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传陈式太极拳传承人---李维老师李维老师,中正平和,谦逊质朴。一九五八年出生,二十岁时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紧依拳法,经三年历练,在本地同行中就渐有名气。九一年春闻听济南有明师刘成德授徒,遂下决心奔济南,开始从太极拳明师刘成德先生,系统学习洪传陈氏太极拳。为了不给师父添加麻烦,给家里节省开资,李维老师辞去小客店,偷偷到街头、立交桥下边露宿。先生得知此情,腾出家里沙发。有缘亲近师父,无形中获益匪浅。他更加自励,别人每天一般练两三个钟头,他练六个钟头。十五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成为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李维老师经刘成德先生的悉心教导,渐得洪传陈氏太极拳端庄中和,雄浑缜密之风。其拳架连绵和顺,轻灵雄浑;螺旋缠丝,技法巧妙。于每一动中,处处隐含开合、螺旋缠丝之意。显示了洪传陈氏太极拳轻灵沉稳,收放自如,松沉旋转的要点。瞬间接触迅猛之力时,遇点即化;收放之际,多使对方不觉之中被发出丈外。一天,刘成德先生说:“李维啊,依你现在的功夫,可以教拳了。”得到先生的认可授意,李维别过恩师,转回菏泽。李维老师秉承师风,教学严谨,加之多年揣摩自悟,深得洪传陈氏太极拳内中要意。传拳二十年、授徒三千的太极传承人李维老师,常说:“如果说我老师有一身的功夫,我只有小指上边这一节。”谦逊之情溢于言表。李维老师平易内敛,低调示人。言语行动间,无丝毫自矜纵横之气,无半点恃强凌厉之态。凡诚心求学者,无不倾心教授太极拳之内里要领。深得武术同行和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和好评。他常说:“太极拳是正宗的文化传承,它是悟真务本的体验,最终是修心,不是做太极操、不是表演。”李维老师是一位洪传陈式太极拳真正的传承人。刘成德先生,山东济南市人。初于一九六四年从杨式太极拳名师孙继先先生习杨式太极拳,后经山东《易经》大师刘子衡先生荐引,于一九六七年拜洪公均生为师,习陈式太极拳至今。先生承洪公均生而心法独运,堪称陈式太极拳中之佼佼者。数十年来,先生以其精湛之拳艺、敦朴之品格,孜孜于陈式太极拳在民间之推广传布,弟子日众,声誉渐隆。而先生面对如此局面,一则喜,一则忧:授拳传艺,造福于人,固可喜也;而身被重誉,尚不能一脉相传以连于久远,则忧不可兴与众人道也。刘成德先生说,太极拳的有些招式,要求人的身体 “立体中正”、“不偏不倚”、“不顶不丢”、“胸怀若谷”,这些和做人有很大联系。他举例说:“比如对待同事朋友,不能‘顶’,正面冲突不利于解决问题;但‘不顶’并不是要放弃自我,放弃真理,这就要‘不丢’。”他常常告诫学生,做人要谦恭,要虚怀若谷,“学拳一年打遍天下,学拳十年寸步难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洪均生,祖籍宁波,生于河南均县,他的名字“均生”即生于均县之意。陈式太极拳中兴人物陈发科之得意弟子,现代太极拳大家,被誉为“魔手”,“太极巨星”。洪老一生爱好太极拳,跟随陈发科拳圣练拳前后15年,深得太极拳精髓。著有《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并有太极拳品、太极三字经等著作留世。为解放后我国一代太极宗师,被誉为“太极巨星”。其拳法理精法密,严谨科学,多有创新,实用性强,风格特点与传统陈式有别,被称为“济南架”、“洪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等。洪师不仅是陈发科大师的嫡传,而且发展光大了陈式太极拳,尤其是缠丝劲方面具有独创,形成洪传风格,对丰富发展陈式太极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洪老技高艺纯,发人腾空丈外而感觉不到疼痛,快拳进攻,略一抬手,来人便跌于丈外,屡试屡爽,被人誉为神技。日本的曾吾忠弘写道:“观看了洪老师的师范表演,真正看到了我们所倾慕的东西,感到在他身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极高雅的武术气质,而他就象一位杰出的哲人,蕴藏着人类的奥秘...。.陈发科拳圣,使陈式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被外界所认识和称道;使长期以来一直寓于一隅、家传秘练的陈式太极拳从此公开流传于世并发扬光大;他培养出沈家桢、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诸多太极人才,而这些人才也纷纷沿着他的足迹为普及陈式太极拳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开创了陈式太极拳传递发展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太极拳运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陈发科拳圣为人忠厚,教起拳来十分认真。他常说:“只要真愿意学,我就恨不能钻到他的肚子里,很快让他学会、学好。”