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蒿图片 野藜蒿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5 18:52:41
分享:

野藜蒿

清明时节前后大约有三个月的时段是能吃上野藜蒿的日子,跟吃春茶有点相似。

因为十几年在菜场不见野藜蒿的踪影,所以过去的味觉也不在记忆里了。这两年开始到处寻觅以至偶尔到江滩采挖,始于去年在白沙洲的一次写生。

白沙洲是长江江心一沙洲,被人开发成野趣旅游点。上岛就见半人高的野藜蒿遍布沙洲坡岸,和新旧芦苇一起形成一派荒野景致。白沙洲没什么景致可画,逗留到黄昏就是想尝尝岛上的乡野美食。那晚有几道野菜上桌,一盘干椒野藜蒿吃得众人朵颐大开。晚饭后我到厨房又要了一小袋野藜蒿带走,估计在家做能将蒿的苦辛味与根茎清脆筋道的咀嚼口感发挥得更好。

第二天做了一盘,辛辣味加重了一些,未出锅即香味四溢。生性不屑俗事者或下厨的天然感觉不佳,是得不到这种俗事之乐的。

今年从二月起开始吃蒿根,蒿根白嫩粗肥,虽带泥腥味,但比起春寒时饭桌上的反季蔬菜,仍算难得的食材,待到清明前半月,野泥蒿的嫩茎就出土了。附近菜场没得野藜蒿卖,要到郊区江滩小区的太婆地摊上才看得见,这也是去年到处问询才发现的。碰上太婆不出摊就成了一桩极扫兴事,要靠在江滩亲挖才解馋瘾。

野藜蒿是否有致瘾成分不得而知,反正几天不吃,就会生出强烈的味觉思念。据说南昌全城疯吃野藜蒿已有多年。蒿是一味中药,我想其中如含有几分致瘾物也是有可能的,不然一种味道怎会如此使人如此不舍。

到四月下旬,蒿就不再脆嫩了,俗语“二月蒿,三月柴” 说的就是,当然是阴历说法。入夏后,大棚里产的藜蒿还会不断上市,但与野生的相比,味道的境界就差远了。

草长莺飞的时节,莫误春光。上午到江滩逛了逛,收获了几碟野菜。

图片记录,作以后回味。

江滩游人

野藜蒿

水芹

芦根

油稍重了点,但味道是正宗湘味,这道菜是上了国宴菜谱的。

散花藜蒿

http://spe.zwbk.org/news/show.php?itemid=662

散花藜蒿,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藜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经人工栽培后,可成为一种营养丰富、无污染的绿色蔬菜食品。浠水县散花藜蒿品质优良,在市场上有极佳的声誉。

 产销简述  2000年,浠水县从外地引进藜蒿在散花镇禹山村进行大棚栽培试验,经过10多年的探索、试验、示范推广,现已扩大种植面积210hm2,产量6000T/ hm2,年产值达3000万元,每年销往北京、天津、武汉、上海、黄石等大中城市,并且供不应求。散花藜蒿最佳播种期是7月底8月初,一般每隔一个月收割一次,一年可收3-4茬。  产地状况  浠水策湖是长江古道,现为浠水第一大湖,水面15000多亩,周边是大片的湿地,与黄石西塞山隔江相望。这里潮湿的泥土和空气、肥沃的砂壤土尤其适合藜蒿生长。而农产品划定的保护区域分布在策湖周围,东至仙女庙村,西至仄船地村,南至禹山村,北至红莲巢村。  食用做法  藜蒿这种无污染的特种绿色蔬菜食品在日常生活中既可凉拌,又可熟食,清香脆嫩,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平抑肝火,预防牙病、便秘,促消化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深受广大居民的喜爱。藜蒿炒腊肉,是春季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发展规划  散花藜蒿品质独特、市场较好、效益明显,已具有一定种植规模,浠水县现正致力于尽快将其申报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并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尽早完成登记申报工作。同时浠水县正积极进行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

