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魔力 《金钱的魔力》教学实录与点评(张祖庆、罗才军)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2 18:02:35
分享:
《金钱的魔力》教学实录与点评2015-04-27 09:28阅读:1,462“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金钱的魔力》教学实录执教: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张祖庆评析: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罗才军预热:课前聊漫画课前,教师围绕着漫画,与学生聊天。依次出示小沈阳、教师本人的漫画、环保漫画,让学生感受人物肖像漫画和讽刺漫画的共同特征——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教师补充:人物肖像漫画往往夸大人物最醒目的特征,让人过目难忘;而讽刺漫画往往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讽刺或警示人们。【课前预热既是为课堂铺设情感、认知的阶梯,也是引导学生与教师视界趋同的重要过程。好课,课前预热就能营造“一叶知秋”的境地。张老师的课前预热即是此例。看似平常的漫画导课,却成为文本解读和课堂推进的重要引擎,随着课境的持续深入,一幅幅漫画将逐渐“闪亮登场”,教师匠心可见一斑。】板块一:漫画入课 概览小说师:继续看漫画。你认为这幅漫画画的可能是谁?生:有可能是鲁滨逊,因为鲁滨逊在漂流的时候也是站在竹筏上。生:我觉得他是《金钱的魔力》的作者,马克·吐温先生。师:哈哈,你猜对了!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些部位画得非常的神似?生:头发、眉毛、胡子都画得非常的像。特别夸张的地方就是他的头比原来的头放大很多。师:张老师告诉大家,马克·吐温曾经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水手。据说,密西西比河上行船最佳的水深距离是12英尺,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马克·吐温——这笔名就是“水深12英尺”的意思。我们今天学习的《金钱的魔力》是一篇小说。读小说一般先要关注小说有哪些人物。大家回想一下,小说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物?生:托德,还有裁缝铺的老板。师:还有?生:主人公。师: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生:是亨利.亚当斯。师:哈,你一定看过《百万英镑》。同学们,如果是自传体小说,文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作者本人。本文不是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可以用“我”表示。 “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我”和托德、老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说得越简洁越好。师:同学们,抓住了人物和主要情节,一下子就理清了故事内容,把握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这是小说阅读非常重要的一条策略。【短、平、快的师生交流折射出对文本核心语文价值的聚焦。作为一篇小说,张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其文体特征,以最简洁干净的语言梳理出人物和主要情节。更有意义的是,在这过程中,教师还顺势破解了有趣的文学常识、渗透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如“马克·吐温”笔名的由来、“我”为什么要加引号以及小说阅读要抓住人物和主要情节。整个过程明快干脆,却使学生得理得法,不可谓不精到。而作为小说三要素中最关键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张老师则是响鼓用重锤,在接下来的课堂推进中有得放矢、逐个击破,如此,使整个课堂节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板块二:聚焦第一幅漫画——托德的笑师:老师读小说的时候,往往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比如《金钱的魔力》这篇小说,我就边读边在脑子里画画。画着画着,突然觉得《金钱的魔力》这篇小说,就像漫画故事。你们有没有同感?生:有。师:好!快速检索,想一想,如果把这篇小说画作一幅幅漫画,你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最有漫画风格的画面是哪一幅?生:我脑海里会浮现出托德对我的冷嘲热讽画面。