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是我国姓氏文化的特有产物.所谓郡望,按现代文字学家解释说:指世代居住某地的显贵家族,为当地所仰望。“郡”是我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划名,郡的面积历代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曾将全国分为36郡。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则郡辖于州而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设州府,基本废弃了郡的称谓.至明代则完全废除了郡的称号,改以州府等名相称。清代沿袭明制,至使天下无郡名。可见,郡望一词实际是历史上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称谓,其含义也是基本固定的。
古代各姓氏因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遂有“郡望”之称。所以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早期祖宗发祥之地的标记,也是其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一般而言,一个姓氏大致有一个至数个郡望。黄姓是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10大姓之一,按人口统计位居第八,占汉族人门1%以上,历史悠久,播迁广泛,故其郡望也甚多。
在郡望初兴的汉魏六朝时期,黄氏郡望达8个之多。它们是:江夏郡,即黄香的族裔所在;会稽郡,在浙江余姚,为东汉黄昌之后;零陵郡,在今湖南零陵县,为三国黄盖后裔所在;巴东郡,在今四川间中,即蜀将黄权后代;西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可能是酒泉黄衍之后;江陵郡,在今湖北荆州,为黄尚之族所在;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晋安郡,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隋初被废,辖今福建大部分地,治所在福州。
隋唐时期,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门阀制度的变化,黄姓的郡望由8个降到5个。它们是:鄂州江夏郡,黄姓为三大姓之一;泉州南安郡,黄姓为六大姓之一;括州松阳郡,黄姓为三大姓之一;曹州东阳郡,黄姓为十一大姓之一,a州A阳郡,黄姓也是六大姓之一(据《贞观氏族志)).此期,会稽、零陵、巴东、西郡、江陵、洛阳等6个郡望下都不再有黄姓之名,如《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中.会稽郡七大姓(虞、孙、贺、荣、盛、谢、钟离),黄姓就不在其内。江夏郡在唐初虽仍被当作黄氏的郡望,但其实是名存实亡,当时,再也没产生过什么名见正史的人物。唐初黄姓的这种不景气现象,在整个唐代都没有什么改善,因此,在唐代中晚之交德宗朝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和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中,黄姓的郡望一直没有增加,甚至反呈下降趋势。《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晚唐五代的部分郡望,黄姓只有3个:处州I云郡,黄姓为三大姓之首:泉州南安郡,黄姓为五大姓之首;鄂州江夏郡,黄姓为三大姓之首。
宋本《广韵》载黄姓郡望只江夏一处。在广泛流传于我国的《百家姓》中,也注明黄姓郡望为“江夏郡”。这一时期黄姓郡望的锐减,则是因为当时门阀制度被废除而宗族文化观念被强化。郡望的等级门阀成分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寻根意识却加浓.人们开始追溯共同的郡望作为本姓的发源地.而黄姓历史上以江夏黄氏最为著名,又因兴起出现较早,且长期被当作黄姓的郡望之一,故自宋元以后,各派黄姓子孙便放弃其他郡望而同宗江夏,把“江夏”作为黄姓的统一郡望。
由上知之,自魏晋至宋代,黄姓的郡望主要有12个: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江陵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松阳郡与南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