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澎 一起来人肉王澍和他的建筑设计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1 20:48:17
分享:

网络学景观软件

明晚8点开课,结合项目实践,可在晚上跟着有10多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学习,提前报名可预习准备

课程咨询-:qiulingweike

学习咨询QQ:4006260680

来源:建筑杂谈

id:jianzhuzatan

今天小编给大家人肉一下我国获得普利兹克的第一位国内建筑师。虽然贝律铭也是华人,可惜后来改了国籍...

介绍

先介绍一下王澍及其部分建筑作品 。

王澍

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乌鲁木齐市。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0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2000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文正学院图书馆位于景色优美的翠微湖畔,始建于1999年,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设计造型优美,馆内设施齐全。

2005

宁波美术馆

宁波美术馆于2005年10月11日正式开馆。宁波美术馆是宁波市文联所属的全民事业单位,建筑面积23100平方米,拥有大小展厅11个共5300多平方米,展线1600多米,艺术品收藏库1500平方米,另设有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演示厅、艺术家创作室、艺术资料库、艺术沙龙、培训中心、画廊等,是集收藏保管、阵列展览、学术研究、内外交流、艺术创作的综合性美术馆。

2005

南京三合宅

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建筑,在空间上是内聚和封闭性的,在形态上保持建筑与空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上,是设计者对于“中国房子”范型的一次具体的操作。它的显现与修正来源于具体的功能与构造问题的思考,例如屋面的做法,为了解决雨水的排泄,双曲面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在这里,造型的考虑是次要的。

房子的基本状态“睡着了”,建筑师引入了“席居”的生活制度。房子与居者同为“梦游者”。空间形态与人的身体做缓慢、沉重、颠簸着的却没有中断的移动。房子中间围着一方浅池,水波、睡者、房子互相荡漾。温暖的目光看着周围世界的流衍。

材料方面使用了产自苏州的水磨清砖贴面以及切割打磨的大青砖等传统材料。

2006

金华瓷屋

根据说明书的介绍,王澎设计“瓷屋”的出发点是“要把这个100平方米的咖啡屋做成一个可以盛装风和水的器物”,其形状如同宋代手砚器,单层,砚首在南,砚尾在北,坐落在水池边。在室内喝咖啡,就坐在砚池底,东南风吹过,风沿砚坡爬向西北。春季多雨,雨水沿着砚坡自西北下泻东南,形成水榭。西北边有楼梯可上屋顶,坐在屋顶可观江上景色。东西墙遍开小孔,房子开户以为器,孔小称窍,是为风与光线而开。屋子内外都贴着瓷片,色彩本无规律,却呈现出中国陶瓷全谱系的色彩。

2007

钱江时代公寓

王澍他在垂直院宅中努力将个人的人生观和文人意识注入社会,希望以实践来推动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为新建筑传统创造原型。这个作品已经不是普通的住宅设计,而是在召唤一种业已逝去的居住方式,显示一种对土地的眷恋,验证一种理想。“我坚持以为,中国实验建筑活动如果不在城市中最大的建设活动——住宅中展开实践,那么它将是自恋而且苍白的。”

2008

宁波博物馆

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一种山体类型学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也用来适应一直不确定的展览内容。

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 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2009

南宋御街

王澍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

2010

滕头案例馆

中国浙江宁波滕头村是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的乡村实践案例。滕头所营造的“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成功实践了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在中国乡村城市化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案例外观为一座上下两层、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馆内布置“天籁之音”、“自然体验”、“动感影像”、“互动签名”等特色区域。“天籁之音”的创意来自中国独特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参观者在馆内可以听到不同节气的“天籁之音”;在“自然体验”区域,参观者可感受滕头村的生态环境,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

2013

文村

王澍在富阳洞桥文村设计建造的14幢农居房,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三年。这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年开始,他和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眼下,老房子或是就地重建,或是根据每个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目前已试点7户。在王澍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

王澍说,“我们就像在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也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关注乡村,这样,乡村的复兴才有可能实现。”

下面重点介绍下小编亲身经历的美院,因为历经多年建造而成,年代不详。。上面的项目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设有视觉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和基础教育中心三个教学单位。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附平面图一张,请细细研读。。

局部全景透视图

工艺/功能/理性

王澍建筑的功能被广为差评,虽然部分节点还是很有意思的。

楼梯+坡?

下过楼梯就是一个大斜坡的奇怪设计,行走节奏感全无...

