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的症状有哪些 肝气瘀滞的症状有哪些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1-25 03:19:46
分享:
1、肝气瘀滞的症状有哪些

肝气瘀滞,是因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引起气机失调所致的病证。多由精神刺激、情志抑郁或其他脏腑病证长期不愈,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而致。本症以气郁、气滞等气机失调的病理为特点,常因部位不同而见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叹息,胸胁少腹胀问或窜痛。或自觉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俗称“梅核气”。或颈部瘿瘤,腹部疤瘕。

1、 安慰患者使其性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善于克制情志,郁怒、悲伤时应注意避免进食。

2、少吃脂肪,高糖,辛辣,油煎的食品及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避免过饱,忌食南瓜、芋头、红薯、土豆等淀粉类壅阻气机的食物。

3、保持心情的舒畅,保证良好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气功,打太极拳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分散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

4、要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纤维性食物,多喝水,女性朋友要远离烟酒!

5、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或按摩上腹以止痛;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肝气瘀滞的信息。肝气瘀滞患者可以尝试着看中医,中医在这方面还是很有效果的,吃一些中药慢慢调理。但是,也不能全靠吃药来调理,平时自己也要根据上述注意事项调整自己,这样才会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肝气郁结打嗝是怎么回事?

肝气郁结中医名词。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发病原因

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临床表现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肝气郁结证,一般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

妇女可见如下症状:

1、肝气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女性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2、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肝气不疏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3、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4、.肝郁导致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

5、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3、肝气郁结还能治好吗?

长期心情抑郁、精神紧张、情志得不到舒展是肝气郁结的首要原因;另外,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长期的慢性消化性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到肝,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肝气郁结。主症表现:情绪不定、烦躁易怒、头晕头痛、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胸闷、嗳气等普遍症状,女性患者还可出现面部萎黄、乳房胀痛、月经异常等首先,患者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遇到问题应该多与人沟通,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好心情就是一副很好的补药。

其次,患者应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的人,可以多吃一些疏肝健脾、清热利湿、理气益气、去肝炎的食物,这样对肝脏有极大的好处,可以疏肝理气的食物主要有芹菜、香蕉、萝卜、西红柿等;健脾益气的食物还有栗子、扁豆、包心菜、高梁米等等。

1、注意卫生,严格器械消毒,严格筛选献血员,以及肝炎疫苗预防注射等均属重要的措施。

2、节制饮酒,合理的营养,避免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也应注意。

3、治疗肝气郁结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药方:柴胡12g,木香10g,郁金10g,厚朴10g,当归10g,茯苓10g。

功用: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主治:肝气郁结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月经不调,舌苔发白,脉弦等。药方是为肝气郁结导致肝脾不和而设。柴胡郁金可以疏肝理气解郁,以祛致病之因,为主药。当归补血活血为辅药。

出现肝气郁结的时候,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是可以治好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调理不如个人心理调理,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很重要,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十有八九,所以平时一定要想开些,看开一些,营养最好全面一些,适当运动运动,都能很好的预防肝气郁结。

4、胸闷肝气郁结该如何缓解?

肝气郁结按揉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是治疗各类肝病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位。它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和中药菊花的功效非常相似,而且对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很有效。所以刺激它可以疏肝解郁,还可以使偏旺的肝火下降。

太冲穴位置

太冲穴很好找,在足背上第一、二脚趾缝向上找,大约有两指宽的地方,在两个骨头之间,按下去有很强的酸胀或胀疼感。刺激太冲穴的最佳时间是春季,因为,在五行中,肝属木,而术与春季对应,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肝木之气上升,这个时候多揉两侧太冲,泻肝火,可以有效地预防腩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当然,在夏、秋、冬三季按揉太冲穴也有不错的效果。

太冲穴按摩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晚上9-11点是肝经经气运行最旺的时持一段时间,肝气郁结的症状就会慢慢消失。

在饮食上,肝气郁结的时候应多吃清淡的食物,肥腻和煎炸的食物最好少吃;可以多吃一点酸味的东西补肝,如山植、食醋等;平时可以用菊花或者薄荷泡茶喝,这两味药町以降肝火、疏肝解郁。

5、肝气郁结会导致不孕吗?

