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起源】在我国.姓和名一样,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称谓.历史上有不同时代的3个人字“润之”,一个是清代国子监生、大书画家汤世澎,一个是晚清湘军的重要将领胡林冀,一个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毛泽东.字虽一样,而不同的姓,便区别出不同情况的3个人。同一时代的也有3个人名“雪峰”,一个是曾任中国共产党华北局第一书记的李雪峰,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挚友、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冯雪峰,一个是长期在湖北省教育厅工作的干部丁雪峰。名虽一样,而姓不同,也区别出了不同情况的3个人.20年代初,上海有3个人叫伯鸿,一为陆伯鸿,天主教徒,是上海华商电车公司经理。一为费伯鸿,生平未详。另一位为陆费伯鸿,中华书局的创始人。我国当代曲艺界有两位著名人物都叫全宝,一个是傅全宝,他是现代曲艺艺术理论家;一个是刘全宝,他是曲艺、京韵大鼓演员.
历史上不知还有多少“某润之”、“某雪峰”、“某伯鸿”、“某全宝”……只因姓氏不同,便区别出若干个不同情况的人.
姓是取名的重要因素,它的介入,不仅使名的重复机会大大减少,而且对名的修饰作用也很大,使名显得更美妙、更传神,如“桂英”本一山女村姑之名,把“穆”姓往前面一加,俗气全消,成了一位英姿飒爽,勇冠三军的挂帅巾帼。又如“秀兰”也本是一个极普通的中国女性的名字,然而,在它的前面冠一“希”姓,意境就大不一样了,一个台湾女歌星清歌曼舞的倩影顿时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一曲《阿里山民歌》更是久久萦绕于耳,愉悦于心。“希”谐“稀”音,希秀兰就成了“秀兰”丛中之稀有者也。
姓本为血缘集团的族号或家号.它既是一个人“私名”的一部分,又可作同一氏族群体的“公名”。古时,一般同族相称只道名,异族相称便道姓.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与人初次见面,而又不会久处时,彼此间常常只道我姓“赵”。都人姓“钱”,免贵(不敢)姓“孙”之类,并不需介绍全名.于是,人家马上就可以称呼你“老赵”、“老钱”、“老孙”,等等,同你交流感情.商讨事宜了。
我国姓氏之功用,远远不止称谓之一端.古者姓还可以区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区,规定同姓不婚,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而氏则可以别贵贱。贵者可从多方面获得“氏”。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曰“或氏号(邑)溢,或氏于国(郡、乡),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名.或氏于居,或氏于志”。总之,贵族获取氏是比较简单而随意的。
周宣王时,南方荆人不听号令,宣王派姬姓大臣方叔带兵去征讨。方叔带的3000乘战车,长驱直入,迫使荆人降服。宣王很高兴,赐给他以“方”氏(实际上是以名为氏).
上古时代,露天粮仓称为皮,管理露天仓库的官吏就叫掌庚大夫。他们的后代便以灰为氏。
夏朝中期,政局混乱,有穷氏的首领后界趁机占领了夏都。不久.后界又被臣子寒捉(zhuo)杀死.寒兵到处征伐夏诸侯国,杀害逃亡的夏朝臣民宗室,有孕在身的年轻王后,从后院墙洞里逃了出去,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少康。少康长大后,杀死了寒泥父子,恢复了夏朝,为纪念母亲当年怀着他从洞里逃生,赐给小儿子“窦”姓(“窦”即“洞”的意思)。
同样,皋陶的后裔、商朝末年司法官理征得罪了封王而被杀,其妻带着儿子逃亡,路上看见李树并在李树下歇息,于是后来便改理氏为李氏。
相传楚王若敖的孙子谷于冤生后被弃,靠吃虎奶长大,因虎身上有斑纹,后称为斑(班)氏。这便是名著史册的班彪(史学家)父子的始祖。班彪的大儿子班固是继承父志撰写《汉书》的史学家。小儿子班超投笔从戎.率30余人出使西域,使西域50余城国与汉相亲,获得安宁,后被封为“定远侯”。女儿班昭受和帝之命续成《汉书》,并在宫中为皇后、妃子、宫女们讲学,人们尊称她“曹大家(gu,班昭的丈夫姓曹)”.
