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本病应与其他疾病如各种皮肤病、佝偻病、疝气、蛲虫病等引起的身体不适或者瘙痒等出现的夜啼相鉴别;也应与护理不当引起的夜啼予以鉴别。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因脾肠不足,喜温恶寒,腹中受寒,夜又属阴,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或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邪热乘心,故见灯火愈啼;或因阴血亏虚,水不涵木,血不养肝,虚火内扰,热扰心神,虚烦不眠;或惊骇客邪,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敝夜啼发作。
1.方剂1
组成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药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去掉。
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症见睡喜伏卧,曲腰而啼,下半夜尤甚,啼声低微,出气不温,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唇舌淡白,指纹青自,腹中若得温熨抚摩,常可使夜啼稍缓。
2.方剂2
组成丁香3粒。
用法将丁香末同饭捣作饼,贴患儿肚脐。
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
3.方剂3
组成黑丑50g,米汤适量。
用法将黑丑研为细末,以米汤和药末拌之成糊状,贮存备用。用时取药糊适量涂满于患儿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每晚于睡前th涂药,连续涂药至痊愈为度。
说明主治小儿食积型夜啼。症见小儿入夜啼哭不休,或定时夜间啼哭,腹胀,吮乳,大便带不消化之物,舌质淡红,苔白腻。
4.方剂4
组成朱砂、僵蚕、钩藤各9g,灯心草4g,黑丑3g。
用法诸药混合研末,加米汤与药末调和如膏状,备用。取药膏适量敷于患儿脐心和掌心穴位上,每日下午2—3时敷膏药1次,至睡前再敷1次。连敷3-5天,疗效显着。
说明主治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症见睡喜仰卧,见灯火和上半夜啼哭尤甚,啼时有汗,啼声响亮,烦躁不安,口气热,面赤唇红,舌质红,舌尖尤红,舌苔黄,尿短黄或大便秘结,指纹青紫。
5.方剂5
组成朱砂、琥珀各等份。
用法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于每晚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鸡羽毛,以温开水浸湿蘸药末少许,涂于肚脐上,每晚1次,可连用3次。
说明本方适用于受惊吓引起的小儿夜啼。症见睡中时作惊惕而夜啼,哭声尖锐,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紧偎母怀,常可见明亮灯光而啼缓,而色乍青乍白,脉来弦急而数,或散乱不止。
若配合涂劳宫、膻中则效果更佳。
6.方剂6
组成朱砂0.5g,五倍子1.5g,黄连3g,生地黄10g,陈茶叶水适量。
用法将4味药共为细末,加陈茶叶水适量,捏成小饼状,外敷于脐中,用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一般敷2~6次症状消失。
说明本方适用于阴血亏虚型夜啼。症见夜啼,五心烦热,五液俱少,躁动少眠,大便干,舌质红,或舌尖红。
7.方剂7
组成地龙2或3条。
用法捣烂敷在脐上,用纸盖好,一夜即安。
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8.方剂8
组成五倍子30g。
用法五倍子烧存性研末,用乳母口水调成饼,外用贴患儿脐部,以布缚定。
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9.方剂9
组成牛蒡子3g。
用法研末掺膏药L,贴患儿脐ff1。
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10.方剂10
组成丁香3粒,钩藤3g,蝉蜕2g。
用法上药共研末,水训为糊,敷脐,常法固定。
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惊啼不安。
11.方剂11
组成牛蹄用适景。
用法牛蹄甲研末贴脐中。
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12.方剂12
组成牛蒡子50g,珍珠粉2g,朱砂3g。
用法上药共为细术,每川lg填脐,常法固定。
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惊啼。
13.方剂13
组成酸枣仁、郁李仁各5g。
用法将2味药捣烂敷脐,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
(3)说明可养肝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14.方剂14
组成远志、合欢皮各Sg。
用法将2味药捣烂,敷脐,用伤湿止痛膏吲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3~5天。
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15.方剂15
组成焦山楂、鸡内金各等量。
用法研细末,每次10g用米醋或者清水敷脐孔,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连用3~5天。
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可消积化食,和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