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篮球的发展离不开校园、家庭、个体、社会以及国家政策、文化、信息等要素,更离不开社会资金的投入、良好的赛事运作和宽松的比赛环境。文章对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的环境和挑战进行分析,为推进校园篮球发展提供可行性意见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校园篮球的开展存在训练场地不足、教练员执教水平较低、竞赛体制不完善、地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校园篮球特色运动的发展,要想全面彻底地解决问题,需要更加完善推行机制,为校园篮球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和参考。
一、校园篮球发展环境分析 1.政策的大力推进从2016年起,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的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在国家教育部办公厅的最高指导下,校园篮球的发展成为中国篮球事业进步的重要一环。教育部办公厅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校园篮球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不断加强校园篮球的建设和普及,在教学、训练、竞赛等多个方面发展校园篮球。
当对事件的叙述形成独特模式时,一种成熟的叙事文体也随之形成。[1]儿童文学中,即使是儿歌和诗歌,也呈现出叙事状态。如摇篮歌、问答歌、绕口令等传统的儿歌形式,虽然音节少,形制短,但都存在着叙事元,叙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因素。儿童文学中的叙事元并非一成不变,历史时期不同,人们对于人类童年期的认识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存在不同的儿童观[2]。当代叙事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对话能量。
另外,篮球作为集体性球类运动项目,技术是制胜的基础,战术是手段,集体的力量和球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障,而篮球意识的培养则是有机结合技术和战术,充分发挥素质及配合的不可缺少的纽带。因此,学校体育在篮球教学和训练中对球员的技术、战术以及篮球意识的训练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篮球是一项具有全球性的体育赛事,它在国际国内都拥有很高的大众认知度。在我国,篮球更是青少年休闲锻炼的一种重要方式。高质量的NBA 篮球联赛吸引了众多球迷,水平稳步提升的NBA联赛也在获得更多的观众。
从宏观上看,篮球运动因承办大型赛事而形成了独特的比赛文化。这种追求比赛的篮球文化,也带来了极具功利性的表现。篮球运动中“人文篮球文化”缺失,对于篮球,民众又爱又恨,因中国篮球的不景气以及战争隐喻引起了大量民众的关注。相比于篮球运动发达的美国等国家,在“篮球俱乐部文化”和“球迷文化”这两方面,我国的发展状况都相去甚远。
二、校园篮球运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1.学校内部的限制从2015 年到2017 年,这三年,累计新增体育教师73298 名,其中有篮球背景的共15594 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篮球教师缺乏的问题,若是想系统培养篮球后备力量,那么就需要受过篮球教育的专业人才。除了普通的学校有引进篮球教师的必要,专门的篮球学校更是需要。
但是,由于中国篮球事业发展的不景气,青少年篮球注册人员从1995 年的60 万到2010 年变得少之又少。青少年篮球注册人员是未来的篮球储备人才,近些年篮球专业化人才存在严重缺失的困境。如今,篮球教师更多的是普通的体育教师,从全国校园篮球骨干教师的培训上看,参与者以非体育教师或者非篮球出身的体育教师居多,这类教师缺乏长年专业化的学习,即使经过短期的培训也难以成为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的专业人才。
2.体制不完善“发展校园篮球,关键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在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初期,要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导。2014年,改为由教育部主导,因为教育部主导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改变了原来存在的系统分离问题。体育部门过去难以越权管理属于教育体系的学校,这是制约校园篮球发展的重要体制瓶颈。其次,教育部将篮球教学和教师、学校、地区的教学任务挂钩,有利于加强学校篮球教学的重要性。
基于本研究数据,我们初步认为对于早期AC手术后的患者,常规进行宫颈癌组织ER、PR检测,可以为术后提供HRT治疗提供依据,但HRT 是否会对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尽管顶层设计的主管部门的更换为校园篮球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空间,但是更大的体制阻碍在于教育体制的本身。以高考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使得学业成为制约校园篮球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篮球教育本身,“竞技至上”的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它没有使得篮球成为一种普及性、娱乐化的青少年运动,反而让篮球运动局限于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和特长生中。
3.地域发展不平衡长久以来,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经济差异显著,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良好地区更有余力支持学生的全面培养。其中,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和河北是篮球特色学校最多的五个省份。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实力影响着校园篮球的发展。校园篮球发展需要尽量做到同一水平,可是东部省份因为优越的经济,会有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2013 年,江苏省的校园篮球发展经费达650 万元,而甘肃省只有国家下拨的50万元。
三、建议 1.培养人才目前的校园篮球事业中,人才不足是制约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体育教师的不足尤其是具有篮球背景的教师的缺少,也和体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弱势地位有关。可以加强对篮球教师的激励,使其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吸引更多人愿意加入篮球事业中。
对于教员的培养,没有经过系统篮球学习的体育教师应该到体育学院或者体育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和进修,培训内容不应该一锅烩,要根据不同教师的背景有侧重地选择培训内容。除了依靠政府的补助外,社会各界也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在人才培养上,校外篮球俱乐部体系的完善将有利于将校园篮球与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促进校园篮球走上更加专业化的道路。