迷宫

错综交杂的通道...交通以坡道为主,同一层内多有错层,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哪一层。

断头路

没啥理由的断头路……

天井

这竟然是依靠天井和那小的可怜的开口来晾衣服的。这真的能晾干衣服吗??!!楼层高的地方尚且不说,楼层低的地方得到的阳光绝对满足不了基本需求。

宿舍

宿舍和宿舍之前的墙只有三分之二是封上的!!在下面桌子的时候是四人间,到上面睡觉瞬间变成八人间!!

天窗

天窗设计失败,导致人为遮盖?

这座桥着实让我费解。我不知道是王澍故意做成这样的还是结构需要?应该是故意的,我相信结构设计的童鞋不会弄出这么个东西来,很明显这一堆异形柱非常影响使用,但就是是为啥被放到这里了呢?

肌理

墙面肌理与竹条编筐相似,刻意暴露,粗野主义?

装置

装置与交通空间融合,便于人在穿越过程中全方位把握装置属性。

扶手

扶手通过木头的扭曲变形,一体成型。

坡道?

建筑与大地的联系通过人工编织的坡道结构随意搭接而成。高跟鞋根本穿不了的节奏...

展柜

展柜的支撑由脚手架搭建而成,透露着浓浓的粗野感觉。

构造缝

构造缝由木材刻意遮盖,然而并不懂其用意。

构造

墙面构造大致分为四层,拉毛泥浆,泡沫保温隔热层,粘接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

艺术/感性/想法

关于王澍建筑感性的由来,很难捕捉,只能通过其自述及自己的想法叙说罢了。

世界的界限

那一天,我和妻子乘车去杭州梅家坞吃农家饭,途经一片种龙井茶的梯田。梯田石坎很长,道路和它很近的距离使它的两端超出视线之外。我对妻子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建筑基座,它具有某种超越视觉的力量,但却吸在土地上,轻轻地划定了地平线,划定了一个世界的界限。

晒太阳屋檐廊

那一天,海宁一位画家朋友带我去拜访乡下的一位老中医。老中医在当地颇有名望,已是80多岁高龄,但步入他的院子,却是宁静朴紊得很。南向单廊的平房,坡顶,座北朝南。房子东西向很长。走进室内,光线不亮,却很清朗。空气通畅从室内望南面狭长的院子,亮得有些刺眼。这种室内外的光线反差,在江南的民居和园林中都有。我给这种室内的暗光起过一个名字,称为“幽”。窗上的窗格似乎故意压暗室内的亮度,这即是中国房子上窗户的意味。它不是像现代建筑的窗子是为了提供某种以卫生标准为依据的亮度。它是为了让人从室内向外看的,这才是真正的户牖。表达了面对世界的一种沉静态度一种玄思气氛。走到户外,南檐廊阳光洒地很是让人舒坦。我就想转塘校舍应该多做几次这种晒太阳屋檐廊。

有天有地

那一天,又拖妻子乘车去象山校园现场我意识到当一组建筑紧邻一山,站在山顶向下看就很重要。山顶的制高点是一个圆形水泥水塔,有点难爬,上去后,眼前所见印证了我的猜测。我决定这组房子应以坡顶为主,江南多雨,可以用瓦。但如何去用,是个问题。现代建筑师一向怕做坡顶。方盒子没有上下,但我以为,中国的房子一向是有天有地的,就像一个世界必然有天有地一样。

回望那座青山

老中医院子里种的不是一般花草,而是各种中草药。让我想起李渔的半亩园。或者中国的书院。我意识到书院真正的意义是一连串用院子围合起来的纯粹场景,其中不能缺了某些类植物和动物。作为读书之处.院子至少和室内一样重要两者相合,才称是一个完整世界。

在一个校园中,比建筑更重要的是它将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体会世界的场所结构,将选用几种建筑和植物类型,将勾带起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我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在某种无目的的漫游状态中,一次又一次地从亲近身体的场所差异中回望那座青山。返回一种我们已经日见忘却的知识,使一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被贬的生活方式得以活生生地复活。

房子与时间

那一天,我和管工地的几位老师在现场讨论建筑基座平台的地面做法。我要求用“露石混凝土”。具体描述是:就像乡村水泥路,走得久了掉皮,混凝土中的石子都露了出来,密集而均匀。这问题已讨论多次工人也做了多次实验,水刷石、干粘石、混凝土起砂、水洗石,不同的石子级配,但始终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清楚记得那天,是因为何海源的一句话:“是不是像吴山四宜路山口那条路?“我说是的,问题就此解决。但我想的不止这些。用露石混凝土,会使行走的脚有脚感.也减轻了建筑维护的压力。用瓦、清砖、干砌块石、清水混凝土、水泥拉毛、竹条与竹板等等,实际上都隐含着房子与时间的问题。用造园的意识去建造校园。而园子是要人去养和体会的,它涉及了和今天主流建筑学不同的一种建筑传统。