肝气郁结型女性不孕症临床可见:婚后多年不孕并伴有经期提前错后,经血色紫暗,经前乳房胀痛,胸胁苦满,性情暴躁而易怒,舌淡苔薄白等疗。

肝气郁结型形成的原因:受精神刺激,常心情不愉快;或爱生气,但又不善于发散,闷在心里往往造成肝气郁结。这种类型的人群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一个人苦恼不休,找和自己性情投合的朋友谈谈,会解除很多压力。

2.不要为一点小事担心,考虑过多,应尽快地向前看,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3.多做户外活动,以改善气血的运行,解除肝郁。

4.少食辛辣食品和酸性食品。

5.自古以来古医籍中就常强调“妇人气盛于血,所以无子”,即是说妇女多怒、怒气太盛会使气血错乱,月经减少或闭经不孕。清代的《妇科秘书八种》中说:“故妇人先察其性。心性平和,故易治也;若性拗捩,为难治也。务要调其心气,心气不调,则月经渐滞,或多或少,或前或后,孕育难成,百病生焉。”是说“肝气郁结”的治疗光靠药物、食物是不容易治愈的,务必要调其心态,切不可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又气恼忧思,永无结果。在理解并实施以上诸点的基础上,利用药膳改善体质,不单是不孕症,百病可愈也。

适合药膳如下。

佛手红糖茶

【配料】佛手30克,红糖30克。

【制法】佛手、红糖加1升水,用沙锅煎20分钟取药汁。

【吃法】每日取药汁约400毫升,分2次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理气解郁。

专家提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佛手放在香橼条目之内。说佛手的形状像人的手指,俗称“佛手”。故古代写“香橼”的处方,使用的可能是“佛手”。现代将两种分别开来,佛手和香橼均味苦酸辛性温,但“佛手”特别舒肝理气,使肝郁解消,而香橼却没有此功能。佛手味甘芳香,盛产南方,常放在箱柜中几天香气不散,送北方亲友皆受欢迎。现代研究证明,佛手有扩张血管,使血流量增加,降血压,解除十二指肠痉挛等作用。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了佛手解除肝郁、改善循环的认识是正确的。一般行气解郁之品同时也损气,故没有郁滞的人不宜服本膳。

注意:有郁者也应适可而止,不宜长期使用。“阴虚火旺”之人服之有不良效果,不应服用。

柴胡当归粥

【配料】柴胡5克,当归15克,粳米60克。

【制法】

1.上两味药洗净,放入纱布袋中。

2.粳米与药同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煮至粥熟,即可。

【吃法】月经前一周,每日空腹服一剂。

【功效】疏肝活血理气。

专家提示: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注意阴虚火旺及肝阳上亢者,不宜服用。

女性朋友们都明白了吗?肝气郁结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就是气滞,郁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的治疗,疏通肝气,注意调理,否则越堵越多,变成痰湿体质之后我们的身体就真的是到处都是毛病了。

6、肝气郁结脾虚该如何缓解?

肝郁的消解法

常揉肝经的太冲至行间,大腿赘肉过多的人,最好用拇指从肝经腿根部推到膝窝曲泉穴100次,这通常会是很痛的一条经,每日敲带脉300次,用拳峰或指节敲打大腿外侧胆经3分钟,拨动阳陵泉一分钟,揉“地筋”3分钟。这样肝郁的问题会很快解决。

肝郁也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许多妇科疾病的主因,还有痛经、黄褐斑、偏头痛等病症也与肝郁关系密切,减肥若能连带预防妇科疾患,那才更有长远的意义。敲带脉擅消“游泳圈”,敲胆经易减臀部和大腿上的赘肉,此二法实为一法,都是在疏通胆经,因为“带脉”也是胆经在腹部的一段。

脾虚消除法

脾虚可用食补,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药薏米芡实粥了。胃寒可去薏米;胃热可去芡实、山药,换成绿豆,绿豆薏米粥,最祛湿热,对于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最为对症。如果胃寒、怕冷又脾虚的人,附子理中丸当为首选,此药祛寒湿而养胃,扶中气而健脾。

如果吃一点东西马上就饱胀难消,那是心脏功能虚弱,供给胃用于消化的气血不足,此时补心就是健脾,柏子养心丸最堪此任。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