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的来源和历史 罗姓的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02 07:44:02
分享:
罗姓人所使用的罗字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工具罗网。罗字的本义是指捕鸟的网.罗繁体写作雄.该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时.其形态是晕.很像拿着网署捕鸟之状。商承柞在《殷墟文字类编》中剖析说:甲骨文上部像张网像鸟形,于谊已明,后世增系,复倒书之.谊转晦矣.以后,东

罗姓人所使用的“罗”字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工具—罗网。罗字的本义是指捕鸟的网.“罗”繁体写作“雄”.该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时.其形态是“晕”.很像拿着网署捕鸟之状。商承柞在《殷墟文字类编》中剖析说:甲骨文上部“像张网……像鸟形”,于谊已明,后世增系,复倒书之.谊转晦矣.”以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说它的意思是“以丝署鸟也、从网从维”,也概括了罗字的最初含义。网中除了鸟(佳)之外,还增添了系(丝),表示捕鸟的网是用丝等纤维物织成的。所以,“罗”是个会意字,它的本义是指捕鸟的网。

《尔雅·释器》在解释网的种类和名称时说:“鸟署,谓之罗。”《十三经注疏》中对此作注为“谓罗络之。”疏为“鸟飞.张网以罗之。”最早用到罗字本义的是在《诗经·王风·兔爱》中,诗中写道:“有兔爱爱,锥离于罗”,意思是说,兔儿自由自在.野鸡落进网来。《韩非子·难三》里也用了“罗”的本义:“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我们常用的“天罗地网”成语,便出自于此。

至于罗姓的形成,据有关史料记载.与古代以“罗”命名的部落有关,据说该部族人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便称为罗。

罗部落相传是夏商时代举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大约在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市)和熊山(河南5城县东35里)的时候,罗部落便活动于熊山之南的罗山(河南罗山县境内)。据《路史·国名纪》和《读史方舆纪要》、《清一统志》记载,罗山一带有大小罗山和罗呐,它们的得名都与罗氏先民最早在这一带活动有关。由于这里是大批候鸟南北迁栖中间停留的重要地带,因之也就成为罗氏先民以罗网捕鸟的最佳场所。一直到民国时期,此地仍是森林茂密,鸟类群集。农民每于春秋两季的夜晚,在坦露的山冈高地上燃起大堆髯火,四面架起罗网诱捕鸟雀。由此,我们可推知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时代,人烟稀少,森林更为茂密,鸟类更为繁多,罗氏先民从事捕鸟应该会有丰盛的收获,从而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维持生活。

上文提到“罗”与荆楚同祖,那么荆楚的祖先是谁呢?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明确告诉我们,楚国的祖先出自撷项帝高阳氏。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以后的世系是,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件高辛主掌火政,很有功绩,能使天下光明,于是帝誉就命为祝融。共工氏作乱.帝瞥派遣重黎去讨伐,但是重黎没成功,于是帝誉就在庚寅这夭杀了重黎.而以他的弟弟吴回代替重黎,后来也主掌火政,名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了6个儿子,都是剖开母亲右肋而生的。长子名叫昆吾.次子名叫参胡,三子名叫彭祖.四子名叫会人,五子名叫曹姓.六子名叫季连.季连姓伞,楚国就是他的后代。昆吾这一支在夏朝曾经为侯伯.到了夏莱时,被商汤消灭。彭祖这一支在商朝曾经为侯伯,商朝末年.也被消灭。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此后就衰弱了.周文王的时候、季连的后代有一支首领名叫胃熊,密熊侍奉文王,早死。浣熊的儿子名叫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生在周成王的时候。成王提举文王、武王时勤劳王室功臣的后嗣,因此把熊绎封于蛮曦的楚地,给他子男爵位的土地.姓举,居于丹阳(先在今湖北省姊归县东南,后迁到湖北枝江县西,仍名丹阳)。从司马迁这段记载中.我们清楚了荆楚的祖先谱系—远祖是撷顺,撷项的曾孙重黎(一说重、黎为二人)、吴回为祝融。祝融氏吴回的第六个孙子季连是楚国举姓之祖,也是罗姓人的直系先祖.