他教集体的学生,也是一个一个地教,每一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而且讲明这个动作是什么着法。真可谓:“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陈发科拳圣之名不仅温县人人皆知,而且名声远播河南各地。据说,军阀韩复渠曾派人把陈发科请去,让他做武术教官,陈发科力辞。韩复渠见不能为己所用,有意难为,就说:“不愿干可以,得试试你有没有真本领。”令一教官用长枪扎他,陈法科赤手空拳,见枪扎来,身一侧,两手一缠,抓住大枪,轻轻一带再顺势前送,对方一下跌出老远。韩复渠见状,让陈发科站在一圆圈内,还不许动手,命令一教官用刀劈砍。只见陈发科人不出圈亦不用手,瞅准破绽用陈式拳的二起脚、摆莲等腿法,几个回合下来,便把那个教官的刀踢飞,在场众人无不惊服!洪均生回忆道,与陈师肢体接触之处,一点不觉得有力,但其手略微转动之中,缠丝劲已达我手而肩而腰,直达足踵。若用力一顶,便自然身腾起而己不觉,仅感到劲路如擦衣而过,即使仰跌后退也至少跳三次才能立稳。陈师曾在地面上花两点一线,试验预期所跳的位置及跌处,竟不差分毫。如果被引而倾跌,则被牵动者劲由腰而至头顶,甚至使人在空中翻跟头,然后跌倒。田秀臣回忆到:“看陈老师与别人推手,真如拳论所言:‘挨着何处和处击,’全身到处能用拿法,只要他的小指勾住你的大指,倾刻间就可把你摔到。如被他的大指勾住,任你多大本事,也只能任其摆布了。”田秀臣对陈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在陈发科60岁那年,他递帖磕头拜师,成为陈发科的入室弟子。北京拳师们对陈发科的武功无不称赞,当时大名鼎鼎的“醉鬼”张三翘着大拇指称赞陈发科是“真正的把式”。当时诗人杨敞曾赠诗道:“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由于陈发科拳圣教拳得法,大多弟子成为名师高手。如陈照丕、洪均生、陈照奎、唐豪、顾留馨、冯志强等。许多陈式拳的高手直接或间接出自陈发科门下,陈式太极拳传遍全国,又经弟子、再传弟子传播到世界各地,陈式太极拳这一民族瑰宝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陈发科————拳圣,名至实归!洪传陈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始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是1988年洪均生先生出书时命名的。该拳法是洪均生先生在陈式的基础上,融汇师传、己悟、吸收而形成的。该拳法各式都与实战相吻合,并且均计算了敌人的反击动作,属于实战型,是名副其实的武术。为后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捷径。洪先生不仅深得陈发科先生真传,功臻化境,而且经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他在阐述太极拳理法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现略举几例: 1、他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了太极拳的“随遇平衡” 理论,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对太极拳的平衡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2、他提出手法上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详细阐明了每一动作公转与自转配合的角度,解决了《陈氏太极拳图说》未曾阐述的问题。成为将公转与自转理论运用到拳术中并赋予科学运动方法的第一人。 3、他对“双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同时又道出避免“双重”的具体办法。纠正了太极拳界一向释“双重”为两足同实的错误。洪均生先生所释“双重”及所指出的避免双重的方法,恰合王宗岳拳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配合变化,符合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由此可见,他的双重论不仅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所提双重的科学解释,更是对王氏双重说的丰富和发展。 4、他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并主张目视固定目标 ,改正了原来练拳时“眼随手运”不符合实用的眼法。 5、“诗有品,书亦有品,古人尝品之而著为文章,拳可无品乎?”洪先生奋笔为拳作品,并指出: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洪公所作太极拳品,准确揭示了太极拳的文化意蕴,提高了太极拳的品味。从而也使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为“拳”作品之人。开创了太极拳美学的先河。