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教育系统变革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 —— 再访国际教学设计专家瑞格鲁斯教授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4 16:50:11
分享:

本文由《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刘妍、顾小清、顾晓莉、姚媛媛

编者按:国际教学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瑞格鲁斯教授,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他的著作颇丰,目前已出版9本专著及160多篇期刊论文,其代表著作包括《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及《教学中的系统变革》。2016年,瑞格鲁斯教授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讲学。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教授团队及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团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瑞格鲁斯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关于瑞格鲁斯教授学术思想发展脉络的文章,请见我刊2016年第6期文章《从微观课堂教学设计到学校整体变革》。

摘要

教育系统变革是从深入思考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着眼教育范式的改变。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迈进,教育目的也从大众教学、分类教育转向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教学,教育范式的改变不可避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是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范式而言,新的教育范式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和学习过程”,意味着关注的重点从标准化考核转移到掌握知识技能的评价,从总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从学习者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必须遵循以目标达成作为基础的教育原则和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个性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范式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技术也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中扮演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学校系统的变革,首先需要教育相关者转变对旧范式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关注信息化时代所需的学习理念和教育需求。其次还要创新改革的信念,不同领导者之间达成共识,投身于新范式的变革之中。最后,政府的职能支持、技术支持等,也是支撑学校系统变革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瑞格鲁斯;教育系统变革;学校系统变革;学习者中心;个性化学习;教育范式

访谈者:您好,瑞格鲁斯教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华东师范大学近期的讲座中,您分享了主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与《重塑学校:为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精彩讲座。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此次讲座的内容吗?

瑞格鲁斯:大家好,很开心能够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讲座的内容。第一场讲座主要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变革,这也是《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以便为学校系统变革提供解决方案。讲座内容涵盖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特征,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个性化教学,以及教师、学生等角色转变等具体问题。第二场讲座主要从社会和个人角度深入剖析重塑学校的重要性,分析如何实现学校的“重塑”,即学校系统变革;并以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一个小学区——迪凯特大都会学区历经几十年的试验为例,分析了教育范式变革的策略和原则。

访谈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能够为学习者打开一扇真正掌握知识的大门,那么关于第四卷著作以及《重塑学校——吹响破冰的号角》两本书籍,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我们都非常希望对您的作品有更详细的了解。

瑞格鲁斯:第四卷主要介绍了信息时代对教育范式的新需求,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该书第一部分介绍了概念框架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范式的原则。第二部分是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进行补充。第三部分主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阐述试验学校如何进行新教育范式的变革。例如提出使用翻转课堂的条件以及移动学习的建议。

《重塑学校——吹响破冰的号角》探讨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迈进,教育在面对新的需求时应何去何从。该书阐述了教育变革的两个层面:学前教育及K-12教育将如何实现学校的系统变革,以及目前的教育系统应采取何种方法进行转变。

我希望这两本书可以对教育工作者有益:一是帮助他们理解新教育范式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二是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去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三是通过学区或者学校的试验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如何进行教育的系统变革,落实一些核心理念。

访谈者:系统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您曾提出,教育系统变革是从深入思考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着眼教育范式的改变。您能为我们解释一下教育系统为何需要变革?如何促使教育系统的变革吗?

瑞格鲁斯:系统理论的研究是相对于系统实践、系统思维来说的,它适用于所有系统。教育系统也是一种系统,就像物理系统、生物系统一样,也适用系统理论来提供指导。每一个系统都包含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且内部还会有子系统构成。巴纳西曾通过三个镜头的不同视角阐述系统的含义:对系统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全局性的认知,重点关注系统的目的和结构;以静止的视角,就像用照相机拍摄所呈现的静态照片那样,阐明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内部关系;以动态画面的视角,解释系统的两种动作:过程和因果。过程指系统接收输入和产生输出的动作;因果指影响系统运动的原因和结果。这些关于系统的思考和概念性的工具,都成为支持系统变革、范式转变的工具。

