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和什么姓是世仇 高姓得姓传说-高姓起源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02 08:00:29
分享:
庞大的今日高姓族群,并非全都出于同一个血缘始祖。今日中华高姓,是多像合流的族群。在数千年中,曾先后有多人以高为姓,他们的子孙,汇聚成了今日庞大的高姓族群。我们要寻求今日高姓人的得姓缘由,就须了解当初那些以高为姓人的情况。 姓和氏,现在是同义

庞大的今日高姓族群,并非全都出于同一个血缘始祖。今日中华高姓,是多像合流的族群。在数千年中,曾先后有多人以高为姓,他们的子孙,汇聚成了今日庞大的高姓族群。我们要寻求今日高姓人的得姓缘由,就须了解当初那些以高为姓人的情况。

姓和氏,现在是同义词.但在上古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在上古,姓表示父系血统来源,氏表示本人家族社会葬卑.氏是姓的分支。同一姓的人可能取不同的字为氏。姓的数量少,氏的数量多。上古无高姓,但有高氏。秦汉以后,氏从所源出的姓中独立出来,氏也有了姓的含义,于是高氏也就成了高姓。我们这里说的“得姓传说”,自然也包括“得氏传说”。

高姓人当初的得氏得姓,有这样一些传说:

1、最早一批以“高”为氏的人

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是高元。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这里没有说明“高元作室”的具体年代,只笼统说是古“圣王”时代的事。也就是说,起码是夏朝以前的事,是传说中的远古时期的事。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作室”就是发明房屋。原始人住在洞穴中,后来才知道住进房屋。“高元作室”,即高元发明房屋,其意义要远远大于后世人的发明汽车、飞机。高元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发明家。

高元为什么以“高”为氏?是本人的选择?是继承自父祖?已经无可考证。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弥。高元、高奔戎、高渠弥都是最早一批以“高”为氏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为了穆王的安全,高奔戎自告奋勇去除险,把老虎生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貌地方饲养,于是“东被”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辛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诬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度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荣阳市记水镇。

高渠弥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就是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不顾太子反对.终于任他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梁弥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公子叠为国君。第二年,高梁弥陪公子叠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公子登有旧仇,杀了公子昼,也杀了高渠弥。

高奔戎、高梁弥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巳无可枪考。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当有可能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庞大高姓族群之中。

2、高傒以“高”为氏

高傒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这支高氏,裸出于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傒,开始以“高”为氏,称高傒。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他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半生坎坷,到70岁时,还只得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事有巧合.这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不是龙,不是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黑(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精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一交谈.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夭果然遇到了您。您现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于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奉以为师。吕尚为周文王出谋划策.逐步扩展领土.文王死后,他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后来成了周朝在东方的强大支柱。吕尚被后人称为齐太公。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俱。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俱是公子高之孙.于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傒”于是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3、公子祁后裔以“高”为氏

《通志·氏族略成,公子祁是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字中的“高”为氏。齐惠公是齐祖公之子,齐祖公是齐文公四世孙。

4、齐太公之后以“高”氏

据《广韵》说,齐太公后代中,有人从国君那里获禅了一处名为“高”的采邑,于是以邑为氏.称为高氏。但《广韵》没有说明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5、他姓人因被高姓人收养而改姓高

历史上有的人,本不姓高,但后来为高姓人所收养,于是改以“高”为姓。高隆之之父、高思孝、高力士,都是这种情况。

高隆之的父亲本姓徐,被姑父高氏收养.于是改姓高。高隆之后来成为东魏大臣高欢的重要助手,高欢把他看作高姓本家兄弟.并让他和自己一样,以渐海移县(今河北省景县南)作为籍贯。

