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得姓以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其主体支派的发展演变,由于我们还要在以后详加探讨,故在此不拟涉及。这里仅就其一些特殊现象—如赐姓、改姓等略加说明。
赐姓,即封建时代天子、皇帝赐给臣民的姓氏,此制起始于周朝。据《左传·隐公八年》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肺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这种最早的赐姓方法,曾被以后许多封建王朝采用,但至汉以后,赐姓的对象多是于皇室有功勋者。皇帝以赐姓为手段,示以恩宠,使他们今后能继续为皇家效忠,并鼓舞天下人效法这些人。如项伯被汉高祖刘邦赐姓刘氏、拓跋赤辞被唐皇室赐姓李、郑成功被明末隆武帝赐姓朱等,都因为他们对皇帝有功而赐予.具有酬功扬善之义。
改姓的情况则比较复杂:一种是统治者为了达到惩罚、迫害之目的而强制某些人改姓。如梁朝的萧纪因反对梁元帝,梁元帝不仅杀死了他,而且将其从家谱中除名,改其姓为“铃餐”,以示惩戒。唐代武则天也曾强令高宗的皇后改姓“蟒”,令萧良娣改姓“枭”,以羞辱之。第二种是因避讳而改姓。如荀卿避汉宣帝名讳而改姓孙氏,庆氏避汉安帝名讳而改姓贺氏,姬氏避唐明皇讳而改周氏,敬氏避后晋高祖石敬塘讳改为文氏等等。第三种是因避难、避仇而改姓.如张良为韩国公族,本姓姬。秦灭韩国,张良散家资千万为韩报仇,使人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后秦朝廷索贼急,良乃变姓为张。避仇改姓的还有周代仲山甫之后,改为仲氏,吴王概之后,改为既氏等.另外,又有因民族融合而改姓者。中国各挨之融合运动,至战国末告一段落,遂有秦并六国而统一天下。嗣后华夏与塞外少数民族(古称胡人)又起新的融合运动。东晋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大举进入中原,历数百年之久,至隋唐,天下复归汉人,而中原则为胡汉杂居.各族人民混合同化,隋唐杨李两姓皇室血统,亦属汉胡混血.中唐天宝之乱,后历经五代,胡人复大举南侵。宋自中叶后尽把大河以北之地委与胡人.蒙人灭宋、满人亡明,致有元清两代之少数民族主宰天下局面。可见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就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过程,而少数民族多被汉族同化.主要是由于相互通婚与改姓氏。姓氏区别为汉胡最显著之标志,故胡人汉化必由改姓开始。如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率领鲜卑贵族、文武百官及军士20万,连同家属等不下100万人,自平城迁都洛阳,为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实行汉化政策,首先推行改姓运动,把各部落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字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成元氏,丘穆陵改为穆姓,步六孤改为陆,等等。其他贵族改姓数在100以上.
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姓氏的产生、演变不仅与宗法制度、人文观念密切相连,而且也与封建帝王的个人意志、政治目的等方面有关。罗姓的演变过程自然也不能例外,在历史上.罗姓的来源除出自古罗国名称外.还有一些来自赐姓或因其他原因改为罗姓者,他们是当今罗姓的重要成员。其主要有:
克罗俄赐罗姓:明代顺义伯罗秉忠,初名克罗俄。其父领占沙州卫都督金事,后其兄喃哥袭父职,明英宗又命秉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喃哥死后,秉忠为都指挥,代领其众.时英宗北狩,塞上多替.朝议恐降人乘机变乱,要迁都到南方。适逢贵州苗民造反,朝廷派都督毛福寿南征,并摇秉忠为都督全事,率所部援剿。秉忠积功至左都督.天顺初年,始赐姓罗、名秉忠.后从讨山都掌蛮,大破之,封顺义伯。
郭衍赐姓罗:郭衍.字彦文,隋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人。以舍人从魏武帝入关,后官至侍中。郭衍少时晓勇,善骑射.周陈王纯引为左右.累迁大都督.建德中周武帝伐齐,郭衍请为前锋,授仅同大将军.后因功加授开府,封武强县公,邑一千二百户.赐姓叱罗氏,后改姓罗。郭衍仕周以战功至i几柱国,封武山郡.后又助杨广立帝位,授官光禄大夫,以恩幸封真定侯.
