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喝酒为什么要划拳? 划拳的正确姿势你造吗?
在中国,无处不在的酒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酒场文化。
尤其在单位聚餐、朋友聚会、家人团圆扎堆扑来的岁末年初,如果不懂如何向别人敬酒,以及拒绝别人的劝酒,你很容易就会成为那个最先拥抱马桶的人。
这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被称为「划拳」,是中国农村大部分酒局上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即使在今天这个「传统」没落的年代,身处一线城市的你依然还能在「快手」和「抖音」上见识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们的飒爽风姿。
过年期间重回乡土酒桌的你,或许还会因为完全不会划拳而遭到摇滚硬汉们暗指pussy的嘲讽。
划拳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场别开生面的摇滚酒局背后又是怎样一场暗潮涌动的战争?
博大精深的「拳法」
虽然看上去十分魔幻,但划拳的基本规则其实很简单。
这是一个简单的组合游戏。对战双方各出一个手势,不同的手势代表0-5的六个数字。
· 「划拳」常见口号例举
口号中唯有数字是关键信息,其他的吉祥话只是为了烘托气氛,具体怎么喊并不重要,各地也往往都有不同的习惯,理论上讲你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
而在双方同时出拳和喊出口号之后,判断输赢的工作就可以通过10以内的加法来完成了:
如果一方喊出的口号对应的数字正好等于两人手势对应数字之和,即这一方获胜。
· 简单有趣的特性,也让一些有想法的老师尝试将这一传统竞技项目引进课堂
但在实际情况中,尤其是高手过招时,很少会出现一招制敌的情况。
如果出拳之后两人都没有喊对,或者两人同时喊对,那么这一轮出手就算作废。久经沙场的老手们能够瞬间判断每一轮的结果,如果该轮无效,就会迅速接上第二轮交战,直到分出胜负。
也正因此,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划拳场面才会是连续不断的交战。
这样看来,「划拳」的规则不过就是十以内的加法运算,其胜算看上去也完全只是依靠运气的概率问题。
我们甚至可以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各种情况下的获胜概率。
但这样的理论推算终归还是「纸上谈兵」,真实战场上的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
首先,「划拳」的规则虽然简单,但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每个高手的炼成都要经历惨痛的「交学费」阶段。
新手们往往要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代价。
错误的手势不仅要承担罚酒的责任,有时甚至会招来人身危险。
如果数学不好,也很容易出现计算方面的错误。比如嘴上喊「9」,手势却出了「2」,这种情况下,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赢,这个时候比罚酒更残酷的惩罚一般都是对手的无情嘲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流行文化中「五魁手、六六六」一直是划拳口诀的代表,但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划拳口诀一般都是不带「0」和「5」的。
即使你经过刻苦的训练,完全度过了出现低级失误的阶段,在面对不同的对手时,你还是要掌握各种应对技巧。
比如高手在几拳之后,就能大概率总结出你的出拳习惯,并据此应对,迅速制服你,这种技巧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抓拳」。
当然,高手也有可能会故意露出破绽,诱使你来「抓拳」,并在此时「反抓拳」。
实施这种终极操作时,顶级高手往往会在数轮间一直只出一个手势,但不断变换口号,或者只喊一个口号而不断变换手势。
不过,这种策略在面对新手时则有可能遭遇「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尴尬。
总之,划拳的艺术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法运算和概率统计,其博大精深甚至足以享受专著研究的待遇。
·当代划拳战略研究专著《划拳的艺术》
如此深奥的民间竞技游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历史悠久的「拇战」
在各种「酒令」文化发达的中国古代,涉及「拳法」的酒桌游戏自然也是历史悠久。
目前可见的古籍中最早明确记载与「划拳」相似的酒桌游戏是在《五代史·史宏肇传》中:
「会饮三司使王章第,酒酣,为手势令,宏肇不能为,客省使阎晋卿,坐次宏肇,屡教之。」
其中的「手势令」或称「招手令」,就是一种早期的「划拳」游戏。
不过,从清人对于这种「手势令」玩法规则的描述来看,尽管「手势」在这个游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它的玩法却和今天的「划拳」相去甚远。
