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总结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2 17:37:13
分享:

致谢本刊

审稿专家

2019年12月

本刊2013年改版的同时试行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15年这项制度全面推行。自那时起,本刊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因为每一篇刊发的稿件都融入了审稿专家的学识,浸润了他们的心血。本刊于2017年第12期、2018年第12期先后刊发两批审稿专家名单,今再次刊出第三批审稿专家名单,以示谢忱。需要说明的是,为本刊审稿的专家远不止这些,今后本刊还将陆续刊出他们的名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接受我们的邀请,承担本刊的审稿任务,共同促进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促进学术论文质量的提升。

专家名单

卜 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卞冬磊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程曼丽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

杜国清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经管学部

郭恩强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郭建斌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何 苗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蒋忠波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李 滨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 莹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李晓静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刘 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文杰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刘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林升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吕新雨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彭桂兵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齐爱军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孙 藜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申 琦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田中初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王金礼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王怡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肖 青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闫 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袁光锋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赵云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张 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张淑华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周 逵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周庆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9年期刊总目录

特设专栏:

新时代·新思想·新探索

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哲学基石及其实践价值

喻发胜张唐彪鲁文禅

话语霸权:美国“互联网自由”治理理念的“普适化”推广

刘小燕 崔远航

格局与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刍议

李海波 张垒 宫京成

迈向全球治理语境的国家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互文叙事模型

王昀 陈先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三大体系”的建构

季为民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70年

周俊

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

张晓锋 程河清

新中国新闻学建设70年:从“新闻无学”到“显学”初现

费雯俪 童兵

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

刘涛

学科建制下的规范化: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方法研究70年

朱鸿军 苗伟山 孙萍

规范建构与学科建设:新中国新闻伦理研究70年

林爱珺 张博

社会、观念与实践: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新中国广告学研究70年

孙美玲

与实践同行:新中国传媒经济研究70年

黄可

顺应知识与阅读需求的兴与变:新中国编辑出版学70年

陈洁 吴申伦

前沿探讨

认知神经科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路径:回顾与展望

何苗

玩四驱:网络趣缘群体如何以“物”追忆

——对一个迷你四驱车QQ群的民族志考察

孙信茹 王东林

“群体极化”之考辨

蒋忠波

话语制度主义:地方政府回应公众意见的理论解释——基于“意见-政策”连接理论的多案例比较分析

虞鑫

政策危机传播的结构化考察和成因分析——以2011-2017年网上争议性政策传播为研究路径

张淑华 王佳林

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

严三九

新闻学

比较还是过程:中国当代新闻转型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聂静虹 林子皓

用户新闻学:新传播格局下新闻学开启的另一扇门

刘鹏

加速的新闻:数字化环境下新闻工作的时间性变化及影响

王海燕

传播学

解释警示逆火效应是醍醐灌顶还是火上浇油?