生:我会联想到老板对我的热情地喋喋不休说话的画面。生:我会联想到托德接过那张百万英镑后的那个笑容。【看似不经意的这个过程其实是切准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和特征。文本是言、意、象三位一体的呈现,透过文字,我们可以体味涵义、感知形象。语文学习的坦途正道也在这里,品味语言才能获知涵义,言意相融自然产生境象。理解只是语文学习的粗浅层次,见“象”才是语文学习的较高层次。当然。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在见“象”之后揣摩学习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旨归。在这里,张老师四两拨千斤,将读懂文章并梳理人物形象这个复杂的过程转变为检索脑中浮现的一幅幅漫画,将平面的文字瞬间蜕变成生动立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与画面,迎合了这个学段学生的能力与喜好。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同戴上了3D眼镜,感知人物形象自然能更加真切、投入。】师:嗯。哪些同学也跟这位同学一样,觉得托德笑容仿佛是一幅精彩的漫画?师:好,我们就来关注托德的笑容。请默读第六自然段,拿起笔,圈圈画画,想一想:这个片段当中的哪些文字具有漫画的风格。可以在关键词边写一两句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生:“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从这里可以看出托德本来以为这张钞票能有多大,自己肯定能找的开的。但是一看到,就吓了一跳,这是一张多么大的钞票啊,是自己没有办法找开来的。这段话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托德微妙的心理变化。师:你理解得太好了!谁知道这张钞票面值到底有多大?生:是一百万英镑。师:老师告诉大家,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五百万人民币。所以,这个伙计,见到这张超大面额的英镑,他脸上的表情马上扭曲了。来,读“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生:老师,我补充。这句话写出了托德见钱眼开,满脸狞笑是那么不自然,那么令人厌恶,表现出了托德对金钱的贪婪。师:您尤其是从哪些词中你感受到了马克·吐温和你一样地厌恶?生:我从“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和“褶纹,折纹,螺旋纹”这里看出。师:生活当中,你真会见到这样丑陋的脸吗?生:不会。师:那为什么马克·吐温要把这张脸写得那么丑?生:这是夸张手法,表现了托德的见钱眼开,对金钱的贪婪。师:对!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一张钞票,居然能让这个人的笑容一瞬间发生那么大的变化。托德的笑,因金钱而扭曲、变态。这就是马克·吐温写作的风格——出示幻灯片:马克吐温幽默、滑稽,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电刺儿。——读者对马克吐温的评价。师:同学们,把故事写得幽默、滑稽、夸张,这是一种本领;但是幽默、滑稽、夸张背后还可以“真实”、“带刺”,这就非常难了。这就是马克·吐温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魔力。【从“托德扭曲变态的脸”到“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再到“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写作风格,聚焦拖德这个人物形象,教师如抽丝剥茧,层次递进。从语言的理解、感受、举象到写作手法的探讨再到写作风格的感知,如此纵深的命题却在师生的交流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如果没有现场聆听或仔细阅读课堂实录,我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比如手法和风格之类的文学知识是否适宜在小学课堂上呈现、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会否造成搅扰?然而,张老师的课堂现场证明,只要我们讲对方法,讲得适宜,不仅可以讲,而且应该讲。这正是课标所倡导的,不做系统的知识性的讲授,而应当在文本学习过程中,依托感性的学习内容将语文知识与内容加以落实与提升。】板块三:聚焦第二幅漫画——老板的话体验朗读:像主持人华少一样快速朗读老板的话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另外一个具有漫画风格的场景。师:起立!现在,请同学们学着《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念广告的语速,快速地读老板说的那段长长的话。读完的同学马上坐下,没读完的继续读。开始!师:“中国好声音”冠军在这里。