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几月几日小暑在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8日,它是相对大暑而言的。
小暑的由来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小暑的物候现象《七十二侯歌》有曰:“小暑乍来浑未觉,温风时至褰帘幙;蟋蟀纔居屋璧诸,天崖又见鹰始挚。”小暑第一候「温风至」指四方均感受到温热的风,暑气吹至,热气逼人。第二候「蟋蟀居宇」源于诗经七月篇中关于蟋蟀活动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用的八月正是夏历的六月,这时候蟋蟀开始自田野逐渐移入庭院。比喻小人阴气者,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单只在郊野,已经在宫廷中活动了。第三候的「鹰始鸷」指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术。比喻君子看见小人势强,现在应该积极培育后辈,卷土重来。
小暑的气候特征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穂扬花不利。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三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同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里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须注注意预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鞋,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费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农事指导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温低湿呈伏旱。立足抗灾夺丰收,防涝抗旱两打算。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棉花进入花铃期,修治追耪酌情灌。预防中暑和中毒,掌握两早和两晚,毛巾肥皂随身带,长裤长褂身上穿。空闲地上种蔬菜,头伏萝卜不容缓。雨季造林好时机,精细认真管果园,冬修榆树夏修桑,修整白杨于伏天。村村户户沤绿肥,肥堆如山麦增产。割晒青草好时机,牲口冬季之“美餐”。伏天牲口保好膘,秋天种麦不为难。鱼长“三伏”猪三秋,增饵防病是关键。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有言: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关于小暑的农谚天旱防备雨涝,雨涝防备天旱。小暑大暑,灌死老鼠。沟水外漫,淹了农田。事先不挖沟,暴雨无处流。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常刮南风忽转北,风雨齐来到不黑。常刮北风忽转南,当夜就是阴雨天。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久雨不见晴,一声霹雳鸣,阴雨即转晴。
关于小暑的古诗鉴赏《纳凉》宋·秦观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依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赏析】小暑,天气热得人受不了,只好拄着拐杖到外边柳林中去凉快一番,在如画的桥南边,安上躺椅,人躺其上。看天上明月美,听船上参差错落吹起的笛声,尽管晚风已定,可还是闻到池中莲叶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真是沁人心脾。作者将纳凉佳境的自然景色与纳凉之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统一在同一个时空点上,给人以深邃的妙不可言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