熊炎

作为图式的地域形象:结构、功能和测量

葛岩 秦裕林 徐剑

网络主播与情感劳动:一项探索性研究

胡鹏辉 余富强

“自己人”还是“自家人”?——一项关系传播的本土研究

张杰 郭超

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

吴飞

知识获取V.S.娱乐享受——基于UTAUT拓展模型的网络课堂使用探究

孙萍 牛天

视旧如新:媒介考古学的兴起及其问题意识

施畅

思想的缺席:罗伯特·E. 帕克与“李普曼-杜威争论”——打捞传播的知识社会学思想

郑忠明

遍在与重构:“跨媒体叙事”及其空间建构逻辑

刘煜 张红军

情感、阶级和新闻专业主义——美国公共传播危机的话语与反思

陈红梅

以communication的汉译看传播研究在中文世界的知识旅行

黄雅兰

“在场”: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媒体人类学概念

郭建斌

“远处苦难”的中介化——范雨素文本的跨阶层传播及其“承认政治”意涵

李艳红 范英杰

“大众传播”溯源:社会情境、根本问题与价值立场

展宁

新媒体

霸权与调适:危机语境下政府通报文本的传播修辞与话语生产——基于44个引发次生舆情的“情况通报”的多元分析

李彪

网络时代农民的信息获取与信息实践——基于对北京市郊区农民培训的调研

李红艳 牛畅 汪璐蒙

关系性压力下青年使用者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及其行为结果

赵启南

草根的力量:“互联网”概念演进历程及其中国命运——互联网思想史的梳理

方兴东 钟祥铭 彭筱军

边界、要素与结构:论5G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系统重构

喻国明 曲慧

中国互联网历史的媒介记忆与多元想象——基于媒介十年“节点记忆”的考察

吴世文 何屹然

“民族冲突”与“恐怖袭击”:维基百科全书中的数字话语框架——以昆明“3·1”事件和伦敦“6·3”事件为例

甘莅豪 关永頕 费瑾

人机·交往·重塑:作为“第六媒介”的智能机器人

林升梁 叶立

数字时代的分享叙事、资本逻辑与社会后果——基于14家社交网站的分析

钟瑛 张思怡 邵晓

视觉价值的再生产:概略与迷狂——对“鬼畜”类视频的认知传播考察

姜海

“借题发挥”:一种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话语生成模式

陈龙

传媒经济

广播电视产业市场化演进及其与市场结构、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陶喜红 曾光

重新定义传媒业的创新:持续性传媒创新与颠覆性传媒创新

曾繁旭 王宇琦

中国500强企业如何在互联网上做国际传播——基于网站设计与文化适应的视角研究

戴鑫 胡尹仪 刘莉

广告学

广告的演变及其本质——基于1622条教科书广告定义的语义网络分析

黄合水 方菲

以消费者为本的适度强管机制——美国广告监管机制的演进及启示

李明伟

幻象、欲望与观念器:麦克卢汉新民俗广告批评中的“美国梦”

王凤翔 刘年辉

媒介分析

从国家情感到个体利益:《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作为一种政治沟通体裁的嬗变

徐开彬 杜忆竹

多元归因与信任重建:危机传播情境理论的中国情境——以2018年问题疫苗事件为例

宫贺 韩冬 张庆园

滴滴司机移动社区中的关系结构及支持研究

庄曦 王旭 刘百玉

新闻传播法治

破解信任困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信任机制”的法治关注

张祥志

取道竞争法:我国新闻聚合平台的规制路径——欧盟《数字版权指令》争议条款的启示

彭桂兵 陈煜帆

感受公正:媒介形态对公众司法公正判断的影响分析

徐剑 刘丛 谢添

传播侵权类型化及其立法体例研究

罗斌

论隐私自治:数据迁移权的起源、挑战与利益平衡

卢家银

对隐私主体分级理论缺陷的修正——兼与王敏商榷

姚瑶 顾理平

新闻传播史

“听”得见的城市:晚清上海的钟声与感官文化

季凌霄

“打探”西方:新闻纸在晚清官场的初兴

卞冬磊

从“群众路线”到“人的现代化”:“北京调查”与传播学在中国的肇始

方晓恬 王洪喆

试析报人在抗战“和谈”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张季鸾——神尾路线”为中心的考察

俞凡 陈芬

视觉媒介与中国近代图像新闻中的时空观念——基于对《点石斋画报》中日甲午战争图片报道的分析

梁君健

孙中山革命宣传的起源:传播、表演视角的解读

陈英程

朋友与同志:夏衍和小报文人交往关系的建构与维系

施蕾蕾 沈荟

论“除目”及“除目流布”背后的政治传播

刘晓伟

新闻专电:传播技术与职业技能——以民国早期为视界

田中初 沈勇

“反动”、淫秽与生意:南京政府时期违禁书刊的产制、流通与管理

郭恩强

医学传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阶段与特征

赵晓兰

中国上古时期的媒介革命:“巫史理性化”与文字功能的转变及其影响

赵云泽 董翊宸

民国时期公共关系的布道者与践行者:梁士纯生平考述

王晓乐 赵波

内战时期瓦兰迪加姆案与煽动性言论的“恶劣倾向”推断

杨嫚 李垣桥

甲午之前传教士中文报刊的传播、阅读及其影响

蒋建国

异域新知的大众传播史:X光在近代中国

刘菲雯

蒋介石与《申报》、史量才关系再研究——基于台北“国史馆”藏档案的考察

韩戍

“史论监督”: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监督机制溯源

李东晓 潘祥辉

“舆论 / public opinion?”:一个概念的历史溯源

段然

我国“广告”概念现代化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湖北商务报》对“广告”概念现代化的首创之功

桂世河 汤梅

会议综述

正视问题寻求共识守正创新——全球转型期世界学者对跨文化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龙锦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