来,你读一个片段,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待。请大家观察他的嘴巴。师:我想问同学们,读了这段长长的话,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老板热情对待“我”这一段话都是重复说的。师:嗯,重复说的。来,你把“重复“两个字写在“扭曲”下面生:我认为老板说的话是语无伦次的。师:嗯。你把“语无伦次”写在“重复”下面。体验说话:忙碌的老板应该怎样做生意师:同学们,这段话看上去很长。实际上,把它拎一拎,大概是讲——生:讲老板一边喋喋不休,一边帮顾客换衣服。师:快速浏览这段话,找到老板换衣服的次序。一分钟完成.生:先换了衬衫,再换了裤子,然后换了背心,最后换了上衣。师:对啊,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说,“先把衬衫穿上,再把裤子换上,把背心换上,最后穿上衣”。我们来试着当一回很忙的老板,请根据老板给我换衣服的先后顺序,即兴说一段话,注意把过程说清楚。体验说话:请根据老板给“我”换衣服的先后顺序,说一段简洁的话,把换衣服的顺序交代清楚,并有对每一样衣服怎么样的简单评价。衬衫——裤子——背心——上衣“先生,请。”师:好,你们上来。你们都是老板,我就是那个买衣服的人,请给我换衣服。生1:先生,先穿衬衫,正合适;再穿裤子,好极了;然后是背心,十全十美;最后穿上上衣,简直像个绅士。师:语气很冷淡,买不买我还要考虑考虑。生2:先生,这托德太傻了,来,这衬衫素净、讲究、雅致、考究,裤子妙不可言,穿上吧,背心……师:背心来不及穿了。你来。生3:先生请先穿上衬衫,好极了;再穿上裤子,帅呆了;再穿背心,酷毙了;接着是上衣,真完美!师:我向你买!师:你们刚才的发言不到40个字。可是!文中这位老板,却说了381个字。381个字!同学们,我记得马克·吐温有一次给朋友的一封信当中说“你要使用平常、简单的语言,短小精炼的句子......不要让琐碎、花哨的、冗长的句子混进来”。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马克·吐温?生:马克·吐温先生,您不是说要用“短小精炼的句子”来表达吗?但是您这里却用了381个字来表达一个意思,您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字呢?师:那么,我们把他写的这段长长的话砍去好吗?生:不好!生:不行!师: 为什么不行?谁来说服我?生:马克·吐温说“要使用平常、简单的语言,短小精炼的句子”这没错。但是,他这里写的是一个非常势利的老板,所以他要用“琐碎、花哨、冗长”的句子写。越是把老板的喋喋不休写出来,越是让人感觉老板爱钱如命。生:老板生怕这么一个大阔佬会跑掉,所以使尽浑身解数,喋喋不休地说话,努力要做成生意。生:用这些复杂的语言,更能体现老板的见钱眼红。师:哈!好一个“见钱眼红”!体验表演:把老板的“喋喋不休”演出来师:同学们,只有好好读一读老板说的话,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他的话里有什么奥妙。张老师把这段长长的话分成四部分,你选一部分,用老板说话的口吻,满腔热情地、语无伦次地、喋喋不休地读。自己练一遍,注意适当夸张。师:谁觉得自己具有表演老板的天赋。哇,你们的“财商”这么高啊!都有当老板的天赋。你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生:高林杨。师: 哈哈,就是刚才那个小华少。林华少,你上来。你读的是哪部分?生:我读的是第四部分。师:现在,我就是那文中的顾客,你可以边说边对我做动作。生:“啊,裤子没有毛病,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师:掌声!天才的老板啊。有没有更有老板天赋的?你上来。你读哪一段?生:第四段。师:也是第四段?这叫“PK”。你来当顾客。顾客跟老板身材比例有点失调。好,开始!这老板“居高临下”地推销他的产品。生:啊哈,裤子没有毛病,真是妙不可言……我一辈子还没缝过这么好的衣服呢。师:我怎么感觉你像专业做传销的(全班笑)。谁愿意读倒数第二段?这回难度很大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同学们注意,第三段中老板说的“哈里法克斯亲王”,你觉得这个亲王真的存在还是有可能老板编出来的?生:很可能编出来的。师:有可能真的存在,也有可能编出来的。这老板,嘴上是这么说,心里想着另一套。好,现在我们两个来演“双簧”。你读的就是屏幕上的这段话,我争取把你内心的话掏出来,不管有没有说对,你都往下读。生:这是外国的亲王定做的,您也许认识他——师:压根儿没这个亲王。生:就是哈利法克思公国的亲王殿下,因为他的母亲病的快死了——师:他母亲压根儿没病。生:他只好把这套衣服放在我们这儿,另外做了套丧服去——师:压根儿没做丧服。生:可是后来他母亲并没有死——师:当然没死。生:不过,那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叫一切事情老照我们.....我是说....老照他们......师:呃,老照谁,我自己也忘记了……(师生大笑,场面活跃)师:哈哈,同学们都笑了。你看,这老板,为了讨好、巴结顾客,竭尽全力。一会儿贬低托德;一会儿说自己的裁缝店“高端、大气、上档次”——跟亲王做生意;一会儿把顾客夸上天。