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里面的主人公可能会对另外一个说:说还是不说,我给你一柱香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古代没有钟,无法计时,计时都是用沙漏、绳结或香来计的,那么大家知道这一炷香的时间是多久吗?一起来看看古代常用的计时器吧!
我国古代最常用的计时器是日晷和漏刻: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比较有意思的是,假如到了晚上没有太阳了怎么办呢?古人便在日晷基础上发明了月晷和星晷,就是利用月亮和星星的影子来确定时间。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一款全天候的计算时间的工具应用范围更广,更流行。
漏刻
在漏刻的原理上,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与西式的不一样,我国古代采用的是时辰的方式来把一天划分成12个时辰,即一个时辰=2个小时,比如24小时制的12点,在古代则称午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而这个时辰到现在还在使用,比如说一个人的生辰八字的时候,就是采用了古时的计时方式。当然在我国古代还有很多比较抽象的词语来形容时间,比如:“一炷香工夫”、“一盏茶功夫”、“一顿饭功夫”。那么一炷香、一盏茶、一顿饭到底等于现在的多少分钟呢?
公认的说法就是:一炷香的时间:两刻钟-三十分钟。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一顿饭的时间:通常理解是半个小时。
所以,在那个没有钟表的年代,受外力影响,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如果你想约一个人准时见面的话,难度就有点大了,我国古人是怎么做到不迟到的呢?很好奇!不过,俗话说得好“习惯就好”。
一炷香的时间是多久?它的大概时间为两刻钟-三十分钟,其实我国古代早就有自己的一套确定时间的方式,可以利用绳结,香之类的工具,还会利用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利用太阳的影子投射原理做成的日晷和圭表,还有利用水滴均衡的原理做成的漏刻之类的计算时间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