降压野菜—野生藜蒿的经济价值与种植技术http://xaiqingzhi.blog.163.com/blog/static/161895601201224435174/

藜蒿又名蒌蒿、香艾、水艾等,湖蒿,水蒿,菊科蒿属,有白蒿、青蒿、红蒿等多种种类,青蒿是藜蒿中的珍品,藜蒿,号称“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一直备受南昌市民欢迎。春节期间,藜蒿炒腊肉更是饭桌上的必备菜。然而,近年藜蒿一路上涨,价格高得令人咋舌,市民菜篮子里,已经很难闻到藜蒿的清香味了,藜蒿已高过猪肉价格。

藜蒿在古代已成为人们食用之菜,在北魏《齐民要术》及明代《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专吃它的茎部。它有一种浓郁的清香味,吃口外脆,里糯、嫩,很少有纤维感。目前还很少有蔬菜能超过它的品质。如果这种蔬菜能普及于家庭饭桌,实是人们的一大口福。古代墨客文人均对它有较高评价: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将藜蒿和河豚相媲美,可见藜蒿的身价之高。近年来,藜蒿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性强、产品无污染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全国许多地方悄然兴起食用藜蒿热。

  藜蒿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许多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其性凉、清热解毒,具清凉、平抑肝火、祛风湿、消炎、镇咳等功效。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而具有独特风味。其中抗癌微量元素硒是公认抗癌植物芦荟的十倍。另外,它对降血压、降血脂、缓解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是一种典型的保健蔬菜。

  烹饪方法:烹饪前,切成3公分长,在水中浸20-30分种,以增加鲜嫩度。宜急火、旺火,可混炒、凉拌及烧汤等,混炒可用火腿丝、干丝或肉丝,将上述原料切丝煸炒备用,再用旺火将芦蒿下锅,用高汤一起炒煮一、二分种即可。相信随着芦蒿为人们熟悉、了解后,会有更多名厨及大众研究出多种对藜蒿的吃法。

藜蒿栽培方法:

  1、无性繁殖  ①分株栽种。3月至10月,在留种田块将芦蒿植株连根挖起,截去顶端嫩梢,在筑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45×40厘米每穴栽种1~2株,栽后踏紧浇透水,经5~7天即可活棵。  ②茎杆压条繁殖。每年7~8月将半木质化的茎杆齐地面砍下,截去顶端嫩梢,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5~40厘米开沟深5~7厘米,将芦蒿茎杆横栽于沟中,头尾相连,然后覆土,浇足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生根与发芽。

③扦插繁殖。每年3月下旬~10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芦蒿茎杆,截去顶端嫩梢,将茎杆截成10厘米长小段,在筑好的畦面按行株距35×30厘米,每穴斜插1~2小段,地上露1/3,踏紧浇足水,经10天左右即可生根发芽。  ④地下茎繁殖。四季均可进行。地下茎挖出后,去掉老茎、老根,剪成小段,每段有2~3节,在筑好的畦面上每隔10厘米开浅沟,将每小段根茎平放在沟内,覆薄土,浇足水。 

 2.田间管理  2-1整地施肥。选择前茬为非菊科作物、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的砂壤土为宜。栽种前进行耕翻晒垡,结合施足底肥,每亩施腐熟猪、牛、粪3000~4000公斤或腐熟饼肥150公斤左右,整地作畦,畦宽1.5~2米,深沟高畦。生长期间,9~10月份进行一次追肥,每亩用尿素10公斤,撒施并结合浇水,以促进藜蒿的营养生长,防止后期早衰。  2-2清除杂草。藜蒿地下茎主要分布在5~10厘米土层内,栽种活棵后,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促使根系发育良好,累积更多养分。  2-3浇水。藜蒿耐湿性很强,不耐干旱,高温干旱季节要经常浇水,保持田间湿润,促进生长。  2-4病虫防治。藜蒿生长期间病虫害时有发生,主要有蚜虫、虫瘿、玉米螟、棉铃虫、刺蛾及藜蒿大肚象等害虫,可用抑太保、卡死克、菊脂类等高效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 