《北齐书·上洛王思宗传》说,高思孝,本姓浩,后被高欢侄子高思宗收养为弟,于是改姓高。

《新唐书·高力士传)说,高力士曾祖父名冯盎.冯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燕王冯弘的后裔.冯弘是汉族人.北燕灭亡,冯弘之子冯业航海南下到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定居。冯业曾孙冯宝娶越族大姓洗氏女为妻,因而成为越族首领。冯宝孙子叫冯盎。武则天在位时,岑南招讨使李千里向朝廷贡献两名被阉侧的儿童,一个叫金刚,一个就是力士。武则天看力士聪明,把他留在身边。后来力士因事失去武则天欢心.被驱逐出宫。宦官高延福收力士为养子,于是改姓高。

6、他姓人因特殊原因而改姓高

他姓人不是由于被高姓人收养,而因其他特殊原因改以高为姓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唐朝大将高固。

《新唐书·高固传》说.高固幼时家贫,被辗转卖为将军浑城的家奴。他年龄小,但聪明.力气大.摘长骑马射箭,还能读《左氏春秋传》,深得浑城喜爱.浑城因为春伙时代齐国有个勇士叫高固,于是就把这个年轻人称为高固。这样,这个年轻人就姓了高。这个高固.后来成了唐朝一员大将.被封为瀚海郡王。至于他原本姓什么.别人不知道,可能他自己也不记得了。

7、因皇帝恩踢而姓高

高景安、高文遥、高札的“高”姓,都因皇帝的恩赐而得.

《北齐书·元景安传》说,元景安是东魏宗室成员,与东魏皇帝一样。姓元。北齐取代东魏后,和东魏皇帝血缘较近的宗室成员大多被杀,血缘较远一些的如元景安等也深感不安,酝酿把姓改为北齐皇帝的“高”姓,以表示对北齐政权的顺服.他的叔伯兄弟元景浩反对说:“怎能丢掉自己祖宗去跟别人姓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求瓦全,.元景安把这话告诉了皇帝,皇帝高洋杀了元景浩,赐景安姓高。

《北齐书·元文遥传》说.元文遥是东魏宗室,本姓元,但与东魏皇帝血缘较远,北齐建立前,已为高沮所重用。高没之弟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政权,继续重用文遥。天统二年,皇帝下诏书,特赐文遥姓高,并把他列入宗正(皇家谱牒管理机构)薄册,承认他为北齐皇室成员。

《续通典》说,高礼原是象古人.原名额里音博罗.明朝皇帝赐他姓高名礼。

8、少数民族以“高”为姓

属于这类得姓情况的,有高和、原鲜卑族是娄氏、高克恭、高岳、高闹儿、高政、高晋等.

高和本是高句丽王室成员,被前燕俘虏,定居在辽西。高句丽王室自称是汉族古帝王高阳氏后裔.所以高和定居辽西后,就以高为姓。高和的孙子高云,后来成为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北燕的天王。

是姿氏:北魏孝文帝为推进鲜卑族汉化,下令鲜卑人抛弃原有鲜卑姓而改用汉姓。据《魄书·官氏志)说,鲜卑的“是娄氏”.改成了高姓。

高克恭是元朝大画家,官至刑部尚书。他祖先是西域回鹤人,但他姓高,以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为挤贯,表明他已融入汉族.

《万姓统谱》说,高岳是高昌后裔,本姓畏吾。公元9世纪中叶,回鹤族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古高吕国故地(相当于今新吸吐鲁番盆地一带),史称高昌回鹤,也简称为高昌.13世纪归附蒙古。高岳祖父在元朝傲官.高岳精熟汉字草书、丹药、绘画艺术,与赵孟硕齐名。高岳以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为籍贯,融入汉族。但不知他的“高”姓为他本人所选用,还是他祖父所选用。

高闹儿是女真族人,以汉字“高,为姓。他曾随元太祖成吉思汗四方征战。

高政是白族人.以汉字“高”为姓.明太祖洪武十七年.被命为楚雄府(今云南楚雄一带)同知。

高晋是满族维黄旗人,姓高佳氏,同时使用汉姓“高”.称高晋.清乾隆时,曾为江南河道总督。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