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进士,则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明经和进士都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明经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也就是现在我们考试中常见的填空默写和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学子们对典籍的熟悉程度,也就是说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明经和进士其实都是考取功名、光耀门楣的一种方式,只是考题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