 3.大棚覆盖

藜蒿地上部被严霜打枯后,应齐地面砍去藜蒿茎杆,清除田间枯枝残叶和杂草,浅松土,每亩撒施尿素10公斤或复合肥80公斤,浇足底水,5~7天后扣棚盖膜。一般在11月下~12上进行,同时用地膜直接浮面覆盖在植株上,棚四周压严压实。如土壤湿度过大,则地膜覆盖可推迟进行。晴天中午要在背风处通风换气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4.收获

 藜蒿栽培有露地或设施栽培,设施栽培藜蒿可采用多种不同的覆盖方式,分期分批覆盖,可提早上市,排开上市,均衡供应。大棚覆盖栽培芦蒿,一般覆盖后40~45天,株高20~25厘米时即可采收。露地栽培芦蒿,随着自然界温度变化自行萌发,当日平均气温12~18℃时,嫩茎迅速生长,4月上中旬是露地芦蒿上市高峰。采收时,用利刀平地面在芦蒿基部割下,嫩茎上除保留极少数心叶外,其余叶片全部抹除,扎捆码放在阴凉处,用湿布盖好经8~10小时的简易软化,即崐可上市。大棚覆盖藜蒿,第1茬采收后,应立即清除杂草、残枝落叶,并追施肥水,每亩追施5~10公斤尿素,覆盖后管理同上。这样再经45~50天,即收获第2茬。一般大棚芦蒿冬春季可收获2~3茬,亩产量达1000-2000公斤。

江西宝农特色种业提供优质种苗,咨询电话:13133933827或QQ112811934

采藜蒿http://mogewen3761.blog.163.com/blog/static/76718420112593350781/

藜蒿是一种生长在南方湖泊滩洲上的特有草本类植物,洞庭湖、潘阳湖都是盛产区域;而在岳阳,这种过去只是野菜类别而大多数时候荒于乡野的藜蒿,虽然也经常被当湖岸人民所食用,但这种乡间野菜真正登堂入室风靡一时还是近十年的事,尤其是一道纯正的藜蒿炒腊肉以及清炒藜蒿,更是岳阳饭店及居家美食,大凡有外地客人到访,都会力献此美味佳肴,以彰显湖乡风味。

然而随着藜蒿从乡野走入正席,今天的餐桌上出现的藜蒿已并非野生而改为大棚种植,且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在满足了居民需要的同时,也让真正野生的藜蒿变得稀有而价贵,你想春节期间大棚藜蒿都卖20元/斤,那野生的呢?何况野生藜蒿只在特定的时节生长,更显得珍贵。水乡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也就是说藜蒿只在正月冒出嫩芽枝,而在二月才生长成为真正宝贝菜蔬的藜蒿,开始其一年之中最辉煌的茂盛期。一但阳春三月来临,生于湖洲汀岸的藜蒿便会疯涨,基本上过了时节就只能是当柴烧的杆子了。

早就有亲自去湖洲滩涂采摘野生藜蒿的打算,恰巧今天是农历二月第一天,想必应该已经有N多湖边农人开始行动了,可惜今天天气浓雾阴沉,雾气弥漫得甚至有淫雨霏霏的毛毛雨感觉,但毕竟不是雨,如此湿度之下应该藜蒿生长得也更茂盛吧。老天爷总是一到周末就下雨变天,甚是不爽,不过既然下了决心,便义无反顾的骑部山地车一路向北,跨越近10公里长的洞庭湖大桥,再翻过大堤沿着桥梁的方向直奔湖滩,大堤与湖滩垂直距离竟然有至少五公里远。其实只是一条收割芦苇压出来的泥巴土地路,坑坑洼洼;从来没有采摘过藜蒿的我还真出了点洋相,才知道什么是五谷不分的滋味;才进入约摸两公里的样子,发现路边生长着茂盛的“藜蒿”,停下来一想,既然离湖岸远的地方也能采摘到,又何苦继续骑这么烂的路到湖边呢?扯了几根嗅了几下,有点象藜蒿的味道、又有点不象,但看那茎叶的样子实在分不出来了。于是扯了一大把拿在手上,心里还在嘀咕到底弄错了没有?不然怎么如此茂盛却没有人采摘呢?正好又有一六十多岁的老农骑单车带着老婆婆路过,赶紧拦下询问。老大爷夫妻二人一看我手里的“藜蒿”就笑了:

