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的来源和历史 郭姓的六种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02 07:55:05
分享:
郭姓人的得姓,不仅有相当古老的渊源,而且有多种历史传说。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六种: 一、出自夏代的郭文和郭哀之后 据东晋葛洪著《抱朴子》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国名记》一书载:上古有娜侯,及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与郭哀得姓的因由不详,但却是

郭姓人的得姓,不仅有相当古老的渊源,而且有多种历史传说。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六种:

一、出自夏代的郭文和郭哀之后

据东晋葛洪著《抱朴子》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国名记》一书载:上古有娜侯,及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与郭哀得姓的因由不详,但却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杯姓人。因此,我国历史上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鄩 (今登封西北)等地的第一个朝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夏代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

二、出自商代郭崇之后

据《三一经》云:商有郭崇,郭崇得姓因由不详,但从郭崇其人,却知商代继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三、出自姬姓

据《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史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姓解》、《姓门》、《姓挤》、(古今姓氏书拼证》、《河南通志》、《山西通志》等书记载,以及据现代考古资料证明,周代镜国的子孙后代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们以郭成姓,渊漂自姬姓,又多半与河南、山西有关。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8卷《郭姓部汇考》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指出:“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锐叔于西虢(按:应为东虢).”地在虢、郑之间。平王东迁,夺筱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按:应为楚武公)起陆浑之师伐周,贵王灭锐,于是平王求徐叔街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锐’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这说明,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姬昌的弟弟锐叔于东貌,东锐地在今河南省荣阳市东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徽,申侯勾结犬戎作乱,周幽王被杀于骊山,周王室被迫东迁.当时,郑武公与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平王依重,同时把郑国从陕迁到河南虢(即东虢)、邻之间.为兴建郑国.郑武公于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灭部国,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又吞并东虢。从此,郑国日渐强盛,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这时,楚国正要向北方扩张势力,就趁机起兵向周平王间罪,率陆浑(地在河南省离县东北)之师,通近洛阳。周平王大俱,于是寻求虢叔虢孙虢序,封于阳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于是,其后代遂成郭姓。

另外,据史籍记载,周武王又封文王之弟虢仲于西虢。西虢地在今陕西宝鸡东。虢仲之西彼,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西虢也向东迁徒.建都上阳,其地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史称南被。也有将山西平陆一带称为北锐者.公元前655年,南虢被晋国灭掉。当时,晋国先向虞国借道去打虢国,虞月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但晋国灭了彼国后,在回师途中顺便把虞国也灭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假虞灭锐”、“唇亡齿寒”的故事。西锐东迁时.还有彼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镜。小虢于公元前687年为秦国所灭。西虢(即成虢)、南虢、北虢、小虢等虢国的子孙后代,均以郭为姓。

四、以封地为姓

史载.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为姓的,又因虢、郭同声之转,故虢、郭二姓互通。

五、以居处命氏

汉代著作家应助撰写的《风俗通》指出:“氏以居者,城、邪、园、池是也。”这是说,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义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六、改别姓为郭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汉族的其他姓氏零星改郭氏者,也有少数民族改姓汉族郭姓者。例如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拼证,一书载:后魏的郭崇播,是自党氏改姓郭.又如《五代史》载:后梁戌纳,本姓戌,少时乘攀杀人,为仇家追捕,因面落发为僧,冒姓邻氏。晋天福时,有郭金海,本是突厥人,改姓郭;后周太祖郭威,本是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又如臧励和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清代郭金台,字幼隗,本姓陈,明崇祯副贡,隆武中登乡举,国变(按:指明代灭亡)后,归隐衡山,授徒自给。及卒,自题其阡曰:“遗民郭金台之墓。”又如《台湾省志》载:台湾土著族改的汉姓有七十五姓之多,其中有改郭姓的。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