商鞍是以邑为氏,商是他的封邑。再称卫较,因他是卫国人,是以国为氏;又称公孙鞍,因他的家族是公孙氏,是以爵为氏.
贵族可以从多方面获得姓氏,而且每个姓氏似乎都有一段来历,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我国福建、浙江等省,生活着20万舍族同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分别以盘、兰、雷、钟为姓.
相传,舍族的祖先柞盘饥因为帮助中原皇帝平定了外患,被招为珊马,但他不习惯于宫中生活,便携公主迁居深山之中,生下3男1女。为了让子女们壮大自己的势力.他分别为3个儿子各取一氏,长子盘氏,次子兰氏.3子雷氏,后来又为女儿招赘了一个姓钟的女婿,4兄妹的后裔发展繁衍下来,便成了今天的金族四大姓。
可是贱者平民却压根儿难得有姓(氏).所以古代许多人有名无氏。如“庖丁”(春秋时宋国的厨师)、“优孟”(春秋时楚国的艺人,擅长滑稽讽谏)、“优施”(春秋时晋国的艺人)、“优旗”(春秋时齐国的艺人)、“奕秋”(古代掖于下棋的人)、“师旷”(春秋时晋国的宫廷乐师)、“师涓”(卫灵公的宫廷乐师)、“师襄”(春秋鲁国乐师)、“师文”(春秋郑国乐师),等等.其首字均为职业标志,后字为名,都无氏.“鲁班”即公输班(春秋时建筑工匠),“班”为名,“公输”为字,“鲁”是国名。还有“轮扁”.扁为人名,轮代车子.春秋时齐国有名的造车工匠,也无氏.即便后来是商汤之相的伊尹,又名伊挚,他也没有姓氏,伊是他的名字,尹是他的官名.因为传说他原为奴隶,“……伊挚为有萃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可见,他是作仆人陪嫁入商的。
这倒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姓氏悄况相仿。14世纪以前,俄罗斯的上层贵族都有姓有氏,而下层平民巾间的许多人也是无姓氏的,便以职业表示。史载最典型的例子是:瓦什卡·沙波日尼克,意思是“鞋匠瓦什卡”;戈尔布恩·尼希,意思是“驼子乞丐”.只不过是把表示职业的词放在名的后面罢了。
意大利人的姓名早已在罗马时代就形成了。古罗马人也有把出生地作为姓的,这是区别贵族和贫民的标志。那时,奴隶是贵族的私有财产,没有姓,如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斯就只有名,而没有姓。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把夭下视为一姓所有,同时.还把姓作为一种私物,从自己利益和喜好出发,赐给某些臣民。
秦汉以前,特别是周代之赐姓与封建并行同施,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使之能服从周王朝的政令,定期向周天子述职,为王室守土纳贡,承担起军赋和兵役的义务。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左传·隐公八年》),是统治者用来维系和加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两汉以后之赐姓,则是对有功于皇室者的恩惠,以酬功扬善,使之能为皇室效忠,并以此鼓励天下人忠于本姓本朝。
西汉的姿敬,为汉初谋臣。山东人,初为戍卒。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因功拜郎中,号奉春君.并赐姓刘,后来史书上也称他为刘敬.