以上都是洪先生对前人理法的深化和发展,为后学研练太极拳指明了方向,继王宗岳、武禹襄、陈鑫之后对太极拳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限于篇幅,对于洪式与陈式太极拳之异同,笔者将专文论证,在此不再赘述。一个在理论上有了发展,技法上、风格上迥异于陈式的太极拳,请问李英明先生应该怎样称呼它好呢?既学于陈式,为何要称洪式?笔者认为必要性主要有二:其一,洪先生在继承陈式基础上有了重要创造。继承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不要本末倒置,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其二,洪式太极拳有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价值。若笼统地研究陈式太极这一概念,则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细致地研究太极拳理论。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精要习练体悟、思辨剖析眼法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又是负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能进攻退守的器官。眼有顾、盼之分,有点、面、虚、实的变化。顾是眼视力的集中点,为实;盼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的面,为虚。腿与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以转换进退的。手法手部自转分为顺逆两种,凡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下,则为逆缠。手与臂部的配合,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公转分正旋和反旋两种,右手沿顺时针转圈为正旋,逆时针转圈为反旋,左手则相反。在太极拳各流派中,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手法有其独特的风格。一是讲究手型的正确,一般只用螺旋掌,也叫瓦拢掌。腕部没有折叠动作,中指尖要求高于肘窝,大指外展,小指内勾,劳宫内含,根合稍开,中指领劲。二是洪均生先生强调自转和公转是人的本能,并不是说原来没有这个规律,关键是自转和公转的配合的无过不及。步法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仆步、盘步、虚步、独立步等六类,每一类又有左右、大小、侧半之分。俗云: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打人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步法的变换是拳法的核心和基础。步法的变换主要涉及到腰、胯与重心。要做到随遇平衡,有时需要进退步法,在转换步法的瞬间,是独立步,重心自然会在支撑腿上,否则自身不稳。在实战中,移动步子均需在敌人背势时进行,若我处于背势,决无移动步子之理,否则就要为对方所乘。身法负责带动步、手而因敌变化,它的规律是动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顶劲虚领,涵胸拨背,松肩坠肘,裆劲松塌,腰如车轴,尾闾后翻,气沉丹田,松胯圆裆,膝与踵齐,上下提落,略向里合,成三角形。身分上、中、下三盘,共九节。三节不明,终身是空。劲法掤,广义指的是内劲,狭义指的是掤法。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皆由掤劲螺旋变化而来。凡是和对方接手的第一个动作及转折变化形式的动作,都有是掤的着法。它有内外、左右、上下、斜正的变化。特别是当劲路转换时的小掤法,更为复杂而重要。手的八法皆需有掤劲,若无掤劲,便是有形无质。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是掤劲,行劲走螺旋”,理与法要分清,劲与着需分清。劲法为无形,着法为有形。劲只一劲,着则万殊,而理唯一贯。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各劲之要点在由掤劲变化为其它七个劲的过程,有“手扶八方线,劲法任意换”的说法。洪均生先生要求在点上要有八劲的变化。推手,也称打手,陈沟原称擖手,民间将两股线合一处,名为擖线。因推手时双方的手臂交互在一起缠绕运动,有似合线,因取名为擖手。陈式太极拳推手与各家的不同,外形的不同,可以看得出来,内劲的运用,则必须真正内行方能度而知之。接手的规律为左手来左手迎,右手来右手迎,且要从敌手的外侧迎之。推手是一种科学试验方法,是验证每一招法的正确与否。掤化口诀为:“直来横拨,横来捧压”,接手时,需用缠法,否则非丢即顶。推手的要点:顶中求掤,紧中求松,丢中求随。太极之真义,是在不丢不顶之中求消息,在不紧不懈之处求变化,在即引即进之时见分晓。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诸君能深悟此句,终生受益多矣哉!!李维老师洪传陈式太极拳一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