就跟在家里一样

那一天,我在工地上琢磨工匠们干砌石块的做法。工匠有两拨,一拨来自山东,一拨是浙江本地的。山东工匠做得方正,但有些呆板。我让他们不要去修石头,而是凭感觉,拣到哪块就砌哪块。浙江工匠灵巧,但把石缝砌得如同曲线波浪。我就让他们拆了,随意去砌,不要雕琢。后来工匠问我,是不是就像他们在家乡那样随便砌,我说对了,就跟在家里一样。

集体劳作

那一天,管工地木作的师傅请我去看楼梯扶手大样,特别是拐角处,说他们按我的图照常规做,有点难,就想了个做法。看到那个大样,我心中几乎是狂喜。工人太聪明了,那个扶手拐弯,按我的要求做成水平的,但只有上面一根线是水平的,利用铁和木的特性,其余均在空间中扭转,顺势而下。实际上,这工地上有很多做法出自施工管理人员和工匠的智慧。一开始是我有意识的追踪施工过程,即时性的调整做法,接着这种以民间手工建造和材料为基准的做法,激发了工匠们的热情。于是房子不是由设计完全决定,而是让设计追随因大量使用手工建造而导致的全建造过程的修改变更,联系单因此变得异常重要。设计因此超越个人创作和工程师的专业控制而演变成一种以手工建造为核心的集体劳作。不知不觉间,一种不同的建筑营造观开始在工地上形成。

庞大坡顶建筑

每层塔六边,共18扇完全相同的窗。我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同,但位置不同。我意识到把这18张照片展开,就从内部决定了这组校园建筑面向青山回望的结构。从基座平台上,从院子中,门洞中,门框中,桥中,从房子之间狭窄的间隙之中。塔离山很近,如从窗外逼来。我想总图上的三号楼可以逼得离山更近。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当我们离塔,雨已停歇,山上腾起山岚。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身陷迷园

钢造的那座,以竹林般的斜柱支撑,有的柱子甚至出现在桥宽1/3的位置,呈现为一种深思熟虑的有序混乱。它的三个片段以曲折的平面角度被用于教学楼间的连接。随着在施工中逐渐成形,带来众人的疑问。尽管任何一处柱间的绝对桥宽都在1.8m以上,脚步轻移,就见3m宽度。但人们依然断定它影响行走。或许这就是类型改变的意义。它打乱了桥的类型分类,我理解人们因无法找到固定的意义而焦虑不安。实际上,这些桥的片段就是一些小的迷园。而在园林中的行走,原本就不可以太快的。在经过或长或短的片段出现之后,它们的结果在180m的钢造廊桥上被揭示。斜柱无限复制,达到一种超视觉的敏锐度,似乎连接着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地点。在桥上写生的学生若隐若现,已经身陷迷园。那天,我站在钢造廊桥的端头,对管工地的何海源说,桥就断在这里将来要接也要有断感。从今天起,杭州就真有断桥了。

。。。讲座中百提不厌的画。。。

北宋 李成 茂林远岫图卷

溪岸图

下面重点来了

我认为最重要的技能是怎样从历史中来,到现在和未来中去。。。这是创造的含义以及众多建筑大师独树一帜的技能。

置换

通过将历史的片段转译为现代的符号是很困难的一件事,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不能僵硬的翻译,需要自己的加工,创新,适应新的材料和历史环境。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更新。

请对比上下图

南宋 四景山水图

看出什么关系了么?上上图建筑的样式是根据上图太湖石的样子来的。。

安徽省黄山市呈坎镇呈坎村

像不像?有木有?

南宋御街改造前

这样看其实没有什么新的创造,完全照抄啊~~

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请细细观察建筑局部立面和画的关系。

五泄山居图

滕头案例馆来自于一幅画。。

影响

王澍建筑对世人的影响,很难由我一个人来总结。我只能陈述我的想法。

王澍的成功与其智慧与坚持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批判性态度强烈,但是,正是这种强烈才促成了他的成功。当然,他的成功只是建筑生涯的起点。

其学术观点及造诣很深,三言两语无法概括。

他的方式,是对中国甚至世界何去何从的反击。具有很强的警醒作用。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传统与现代是构成世界多样性的原因。每个时期都有主导的方向。只要认真去做,都是极具影响力的。

希望我们能通过王澍的获奖所带来的冲击,反思我们当下该怎么走。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