唐初大将徐世勣(ji),字憋功,俗作徐茂公,历仕3朝(指唐高祖、太宗和高宗),为大唐开疆拓土,巩固政权,东征西讨,战功赫然,且为人谦虚,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执法严明,公正不阿。几任皇帝皆甚尊重信任他.李渊誉他为“纯臣”。李世民称他为国之“长城”,且断须入药给他治病.李治曾亲赐药物,并下诏赞扬他“奉上忠,事亲孝,历3朝未尝有过”.唐赐其李姓,附宗正属籍,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劫。
明清名将郑成功本名郑森,字大木,其父郑芝龙任都督同知,在闽拥截唐王朱幸键,建立隆武政权,郑森更是受到唐王的宠爱,遂封为御营军中部督,特赐朱姓,改名成功,人称“国姓爷”。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姓源有两种:一种是1945年台湾回归后,山地同胞自己选用的,计有60多个。而另一种则是早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所赐的.计有卫、金、钱、廖、王、潘、黎等七姓。
“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寻常人许多倍”(鲁迅)。“东汉及唐、明3代宦官之祸最烈”(清赵翼)。在清朝,为了防止宦官参政,乾隆皇帝不仅规定宦官不得识字知书,而且还把身边的宦官都改为“秦”、“赵”、“高”(秦朝的赵高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宦官)三姓,以示“乾乾记史训,翼翼视宫中”。同时,对宦官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特殊的“诫赐”。
历史上的奴才为了讨好主子,也纹尽脑汁,不惜卖掉自己的祖宗,卖掉自己的姓,改从主姓。明朝宦官刘瑾自阉入宫,性狠善辩.他本姓谈,为了取宠于明武宗,投靠宦官刘氏(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故以刘为姓。
有时改朝换代以后,旧朝官吏为了保护自己,取悦新主.请求改从新主姓.《北齐书·元景安传》记载了这样一件史事: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政权.他当政后大肆镇压原来的元姓贵族。原属元姓势力的元景安便想请求改姓高.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将此语报告了高洋。结果元景皓被杀,而元景安自改为高姓而得到重用。
社会上也有善良的人们为感谢恩人而改从人姓的。我国著名的女西洋画家潘玉良(1895-1982)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原名陈秀清,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扬州。幼年时父母早逝,辗转于安徽芜湖,被卖为雏妓.沦落青楼,改名为张玉良。由于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当时芜湖新常关监督潘赞化(1895-1959).潘赞化是同盟会会员,早年留学日本,有渊博的学识,崇高的民主思想,尊重女性,器暇人才。他不仅替张玉良赎了身.使她跳出了火炕,而且教她读书识字、学戏剧、学绘画…...1918年支持她考入上海关专,从朱屺眸、王济远学习油画:1921年毕业后又支持她考得双份“官费”留学津贴.远渡重洋到法国深造……使她获得了卓著成就,成为驰名中外的女画家。为了感谢潘赞化搭救与后来的栽培之恩.她改从潘姓。她的作品落款和个人展览的名称都是用“潘玉良”这个姓名。
旧社会,我国是一个宗法制度甚严的国家。在民间.有的地方如族人不守家规族规,犯上作乱.严重影响本族的声誉,就要按照有关条规,将其除族(开除族籍).其原来的姓氏也自然随之取消了。
野史传说:唐武则夭称帝时,大力起用武氏为宦,迫害李唐宗室,引起了社会,特别是李氏的强烈不满.武则天对李氏的不服者和反抗者有的强迫改姓,有的改些既丑且怪的姓,以示处罚.据说现在台湾人中,便是那时李氏改的。
今天,姓氏仍然是连接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常言道:张王刘李陈,本是一条根,都是龙的传人,都是炎黄子孙.人们数典怀祖.镇终追远。占一风传稚.民俗可亲。台湾彰化县福兴乡有顶粘村和厦枯村两个村庄,居民多姓枯.他们保存的家谱历史长达860多年.自先祖入台迄今的29世,世系井然可循.考其入台祖先枯粤、枯恩两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晋江县衙口乡的粘盾坡,而其始祖则是金国女真族的枯宗翰。粘姓家族为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家谱感到十分自豪。这充分说明台湾同胞念念不忘根本,并通过各种方式,思源寻根,以寄托对祖国同胞的骨肉之情。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通过姓氏谱录,寻根认祖,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