工业时代之前,教育的方式是“口口相传”,以培养学习者的生存、狩猎技能为目的;工业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逐步改变,例如学校开始划分年级和年龄,开始出现了专业的、学科的教材,教育越来越标准化、专业化和门类化;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得复杂、多元,人才的培养方式变得个性化、团队化,对合作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转型新的需求角度来看,教育系统同样需要对信息时代下的新需求作出反应。换句话说,需要进行教育系统的彻底变革,以推动教育新范式的形成。

我认为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系统理论以及11条系统法则,非常有益于迪凯特大都会学区的教育系统变革,即对教育系统的变革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从工业时代转向信息时代,教育目的由大众教学、分类教育转向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教学,教育范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当然,我们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挑战,就像我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需要积极地致力于新教育范式的建构和推动。此外,也需要发挥教育管理者的角色优势,因为一线教师进行教育范式变革的机会微乎其微,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教育领导者、管理者对于新教育范式的意识,需要他们能够共同地、自下而上地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变革。

访谈者:谢谢瑞格鲁斯教授详细的介绍。系统完整的教育变革必然形成新的教育范式。第四卷中第一部分提到了“真正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那么什么是新的教育范式?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实现呢?

瑞格鲁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是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范式而言,新的教育范式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和学习过程”,意味着关注的重点从标准化考核转移到掌握知识技能的评价,从总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从学习者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以目标达成作为基础的教育原则,包括根据目标达成的学习进展、学习评价和学习进展记录。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弊端在于所有学习者必须以统一步调进行学习,忽略了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差异。以目标达成为基础的教育首先能够保证学习者完全掌握当前知识后再进行下一项任务或者知识的学习,满足学习者以个性化学习方式达成掌握学习内容的目标。其次,教育评价的方式也从常模参照评估转变为形成性评估测验,改变了原有的依赖课程成绩评价是否掌握某一类技能的考核办法。最后,学习进展记录不再依据成绩作为孤立的数据,而是类似“知识地图”或者“知识清单”,动态地、立体化地记录个人的知识掌握情况。

第二,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能够帮助学习者增强内在动机;提供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学习的机会,尝试探索新的知识完成任务。为了加快完成任务,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必需的教学支架,学习者也可以调整任务的难度、选择是否需要提供帮助等。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要求任务类型必须是民主的、协作的、让学习者感兴趣的,可以是项目学习、问题学习、探究学习或者其他“做中学”的形式。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包括:任务的环境。正如之前我提到的兴趣以及任务的目标、持续性等,都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提供“脚手架”。个性化教学。信息时代的教育系统与工业时代存在很大差异,与传统的教育目标不同,需要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学习者的兴趣、能力进行适应性的教学,帮助他们自定步调、建立个性化的路径学习,成为实现信息时代教育需求的新途径。角色的改变,包括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技术的角色。教师逐步成为指导、协助的角色,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逐步成长为主动的、拥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学习者。课程内容的改变,包括课程的扩展与重组。课程内容要求与学习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提升综合能力,例如促进有效的思考、操作行为的高效性等。

其中,个性化教学又涉及个性化的目标、个性化课程计划、个性化的任务环境、个性化的脚手架以及个性化评价5个部分。为了适应不同能力的学习者需求,将个性化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终身学习就是长期目标,需要学习者拥有学习毅力和学习的持续性。个性化学习环境包括任务的选择、协作及自我管理。个性化的脚手架体现在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水平进行学习调整、教学指导、决策干预,适应其学习的需要和学习风格。个性化评价,一方面指参加评价的评审员需要个性化的构成,如教师、同伴、家长等;另一方面指评价方式需要个性化,不再依赖分数、排名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而是为不同学习者定制差异化的考核方式。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有很多特点,但是如果说到真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据我所知,目前为止,只有我们所在的实验学校或者学区开展了新范式的试验,实现了新教育范式的变革。个性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一个特点,通常以任务的形式组织教学。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包括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当然,个性化学习是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和开展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个性化学习是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但是,其含义并不仅限于个性化,例如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础知识教育过程中,其内容便是具有通识性、基础性的。

访谈者:是的,新的教育范式不再固定学习时间,不再依赖成绩为评价指标,而是因人而异、以是否掌握技能为目的,这样新的教育范式同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第四卷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的教学设计。您能就其中游戏化学习的设计给我们进行详细地阐述吗?为什么游戏能够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变革?