“这是蒿草,不好吃的,涩口”他说。

“那哪里才有藜蒿呢,大爷?”我一脸疑惑。

“跟我们走吧,我们也是打藜蒿去的,一定要到湖滩坡头上才有,藜蒿一般只长在那里,现在长得很小,如果出太阳就不一样了,一天长很多。”老大爷很热情的解说着,当地人把采摘藜蒿称为“打藜蒿”。我们并排骑行,大爷于是说起藜蒿的故事,“以前60年代冒得饭呷,家家在春天跑到湖边打藜蒿当饭呷,呷得心里发慌打呕,哪里象现在有腊肉炒到吃”,他接着说到:“现在农村人都开始年年打藜蒿,没有农药,还有药用效果,呷了好;农民自己吃,更多的是卖到城里,一个季节下来勤快的人可以赚到二三千块钱,很不错的收入,好多人都带饭去,中午都不回家,湖边到处都有的。”

“那城里人又怎么区别野生和种植的呢?”,我问。

“很简单的,野生藜蒿的茎干微红是主要特征,大棚的藜蒿茎干很肥、很长,而且绿油油的,很光鲜,一眼能看出来。”,老大爷说他打藜蒿是自己家里吃,他的儿子媳妇孙子们都喜欢吃,但他们年轻人都很懒,根本不屑于辛苦的打藜蒿营生,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妇女才去。

雾气越来越重,甚至凝结成了雾雨,骑在车上要不停的抹眼镜,终于到了湖边,滩涂上果然已经由冬天时的荒野变得片片翠绿,沿着洞庭湖岸向两边延伸,绿色中星星点点的打藜蒿的人散布于各处,好象人并不多,老大爷说今天来打藜蒿时机最好,雨雾重,人就少些,而且从湖滩裂纹里长出来的嫩藜蒿很容易连根扯出来,本来还要带个小锄头的,今天不用了。老大爷看我一个城里人实在是外行,热心的传授着一些在他看来最基本的常识,比如成片嫩绿叶子的才是新生出来的,最好的就是长在裂缝中的,嫩嫩的根也能吃。他和婆婆分开行动,一人拿个蛇皮袋子,而我只有一个塑料袋,本来只是来体验一下打藜蒿的感觉,没想到这湖滩上生长着如此茂密的藜蒿,虽然还不算高,但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太阳天,享受春天的阳光再顺便采摘野菜,那一定更加惬意。

大家各自忙着打藜蒿,不知不觉过了中午,薄薄的雨雾中,湖面上船只穿梭,湖鸥飞翔,不远处的洞庭湖大桥飞架南北,过不了多久汛期来临后,这里将成为泽国漫向大堤方向,眼前向北延伸的空旷滩涂将成为壮观的芦苇荡。而眼下芦苇笋已经破土而出,在湖岸上彰显出一种盎然生机,春天已经悄然无声的开始向旷野漫延开来。老大爷告诉我,这芦苇笋也是不错的野菜,多放点油炒,或用肉片打汤吃,不比藜蒿差。

看着自己一脚的烂泥,头发、衣裤也都被雨雾打湿,真正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的感觉。 想想如今也难得吃到正宗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这些自然生长于湖滩山野的野菜也越来越被人们迷恋,或许这也算是人类对回归自然的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吧。

野生藜蒿

洞庭湖北岸

藜蒿与芦苇笋

打藜蒿的成果

红色茎干是野生藜蒿的标志

芦苇笋和藜蒿

藜蒿炒腊肉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