2016-06-19 12:03
应该说,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她不仅是人类进步的见证者,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以获知的真相,让人们竭力想去探索、去了解、去发现。而历史上的雍正继位,应该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图1/8雍正继位给后人留下的众多历史之谜:
1、雍正是承袭还是篡位,持怀疑态度的原因首先来自,很多人认为康熙这样一位圣明君主,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是不会不做出妥善安排的,但他死后却不见他的亲笔诏书,确实让人难以置位,也正是因为此,让后人不得不对雍正的即位有所猜疑。
图2/82、猜忌之二还是依据康熙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还有康雍时期肖奭的《永宪录》,因为在这种对康熙帝去世情况有详细记述的著作中,竟都没有记述康熙临终前召见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因此得出结论,康熙的遗诏不是真的,更不是康熙亲手所写,这在后来的几份遗诏中均能看到。
3、由雍正亲自笔述其父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庭训格言》中,同样有这样的记述: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谈到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时,就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在他看来,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年过40,快要进入老年了。换句话说,康熙不大可能选一位年龄已经过大的皇子来接班。
3、再有就是雍正在坐上皇帝宝座后,曾严厉惩处了包括自己兄弟在内的一大批前朝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而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便被许多认为是为了堵他们的嘴。
图3/84、还有就是,雍正继位后,关于雍正篡位的议论,朝野上下,京城内外被传得沸沸扬扬,雍正为此专门命人编纂了《大义觉迷录》进行解释和辩驳。
5、在康熙年间,在康熙众多皇子中,只有皇十四子胤禵被授予了有实权、有地位的抚远大将军,被当时朝廷内外公认为是康熙信任的表现,是康熙未来的接班人,结果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的却是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这让朝野上下和京城内外自是很感意外。
6、《康熙实录》载: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在京的七位皇子和隆科多等人到畅春园,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的遗命。但疑问又在于,既然此事属实,雍正为何不在即位之初就召告天下,而是在雍正七年,才下令将这件事记录在《大义觉迷录》中呢?
而最令人质疑的是,雍正七年,很多知情人已不在人世,曾经有功于他的近臣隆科多和年羹尧也被他整肃殆尽。换言之,对于当年“口授末命”一事,可以说死无对证。
图4/87、还是一种说法就是,皇十四子的本名是“胤禵”,但因为雍正要抢夺皇位,为与继位遗诏相符,于是逼迫他的亲弟弟改名“胤祯”,而自己也改名为“胤禛”。“”祯与禛的字形、字音都相近,改动很容易。这也是“玉碟易名”的由来。
关于这一点,找出证据也容易,因为在康熙四十七年,册封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的敕书中止谕称他为“胤祯”,而康熙《谕宗人府》文中,封皇十四子为贝子的原始文件也称其为“胤祯”,雍正即位后,才改回去仍叫“胤禵”。
图5/88、而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雍正本人。据史料裁,在得到皇帝宝座前,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并不是不想当太子和皇帝的继承人,而是在两个太子哥哥被废之后,让他在看到前面道路险恶的同时,也更充分看到了希望。所以,在皇太子、皇二子,皇八子等皇子们都有自己小集团的同时,胤禛其实也在苦心经营着他自己的小集团,其主要成员就包括隆科多。
不过,胤禛与其他皇子又不同,胤禛在经营自己小集团的同时,平日处事却又是格外地谨慎稳重,不露声色,善于积聚力量,避免在父子争斗中成为康熙和兄弟们的对立面。同时,在平日,他还格外善于处理与父亲和兄弟的关系,尤其他表现出的恪守孝道,懂得人伦大义,也深得康熙的信任。
图6/8而相对以上,更大的疑惑还在于,作为一代英明皇帝,康熙做事一向是严谨和一贯的,对立储君这样的国家重大事务,他怎会疏忽,没有安排?于情于量都说不过去。并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于继承皇位这种国家头等大事,康熙是绝对不能不事先就做些安排的。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一是雍正在登基后不久,他便对他的弟弟、允祐、允禟说过:“朕即位后,恭检皇考所遗朱批谕旨,内有料理宫闱家务事宜一纸,皇考谕令有子之妃嫔,年老者各随其子,归养府第,年少者暂留宫中 。”
可见康熙在死前确实交代了一些身后之事,并且是亲手写下的。这样琐碎之事方能有所安排,对立储君这样的重大事项,康熙当然决不会疏忽。
其次、康熙对朝廷的重大事务又一向都是公开处理的,第一次废黜太子时,康熙“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当众宣布了废储。之后又多次召见“诸皇子、议政大臣、大学士、九卿、学士、侍卫等”,下达有关废储的指示。
后来也是一样,即使在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他也是召集皇子和全体大臣,当众宣布“长编谕旨”。由此看来,康熙对待立储之事采取的是十分公开的态度,那么康熙在生前的最后时刻当然也不会将传位之事只告诉隆科多、胤禛等少数人,这也是有违康熙一贯做事原则的,况且,当时隆科多的官阶也只是九门提督,既不是内阁大学士,也不是领侍卫内大臣,就他的地位,应该还没有资格成为皇帝临终时的唯一受命者。
所以说,关于雍正继位一事,之所以没被详细记录下来,一定是被当时什么更为重大的事件掩盖了,而更有可能的是,雍正篡位说干脆就是被雍正的对立派或仇人人为制造出来的,并有意制造出了许多疑团。
图7/8当然,关于雍正是合法继位的说法,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对相关史料进行研究以后认为是成立的。一批问世的雍正专著,更是有力地支持了雍正合法继位说。
不过,就目前而言,最权威的说法还是来自清东陵乾隆陵前。在清东陵乾隆陵前,有一通嘉庆四年立的《裕陵神功圣德碑》。碑文记述了乾隆一生的丰功伟绩、也非常明确地表述了是康熙皇帝默定了乾隆为继其皇位的第三代皇帝的意思。碑文中引用了周朝大王因看中其孙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而立昌之父为帝的故事。可以说,这是最早明确表述康熙默定乾隆继位的一种正式的,带有权威性的官方看法。而这一点,也间接说明雍正是正常继位的。
而更有趣的是,关于这一点,历史上也确实有真实的记述:说康熙生前就特别喜欢弘历,也就是雍正的儿子,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康熙六十年,康熙曾一直带弘历在身边,形影不离达八个月之久,在此其间,他还亲自为弘历授课。所以,有人认为,康熙之所以最终传位给雍正,还是为了让弘历能够成为太子,成为大清未来的国君。
图8/8当然,从整个历史发展看,雍正究竟是合理承袭皇位,还是通过其他手段夺得皇位,都已经显得不再重要了。因为在雍正当政期间,他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成功地推动了封建社会的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对“康乾盛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