瑞格鲁斯:游戏是基于认知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实现“做中学”的目的。一款精心设计的游戏,能够提供真实的操作场景,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玩家能够在游戏的环境之中,克服和解决某一个或者更多的困难和任务,完成最终目标的任务过程。游戏化学习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的一类,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全浸入式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参与度。至于学习投入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真实的课堂观察、借助进行中的任务接触学习者,感知其学习投入的情况;或者利用一些技术设备追踪学习者的行为进行测量,如眼动仪跟踪眼神路径、人脸识别观察面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访谈和问卷,评估学习者是否对所做任务、所学知识感兴趣,是否沉浸其中,以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此外,游戏化学习还能够促进团队的发展以及社会化学习,增强社会凝聚力。

关于游戏的设计,有两个主要的方面需要考虑:模拟,包括目标场景、目标角色、目标资源以及可操纵的对象的模拟,这些都是游戏环境设计的要素。游戏教程,也就是游戏完成过程中的脚手架,其价值在于调整、引导和指示学习者。如果你想设计一款精巧的教育游戏,首先需要设计一个浸入式、激励式和多任务的环境,同时还要考虑游戏中时间的控制和教学点的设计;其次,如果学习者在玩游戏时碰到暂停或是突发问题,造成不能够完成任务目标的情况,那么还需要考虑一些备用方案或者解释说明的文档。

游戏的过程中,对于学习者来说最有价值的信息可能不是游戏的等级或者奖励,而是抽离出游戏情节,概括游戏“背后”隐藏的知识概念、经验反馈等。也就是说,当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给出错误反应的时候,游戏能够及时为学习者提供提示,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这样的游戏化学习才会真正发挥其作用。

访谈者:正如您刚才提到的,技术在信息时代为新教育范式的变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那么其角色进行了哪些转变呢?

瑞格鲁斯: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相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技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中扮演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因为学习者使用技术的频率更高,学习过程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也更高。目前技术的新角色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需要记录阶段性的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因而,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其高效、省时的价值,帮助教师时时记录和存储信息。从这一角度来看,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取代纸质的排名和成绩单。首先,学习记录中所存储的学习达标信息,包括教育目标,既涉及规定的一般性教学标准,也涉及教师、学生和家长要求的定制化的教学要求。这些“达标清单”与可汗学院的“领域地图”类似,表明知识内容需要达成或者掌握的知识水平要求,还会罗列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其次,“个性化学业进步清单”记录着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是一份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的学习标准,涵盖了个人的短期计划、时间规划等,体现出每个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最后,“学习者个性化特征清单”能够追踪影响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如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生活经历等。依托学习行为的记录,形成了一个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者成长空间。所以,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更加快捷地获取和追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技能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地进行教育决策和干预。

第二,学习计划。相比于教师指定的学习计划,信息技术能够发挥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灵活准确地为学习者推送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包括长期计划、短期目标、项目合同方案等。此外,技术借助对数据的采集、分析,能够精准地获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学业要求、目标以及学习兴趣等因素,不断调整学习方案。

第三,学习指导。对于教师来讲,尝试在课堂中指导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在线学习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不同学习辅助工具,例如测试练习、调查工具、协作讨论和学习资料等。此外,利用技术的优势能够模拟任务环境,如游戏化学习,帮助学生沉浸并投入到任务学习之中,进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第四,学业评价。对于教师,实施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可能同样是一个难题,因为不能够仅仅依赖一张考卷决定学习的质量。学业评价要求对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及技能等不同方面进行评测诊断,面对真实的项目任务,将评价过程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借助在线学习平台中的即时测评、统计分析功能,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取及时的反馈,帮助教师获知学习者知识掌握情况,以便给予准确的教学干预。此外,还可借助手持式设备提供的评估实施与数据存储功能,将已存储学生成绩生成即时的反馈报告。

如图1所示,四种角色之间相互辅助、无缝整合,形成循环开放的系统。记录学习进步情况为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参考信息,学习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并且能够自动记录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形成一个学习过程环路。在数字化学习的早期,将此类综合性的平台称为“学习管理系统”,但是为了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有所区分,在新的教育范式中,将其称为“个性化综合教学系统”。

访谈者:《教育3.0:运用技术吹响破冰的号角》也指出,个性化综合教学系统是一个可定制的、具有互操作性的教学系统,是连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桥梁。那么,为什么选择用破冰这一词语形容PIES的重要性?