据古籍记载,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举”8个姓,分布于今河南、山东、晋南、陕中及苏皖北部一带,在夏商时期曾建立过很多强大的部族国家。

关于祝融氏,见于史书记载的前后有3个,系两代.最早的祝融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尊为赤帝,与伏羲氏、神农氏同为“三皇”,或与赫管氏、尊卢氏同为“三王”。《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礼记·月令》也说:“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在后的两个祝融,就是上文提到的A瑞之孙、老童(卷章)之子重黎和吴回。他们先后任火正之官.“祝融”则是火正这种职务的名称。可见,前后3个祝融,一个是“号”.两个是“职”,决不能混为一谈。正如《路史.前纪八》注云:“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史学家罗元鱿在他主修的新化《罗氏通谱》中也是这样说的:“我姓防(起始)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一为火帝,一为火官,《急就篇》谓罗为颛顼后,是则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

综上所述,说罗姓人是颛顼的后代,或说是祝融的后代,或说是荆楚伞姓的分支,都没有矛盾,因为罗与荆楚同一祖系。说罗是i姓,或是熊姓,也基本一致;因为熊姓来源于举姓。至于说罗是虹姓.则是乱了谱系。坛是祝融氏吴同的第四个孙子求言的姓。

前文提到楚国伞姓的始祖季连有个孙子叫穴熊,他是荆楚人的血缘先祖。至穴熊子裔熊时,便分出了罗姓部落。

这里正当商代中叶,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天下的控制,不断兴兵南下,征伐荆楚,迫使其弃地西迁至今陕西渭水以北的荆山一带。罗部落因为是荆楚分支,也在被征伐之列,在商王朝的强大攻势下不得不西迁,最后到今甘肃正宁县东20里的罗山一带定居下来。甘肃罗山是从子午岭西来的一支山脉,位于陕甘界上,由于罗人迁居于此,所以此地的山水多以“罗”命名。这里因为紧靠周部落的发祥地,周人兴兵灭商时,罗部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所以到了周武王灭商以后,罗部落的首领被分封为诸侯,建罗子国.于是,在民国年间编修的湖南新化《罗氏通谱·源流受氏世次录》中,便有了以下这样的记载:我先祖匡正,于“周武王九年,奉命征南有功,封安南罗国公”。

西周早期,罗子国与周王朝一直保持着相当亲密的关系.国中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过“大罗氏”、“罗氏”之类的官职,具体负责“掌鸟兽”.但好景不长,大约在西周中叶前后,罗子国开始受到西周王朝的压迫侵凌,不得不再次与荆楚人一起向南方回迁.当荆楚人定居在浙水流域的丹阳一带时,罗子国也沿着汉水南迁到今湖北荆山西北的房县,作了荆楚的附属国.此后,罗子国又向东走出山林,迁到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20里罗川城。再后,又相继转徙到枝江和泪罗。

关于枝江和泊罗的罗子国,《水经注》卷33是这样记述它们的地理位置的:“(江水)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祀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出西,东入江是也,其地故罗国,盖罗(国)徒(此)也.罗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徙之于长沙,今罗县是矣.”又云:“湘水又北,泊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泊水,泊水又西还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

罗子国迁到宜城后,于何时因何故又移至枝江、泊罗的呢?

公元前699年春天,楚国的莫敖、屈瑕攻打罗国,他们以大国自骄,麻痹无备,结果遭到罗、卢两国的夹击,楚国大败,主帅自缢,其余将帅被俘。但楚国毕竟是个大国,实力雄厚。几年后,又再次攻打罗国,终于在公元前690年灭掉罗国。楚武王为了防止北进时遭到罗国遗民的报复,并满足修筑楚都丹阳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就把罗国遗民裹胁到丹阳附近的枝江,将其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后来,楚文王由丹阳迁都于那(今湖北江陵县北10里处),考虑罗在枝江,通近x都,就又将罗国遗民迁到今湖南泪罗一带.1957年,湖南考古学界在泪罗县西北8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发现了一座大型城镇遗址,便是罗姓人当年留下的生活遗迹。

罗子国被楚兼并之后,其国民为纪念故国,便纷纷以“罗”为姓氏。

从罗姓得姓开祖到罗子国灭亡后的罗姓人分迁,可以认为是罗姓历史的早期.根据罗姓人自己编修的一些家谱资料记载,罗姓在这一时期约有90余世。他们起自祝融,止于罗凌甫,其间世系承传历历可考。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