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时的日本关东军,尽管人数达到了70多万的规模,但其战斗力早已经是今非昔比。
造成关东军战斗力剧烈下滑的原因,是日本四处作战,将原本号称王牌部队的关东军,给硬生生地拆成了一副空架子。
南方战场,中国军队给予了日军极大的杀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作战兵力更是捉襟见肘,随着日军在与美军的决战中军队成建制覆没,只得从关东军这支“闲置”的部队中抽调兵力和武器装备。
但东北防御苏联的兵力,仍然需要维持在对外宣称的百万级别规模,于是关东军不得不从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以及从未经历过战争、只进行过射击训练的未成年后备兵源中,大量征召充实关东军的编制。
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缺乏训练,且又短缺重武器的“关东军”,其战斗力下滑程度可想而知。关东军的溃败,同时也暴露出日本在军事装备和后勤供应上,与苏军之间的巨大差距。其实,在日军印象里,早在1939年的诺门坎之战时,就已经知道苏军是他们惹不起的狠角色。
在当时,苏军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飞机、坦克、火炮等重武器普遍装备部队。而日军除飞机可以与苏军奇虎相当外,其余如坦克等重武器,与对手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上。战斗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苏军坦克懒得开炮,直接撞翻、碾压日军薄皮坦克的景象。
至于后勤补给方面,日军更是吃了大亏。
为了打败苏军,日军不惜在哈拉哈河上游投放细菌武器,想以此让下游的苏军喝完水后产生大量非战斗减员。但后勤供应充足的苏军压根儿没去喝河里的水,反倒是许多不知情的日军士兵中毒倒地。日军各部队拙劣的协同作战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经此一战,日军大本营放弃了与盟友德国夹击苏联的“北进”战略,转而将主力投向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夺取英荷殖民地上的婆罗洲油田。
等到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早已是处在四面楚歌的境地,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日本是必败无疑,所有的抵抗都只是为了在战场上打出一个有利的谈判条件。而美国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让日本这最后的幻想都在顷刻间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