瑞格鲁斯: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书《重塑学校》的副标题,意指打破模式化。这个思想来自于前总统老布什,他很关注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谈到应该去打破固有的教育模式。就像我们用同一个模子来烘培蛋糕、制作来自同一模板的车轮。如果教书育人也如此,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需要突破工业化时代下固化的教育范式,创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的教育范式。这个过程中,需要技术的支持。正如上一个问题提到的,PIES支持个性化教育,支持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存储、评估、反馈,以及个性化资源的推荐干预,是一个整合和共享了多种信息的学习服务平台。此外,PIES还包括互动交流的功能、管理功能等。PIES能够借助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此识别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推荐学习者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PIES能够满足一个适应性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访谈者:技术使得新的教育范式变革成为可能,那么您认为接下来技术将会面临哪些挑战?

瑞格鲁斯:我们将要努力的方向:适应性学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其目的是为每一位学习者定制化地设计教学内容,推荐适合的学习策略和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适应性学习。该学习系统能够动态地改变教学方式,适应每一位学生,而不是一组或者一个班级的学生。今后,我们将更多地依赖设计精良的学习软件,完成个性化的路径学习,达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教学的过程能配合学习者能力、兴趣与需要做导引式调整。可能大家会疑惑,是否将不再需要教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此时教师的角色也应该有所改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而是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心理辅导者”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作为“成长导师”照顾和鼓励每一位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是技术永远不能够取代的。

访谈者:之前的访谈内容中,您多次提到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那么您能谈谈如何进行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吗?

瑞格鲁斯: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进行知识获取,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才能够完成任务目标。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个别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并且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任务的内容一般来自于教师根据知识和课程的框架、经验而设计,需要占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其次,任务选择通常与学习者的年龄相关,例如年龄较小的孩子,教师会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任务,而最终选择与否取决于孩子们的投入程度和已有的知识准备水平。教师也会考虑孩子们的兴趣,例如一段时间里,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任务,而更愿意尝试社会性研究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会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定期鼓励孩子尝试解决数学学科问题。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们让他们独立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任务。但是,教师也要间隔一段时间和孩子们讨论哪些任务才是真正适合他们的。学期结束之前,孩子们必须完成所有的任务内容。这样组织任务的过程,一方面给孩子们提供了自我管理、自主选择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依赖任务的总数量和绩点要求,孩子们不会一直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最后,任务的设计有5个通用性的原则:核心原则,即学习任务。先验知识。任务之间存在内在知识的逻辑关系,例如哪些是基础型知识的任务,哪些知识需要了解先验知识。示范效果。进行任务之前,教师负责演示一些任务材料怎么使用,或者与学习者沟通,给予他们鼓励。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这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应用。融合和探索。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借助已有的任务经验,创新和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由学习者自主决定想要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时间,因此,自主性和内在动机直接影响了完成任务的质量。因此,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学会自我调控,学会制定目标、设计或者选择任务、执行任务、反思和自我评价对于知识技能的获取尤为重要。

访谈者:您提到基于项目的学习也是任务学习的一种。相比工业时代,人们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比如提升网络社交技能,增加与他人协作沟通同样成为一门“必修课”。那么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小组协作和同伴关系对其影响是怎样的?