重复啰嗦的话也好,语无伦次的话也好,目的只有一个---生:讨好顾客!师:讨好顾客,因为老板面对这张巨额钞票,内心发生着巨变,所以他的话语跟平常我们见到的老板不一样了——失去常态了。这段话,再一次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马克·吐温的“幽默,真实而带刺”的写作风格。【还原和比较是文本细读最重要的方法。在揣摩老板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与刚才体味托德层层推进的方式不同,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了还原和比较。对于这样典型的语言现象,凭学生的语感还没有能力发现和分析。这样的时候,教师文本细读的功夫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否则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呢?张老师当然是个中高手,在对这个典型的语言现象进行细读并发现其独特魅力后,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还原:根据老板给“我”换衣服的顺序把过程说清楚。学生发现其实说清楚只需几十个字,但课文作者却用了381字,接着再通过两相比较,并引入马克·吐温自己的观点“使用短小精炼的句子”让学生蓦然发现作者这里写法的不寻常,悟得其匠心即在运用重复、毫无伦次的语言展现老板的“见钱眼红”,感受语言中透露出的讽刺意味。更妙的是,张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又组织表演将理解和感受外化为语言与情状,这种与文本耳鬓厮磨、纠缠往复的过程不仅使人物形象的感知直观深刻,而且使学生真正移情体验,感受老板的滑稽可笑,从而真切地体味到马克·吐温幽默却真实、带刺的写作风格。】板块四:真心话大冒险师:同学们,读小说,难道仅仅在读别人的故事吗?接下来,让我们进行一场“真心话大冒险”!生:好!师:考验你们的时刻到了!看看你们会不会说真心话。预备,开始。师:请看话题:“假如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你就是文中的伙计或者老板,面对一张价值百万英镑,你会不会像小说中的两个人一样丑态百出?”这么难的问题,拷问灵魂的问题,不要一下子轻率地回答,请把手放下。认真地想一想,要对自己负责哦。生:我可能会丑态百出,因为我抗拒不了这么多钱的诱惑。师:这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好,说了真心话。生:要是我的话,我也可能会丑态百出,因为这么大一个诱惑放在我眼前,如果我去选择的话,我就会成为一个富翁了,谁不会去选择?师:每个人都有发财梦。生:我觉得,我是会给他推荐很贵的衣服,因为他这么有钱嘛,这样可以多赚点钱。我不会这样丑态百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师:你的意思就是说跟他公平交易。虽然内心有些波澜,但是表面上非常淡定,淡定哥。生:我不会丑态百出。我会心平气和为他介绍衣服。就算他拿着这么多钱,难道他会把这么多钱都花在我们店里吗?他会用全部的钱会把我们店里的衣服全部买光吗?肯定不可能啊!所以,心平气和!师:好一个“心平气和”!10岁的少年说出了50岁知天命的话。(众大笑)师:你呢?生:我不会丑态百出。我就是觉得为什么要为了钱,放下自己的尊严,弄得跟个奴才一样去服侍别人,犯不着。师:你达到了八十岁老人看破红尘的境界。……师:作者太厉害了,表面上,写的是别人的故事,实际上,他写的是人性深处最本质的东西。经典的作家,就能把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写出来。同学们,你说,金钱真的有魔力吗?金钱本没有魔力,是人在金钱面前心着了魔,心灵扭曲了,话语失常了。所以在金钱面前“笑话”百出。所以,我们说,贪欲才是真正的魔鬼。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贪欲”,都有可能成为小说中的人物。只有用理性战胜贪欲,你才不会丑态百出。【优秀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仅仅停留于文本,停滞于理解和感受,自然是买椟还珠、暴殄天物。张老师的心灵拷问直击学生心灵,把这个书本上的故事自然地转化为生活中的事件。真心话也罢、大冒险也罢,学生都有机会直面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当然,这样的认识是虚拟的、是安全的,然而也正是通过这样安全的虚拟,学生得以直面自己的心灵。而语文,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直面心灵的模拟,逐渐锻炼和滋养学生正直、朴素、优雅的人格,为学生打下温暖的精神底色。】板块五:简介背景 推测阅读师:刚才我们读的《金钱的魔力》是从马克·吐温的小说集《百万英镑》中节选的。