3.评估事实。我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觉得她不应该修改模板,只看到了负面效应,没有想过修改后的模板比之前简洁明了,避免了重复信息的输入。所以,有时候冲突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2.改变体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篮球的发展可谓是一件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体育运动。而学校作为输送篮球人才的基地,也要在政策的指挥下稳妥地发展。但是,我国一般采用“以政策为中心”的自上而下教育途径,政策执行过程中会有浮于表面的问题。
校长和家长是阻碍校园篮球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且因为没有打通人才培养渠道,还是以单一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为主,这势必会影响到家长和学校对于孩子学习篮球的意愿。我国校园篮球应该摆脱激进的发展模式,不能过分强调赛事、名次、精英等,否则容易产生竞技定位与育人定位相博弈的现象。要让各个利益方接纳校园篮球,就应该改变原有的体制。
一方面,对于输送篮球人才,可向欧洲、日本等国学习,让学生完成必需的文化课程,然后,体教结合来培养人才,完善人才选拔输送机制,打通升学通道,让家长和校长放心。
另一方面,张延安指出,真正的校园篮球活动正面影响应当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篮球活动,感受到无拘无束,自由掌握时间和基本规则。让家长和学校意识到校园篮球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精神、运动习惯的良好培养。
3.通过联赛体系集聚资源,平衡地域差异从今年的计划可以看出,教育部在尽量让校园篮球改革区平均分布到全国。政策上的调控具有“集聚效应”,可以从地域、资源、政策几个方面辐射到周边地区。“集聚—辐射”效应可以通过布局重点地区,来辐射带动周边的非布局城市、非布点学校。
当我重新走进黑乎乎的街里时,我感觉嘴里、嗓子里麻沙沙地疼,根据以往的经验,明天肯定会长出一些燎泡来。我呼哧呼哧使劲喘了一阵,终于清爽多了。肚子里清爽了,脑子里依旧乱得没有一点头绪。乱如团麻。
根据学者宋梅娜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于校园篮球文化结构的总体认知和篮球核心价值维度的认知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总体认知来说,市区>县城>乡镇,因为市区有着更优越的地理优势,而乡镇中学因为清楚自身和市区的巨大差异,反而会渴望校园篮球文化的发展,为乡镇中学带来更多不同的文化体验。
地区间的联赛是将市区、县城、乡镇连接在一起的重要方式。目前,我们的校园篮球竞赛体系遵循“校内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的模式,并且在冬夏两季举办校园篮球夏令营以及“满天星”训练营活动。为了避免优秀的学校和赛区过于吸引人才,导致地域资源流动的不平衡,可以进行如德国等国的规定,14 岁以下的青少年参加体育培训,必须以家为中心,不能超出30 公里的距离。乡镇和县城学校应该是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对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状况有直接影响。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学生,抑郁的风险较低。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我评价较低,性格有缺陷,情绪不稳,与人交往时常退缩回避,人际关系一般或者较差,抑郁的风险较高。
四、结论校园篮球是篮球事业的基础,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支持。校园篮球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的篮球事业输送优秀的篮球苗子,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普通学生对于篮球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学习篮球,从娃娃抓起,只有小一辈对篮球热爱、接纳篮球文化,才能为未来扭转篮球现状提供可能。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关注运动员成绩的同时,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也是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关注和重视校园篮球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练员的建设和培养,要加强教练员建设,促进教练员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加教练员的学习机会,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确保校园篮球训练的效率,提高竞技水平。
在两位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分别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及时且具体的评价,这些评价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更深一层的认识与掌握。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角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A教师和B教师的教学中,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达到这一目标,但是在以抛锚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效果有效性上来看,教师A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两环节重视不够,教师B更加关注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因此教师A的设计相比较于教师B的设计来说,教师A的设计并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师B的设计更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陆淳.中美大学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0.
[2]贾斌.甘肃省普通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01-102.
[3]陈洪魁,赵传生.江苏省高校篮球教练员的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77-78.
[4]丁海勇.从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J].科技信息,2009:110-111.
[5]叶巍,倪欣.篮球运动员来源及其发展探讨[J].体育与科学报,2005:78-80.
[6]程庚.重庆市篮球运动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