瑞格鲁斯:基于任务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项目的学习也属于这一范畴。在一个项目中,学生能够独自或者和他人合作完成某一个项目,历经项目的设计、实施、产品评价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基于项目学习的产出,即产品。此外,基于问题的学习同样属于任务驱动式学习的范畴,但是它强调设计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二者都强调“做中学”,我认为区分并不是很大,所以我通常用“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来概括这两个概念。

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利用学习者真正感兴趣的任务,同时提供小组互助的机会。实证研究表明,组内冲突和社交能力会成为影响其任务完成与否或质量高低的因素。当人们在团队中学习、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冲突。组内冲突一般分为任务导向的冲突、过程导向的冲突和关系导向的冲突。对于项目设计者或者教师来讲,重要的是如何区分这些冲突并且如何利用冲突。组内冲突有时候在项目进行中是一件好事,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多深度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习者对项目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

访谈者:正如您刚才所说,“任务型教学”是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精细化理论,也是您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强调学习首先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认识,以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排序问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该理论呢?

瑞格鲁斯:精细化教学理论提供了若干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模式,来源于认知理论,尤其是图式理论的启发,强调学习首先要对全局性的概念有所了解,随后逐步深入、细化到各个部分的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则需要从整体性、概括性的概念入手,逐步向复杂的、精细的分支内容推进。但是,精细化理论并不等同于按照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学习。打个比方来讲,当我们要学习狗这类动物时,可以将其划分为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鱼、鸟类等,而狗是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种,因此当我们理解动物总体框架的时候,再去学习具体某一类动物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和深刻。学习的关键是需要掌握概念的框架,从而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

访谈者:感谢您从教育系统变革到新的教育范式、从新的教学设计理论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的耐心阐述。最后,您作为国际教学设计专家,在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相继出版的关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多部著作,对于中国乃至国际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您认为有哪些突破和创新呢?

瑞格鲁斯:在理论教学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不同是教学方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结果就是借助测试将学生分类,没有达到以掌握知识为目标的学习。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并不是依据学生是否掌握材料来评价学习是否发生。新的教育系统范式和教学模式恰好颠覆旧的教育系统范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应运而生。当然,为了实现新的教育范式,教育角色的转变同样不可或缺。教师的新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协助者、指导者,辅助学习者指定学习路径和更多与学习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和鼓励。学生的新角色。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够替代学习者,而学习者也只能凭借自身努力完成这一过程;此外,教师需要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个重要的方面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主题式、话题式为主的教学设计,而不是在实践中去学习,即“做中学”。这里的“做中学”与杜威先生提出的“做中学”不同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个性化的、以掌握知识为目标的学习过程。

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动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学习者的投入程度与学习动机息息相关,学习效果也往往与学习投入成正比。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工业时代不能够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并且大都以分类为目的进行教学,因而缺乏提升学习者内在动机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但是,信息时代教育系统范式的变革强调学习者内在动机,这与终身学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教学方法中应该融入“做中学”的设计,通过让学习者真正感兴趣的任务使学习目标达成。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衡量学习者的目标达成与否已经不再依赖时间作为标准,而是着重考察学习是否发生、学习深度如何。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更倾向于选用任务驱动的方式。

第三个重要的方面是学校的系统变革。1992年,我与达菲等人提出了“学校系统变革草案”,之后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一个小学区——迪凯特大都会学区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试验。在这里工作的几十年间主要帮助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新范式的转变,这也是我感觉最有成就的一段时间。学校系统的变革,首先需要教育相关者转变对旧范式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关注信息化时代所需的学习理念和教育需求。其次还要创新改革的信念,不同领导者之间达成共识,投身新范式的变革之中。最后,政府的职能支持、技术支持等,也是学校系统变革能够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

目前已经有新教育范式的试验学区或者学校共计150所,都是致力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如明尼苏达新乡村学校,是一所建于1994年的远见教育学校。该学校不提供课本教材,不分年级,学生的进步完全取决于项目完成的程度。每位学生将会与辅导教师或者家长共同制定项目计划表,包括完成任务的材料、技能以及完成时间。当项目完成后,学生会向专门的评估小组汇报和答辩,最终获得学分,而不是成绩。截至2011年,明尼苏达新乡村学校的毕业生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的综合均分达25.0分。值得称赞的是,毕业生中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达到优秀的百分比分别是100%和95%,正在完成教育范式变革的“蜕变”

作者简介:刘妍,博士研究生;顾小清,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晓莉、姚媛媛,硕士研究生,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