《百万英镑》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出示幻灯片:故事发生在英国,一对富豪兄弟打了个赌,哥哥认为一张面值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会给人带来无尽的财富;弟弟则认为因为这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面值太大,无法找零而花不出去,那人肯定会饿死。于是,富豪兄弟选择了身无分文、穷困潦倒、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亚当斯做试验,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并答应亚当斯当完成任务后将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于是,一幕幕精彩的闹剧上演了……师:根据课文《金钱的魔力》和小说背景,你们觉得《百万英镑》可能还会上演哪些精彩的闹剧?生:他可能会到饭店去免费吃饭,因为这张钞票面值太大,服务员找不出。生:我来补充下,可能亚当斯不停地点这个菜点那个菜,导致周围的人都不停地抱怨。生:我觉得他应该去买辆豪车,服务员看到这么一张钞票,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了,干脆送他一辆车,笼络他。师:说不定还会让他代言这辆车。同学们,假如当时的媒体获知这个消息:有一个衣着褴褛的穷光蛋怀揣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这些媒体可能会怎样报道他?你也可以想一个标题?生:我觉得媒体可能会说:流浪汉瞬间成为百万富翁。生:我觉得他们可能会报道:穷光蛋富翁。生:拥有百万英镑的穷光蛋。生:一夜暴富的穷光蛋。师:哈哈,这就是“土豪”!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百万英镑》原著中,媒体对这件事的态度——出示幻灯片:你随便拿起一份报纸,无论是英国的、苏格兰的,或是爱尔兰的,总要发现里面有一两处提到那个“随身携带一百万英镑钞票的角色”和他最近的行动和谈话。起初在这些谈到我的地方,我总被安排在“人事杂谈”栏的最下边。后来我被排列在爵士之上,再往后又在从男爵之上,再往后又在男爵之上,由此类推,随着名声的增长,地位也步步上升,直到我达到了无可再高的高度,就继续停留在那里,居于一切王室之外的公爵之上。除了全英大主教而外,我比所有的宗教人物都要高出一头。师:他的地位就这样节节攀升,人气指数暴涨。用时髦的话来说,他的“微博粉丝”越来越多啊!可是,亲爱的同学们,有那么一天,亚当斯不小心把百万英镑丢了,我们来看看媒体是怎样来对待他的。师:同学们,电影当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生:一个像老板一样的人物一边喝着茶,一边看报纸,连茶水倒出来了都不知道。师:小伙伴们被惊呆了!大老板也被惊呆了!生:我印象深刻的是亚当斯在每件衣服里找那张百万英镑的囧态。……师:同学们,左边这列,是他拥有一百万英镑时的礼遇;右边这列,是他失去了这张百万英镑时的遭遇。你觉得马克·吐温这样写,用意何在?出示幻灯片:后来我被排列在爵士之上, “不再拥有百万英镑的亚当先生断然再往后又在从男爵之上, 拒绝记者采访”再往后又在男爵之上, “亚当先生应对自己的行骗行为进行居于一切王室以外的公爵之上, 解释”比所有的宗教人物都要高出一头。 “声名狼藉……”“骗子……”……生:在那时人们的眼里,只要你有钱,你的名誉就会很高;如果你失去了钱,你的名誉就会越来越低。生:钱代表地位,钱代表一切。师:是的。这些势利的狗仔队,至今还在我们的身边。你看,作者借用百万英镑的故事,用极其夸张的手法讽刺当时的现实生活。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依然新鲜,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都一再地让我们感受到马克·吐温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出示幻灯片:“马克·吐温幽默、滑稽,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师:抓住了这一点,像读漫画一样去读《百万英镑》,你会读到一个精彩的马克·吐温。祝大家阅读快乐!【课境推到此处,我们不禁叹为观止。简介背景、推测阅读似乎是离开了文本,但其实却又在反哺文本,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文本超越。超越文本不是游离文本之外,更不是弃文本于不顾,而是在真切解读文本的价值、意义和写法之后,提炼出文本的属性,那个内在的恒定不变的“一”。在本文,即是马克·吐温“幽默、滑稽,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的写作风格。布封说“风格即人”,张老师是深谙这一点的,也因此,学生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生气郁勃地读着、演着、体味着,分享着,最终,他们从小说各种人物形象的背后读到的,是那个精彩的马克·吐温!】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