其规则是:
①先在纸上写好若干个手势的名称,做成阄;
②一个人随机抓去一个,藏好;
③指定席间一个人做出手势;
④如果手势和阄上所写的不同则做手势者喝一杯,如果完全相同则抓阄者喝两杯。
可见,所谓「手势令」与今天粗犷的「划拳」完全不同,它其实是一种十分文艺的酒令游戏,就连游戏中的具体手势和动作名称都颇有讲究:用于描述各种手势的「端颈」「扬膺」「柔腕」「旋盏」等词原本多用来描述佛教造像,很多手势的具体造型也和佛教「手印」极为相似。
清人姚莹便据此作出判断:「唐代佛教盛行,以五指屈伸作手势,盖佛经所谓手诀也,唐人戏效之为酒令耳。」
·佛教手印列举
如此高雅的真「佛系划拳」与我们今天熟悉的「摇滚划拳」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游戏。
今天流行的「划拳」真正的前身其实是一种被称为「拇战」或者「豁拳」的游戏,其规则和今天的「划拳」几乎完全相同,都是以手势代表数字对应口诀的对搏式游戏。
虽然我们无法明确判断「拇战」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这种更接地气的游戏显然是伴随着中国酒令越来越市民化而出现的,其普遍流行应该是在明清时期。
明人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记载:「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盖以目遥觇人,为己伸缩之数,隐机斗捷。」
明人王征福还著有《拇阵谱》,专门介绍「拇战」的各种技巧和心理战术。
清人沈复在乾隆年间借宿东海永泰沙农民丁实初家时,丁家为其杀猪为肴,并拿出家酿款待,席间「令则拇战,不只诗文」,足以见得「拇战」的普及程度和底层特性。
清朝的很多小说中也有很多关于「拇战」的情结描写:
「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豁起拳来。」
「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玉动珠摇舞」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总之,由于规则简单,无「文化门槛」,且可以极大程度地活跃气氛,能够同时考验「手」「嘴」「脑」的「拇战」就逐渐成为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酒令游戏,钢猛划拳的普遍流行也成为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摇滚启蒙。
被嫌弃的传统
不过,在历史上广受人民欢迎的「拇战」在近些年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
如今,在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的宴席间我们已经很难再听到铿锵有力的划拳口令,甚至在很多小城镇也难觅挥拳对战的身影。
只剩下广袤农村的硬核酒局仍然在坚守着传统的摇滚精神。
不仅如此,随着阵地的逐渐收缩,只能活跃于乡镇地区的划拳也已经成为了「落伍」「底层」以及「乡村土味」的代表,即使在农村,也开始受到年轻一代的嫌弃。
但仅仅在数十年前,拳术的高低甚至还能成为一个铮铮铁汉内心最脆弱的痛处:
他说:「过去家里穷,吃不上饭,被人看不起,现在日子好过了,却因为喝酒时不会划拳或划不好拳被人歧视!」说这话时,他的情绪有点儿低,并略显不好意思。
我理解这条铮铮铁汉的心,并能体味和感知勤劳朴实的西北农民在走出温饱困境之后,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陈兴中在《划拳的艺术》前言中追忆1990年往事
至于一代流行文化没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交环境的变化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
像酒吧、KTV这些都市人最常聚集的喝酒场所,显然不会给划拳留下富裕的听觉空间,骰子、扑克之类的纯视觉游戏轻松地取代了划拳的功能和地位,甚至连微信「跳一跳」也能够成为方便即时的酒令游戏。
适合划拳的酒局不断被蚕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练习才能熟练使用的划拳也就逐渐被冷落。
即使在一些需要以声浪营造气氛的酒局中,深受老派划拳rocker所鄙视的「棒子老虎鸡」「十五十五二十」等拳令游戏也因为简单易学的特性成为首选。
不过,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于很多痛觉生不逢时,迷恋 old fashion 的划拳爱好者们来说,或许还可以找到新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价值。
除此之外,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下,退出酒场的划拳常常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去年8月,成都某地的一辆奔驰车与一辆出租车发生剐蹭事故,两位车主经协商后决定通过划拳裁决赔偿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