刘冲改罗姓:据《瑞安县志》记:大罗山峰峦奇秀,唐刘冲隐居干此。自号“罗隐秀才”。时人即称其地为秀才洋.相传刘冲系唐宗室避乱而更姓刘,又因居罗山,故又称罗性。
叱罗氏改罗姓:叱罗为北魏时代北复姓,后改为罗姓。代北为地名,即战国时赵国雁门郡,唐朝置代北节度使,治代州,在今山西代县附近.从战国至唐朝,代北均为鲜卑各族居住地。代北复姓就指鲜卑语姓氏译音转写的汉字姓。
解瑟罗氏改罗姓:解瑟罗氏为北魏时期代北复姓,后改为罗氏。
破多罗氏改罗姓:破多罗氏为北魏时代北复姓.后改为罗姓者。
如罗氏改罗姓:如罗,北魏时代北姓,后有改为罗姓。
吐罗氏改罗姓:吐罗,北魏时代北姓,后改为罗姓。
解瑟罗氏改罗姓:解瑟罗,北魏时代北姓,后改为罗姓。
爱新觉罗氏改罗姓:爱新觉罗为满族姓,是清王朝创建者努尔哈赤的族姓.满语“爱新”之义为金.“觉罗”之义为姓.一说“觉罗”译音为赵,“爱新”译义为金。金者.表其为金人之后裔;赵者.自北宋二帝及其宗室没金,女真人遂有以“赵”为姓者。俗称爱新觉罗为官赵,其他觉罗如伊尔根觉罗等,称为民赵.后此姓有保留末字.改为单姓罗的。
萨克罗氏改罗姓:萨克罗,满性,后改为罗姓.如著名现代语言学家罗常培,就是由萨克罗改为罗姓的。
在罗姓的历史演进中,还有部分人融入了少数民族。主要有:
融入彝族:据乾隆时期的《北胜府志》记载.有一支罗人西迁到云南的北胜州,成为彝族的一支大姓—罗氏。贵州彝族亦有罗氏.《贵阳府志》云: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曰济火,本姓罗氏”,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受封为罗甸国王。而有一个传说则告诉我们:“水西土司安氏之先,盖出昆明。有祝明者,居堂狼山中,以伐山通道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大理国时期.所设30多部中就有罗部、罗婆部、罗雄部、罗伽部,而彝族的部号多以父名母姓取名。
融入土家族:《土家族简史》记载: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溪州刺史彭士愁“蛮军”与楚王马希范军队作战失败,派其子彭师率诸蛮酋长田研赞、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等,携锦、溪、蒋三州印向楚军请降会盟,以后又铸立铜柱于会溪。在《湘西土司辑略》中指出宋代于铜柱上补刻衔名的54人,有“湘州罗文瞻、史军罗万能、巡检罗万贵、水南都指挥使罗文彦”等.《读史方舆纪要》、《宋史·西南溪桐诸蛮》等古籍,都有罗人融合于土家族的证据.贺龙元帅的祖母罗氏,即是土家族.
融入苗族:乾隆《贵州通志》卷七《苗蛮》说:“西苗.在平越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与此相同的记载,还有李宗防的《黔记》。刘锡藩在《岭表纪蛮》里称西南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16姓“为最多”。其他有关的记载还有刘人熙在《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记沪溪县的“苗瑶”族情况说,罗姓“亦强”;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列举的人口很多的21个苗族姓氏里有罗姓;1936年湘西苗民革屯运动中,列名在《永绥县解除屯租诉愿团快邮代电》上的“城乡苗民代表”中就有罗荣华.
融入布依族: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裔。罗子国被楚文王迁到湖南泊罗以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后来,这支罗人又从江西西经湖南转迁到贵州,形成罗甸国和罗番.宋时有所谓‘五番气龙番、石番、罗番、方番、张番)、“七番气增韦、程二番).元时为“八番"(增卢番)。《宋会要稿·历代朝贡》载:“宣和六年(1124年)罗殿国王罗唯礼等入贡”,“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罗殿国王罗部贡”。《桂海虞衡志》云:罗殿,.唐会昌中封其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岁以马至横山互市,亦有移至琶,称守罗殿国王罗昌。”《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河中方番主韦昌盛皆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蛮夷官》篇中又有“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抚使,至元十六年“宣慰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罗氏等国已归附者具以来上洞察。”以后又分别设立八番、罗甸二宣慰司,在罗甸国设立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罗甸县》。“八番”首领中的大多数姓氏如卢、罗、韦、龙等,至今仍是布依族中人口众多的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l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融入瑶族: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为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县白水与临桂县宛田石灰窑村的《评王券牒》中,均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效同,兰佳腾芳》瑶人谱谍中有罗竹奉。又如宋代郴州黑风酮瑶首领罗世传,于嘉定三年(121。年)率部众扰宋边,与宋军战,杀飞虎统治边宁,江西、湖南皆惊扰。据今人盘朝月实地调查,包括罗姓在内的瑶族广泛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上百个乡村。
融入侗族:另有一部分罗人由湖北南行.加入了侗族。据《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记载,广西三江、龙胜一带侗族聚居地区,有的姓氏习惯于过本姓氏的节日.如杨姓过“杨节”,吴、胡姓过“甲戌节”,罗、石姓过“末节”.由此可知罗姓融入了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