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家乘谱碟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周姓血缘先祖后彼作为本部落的领袖人物,用“姬”作为本部落的徽号,他的后代又把徽号进一步改为“周”.于是“周”便成了这部分人的标志。在周姓部落内部,又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为许许多多的家族和氏族村落,遇有婚姻、丧葬等大事,都要按一定的习惯和世系进行安排。特别是后租等人对于部落首领地位的传承,都要遵守严格的血缘次序。上述这些内容,在文字出现以前由口头传颂,由专人负责,文字出现以后则专门记录在特殊的簿册上,这种簿册,也就是周姓最早的家谱雏形.到了周朝建立以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负责王族世系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称为“小史”,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带有家谱性质的典籍。因此可以认为,关于周姓家谱的渊源和修撰情况.最早是应该追溯到这时的。
不过,尽管周姓家谱修撰的雏形出现较早,但真正的周姓家谱的出现还应是在魏晋以后。特别是在东晋时期,著名谱学家贾弼之编撰为《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便包括当时已经知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和庐江舒周氏谱、义兴阳羡周氏谱等。至南朝时,又有谱官修撰《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也都包含周姓人的谱碟。同时,周姓人自己为了准确记录自己的家族发展和世系源流,也都私自修撰有自己的家乘谱赚。当时,藏在国家谱局的一些总谱和集谱,都是以这些家谱为素材而整理成的。至于这一时期的周姓家谱究竟是什么样子,由于全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还无法得知其全貌。但从当时人编修的其他一些书籍中,以及当时人注释其他书籍所引用的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窥知其一鳞半爪。
到了唐代,由于官方修谱和私家修谱的风气更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也进一步丰富起来。今天保存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关于周姓饮南安成和永安黄冈两大郡望传衍情况的谱学资料,便是由这两支周姓人自已修撰的私家家谱整理而来的。根据这些节录后的周姓家谱,我们仍然可知这两支周姓人自古至唐的繁衍和发展情况。另外,当时官修和私修的其他一些谱学著作,如《贞观氏族志》、《姓氏录》、《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姓族系录》等书中有关周姓的部分,许多也都是来源于周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所以,尽管我们今天已无法见到唐代周姓家谱的原始面貌,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幸赖这些书籍而保存下来。
宋代及其以后,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周姓家谱迅速增多。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是周姓私家修谱最为盛行的时代。当时周姓的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再修以至多次重修和续修.使修谱活动成为家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
由于明清时期修撰的周姓家谱较多,并且在时间上离现代较近,所以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仅就笔者目前所知,周姓保存下来的明清家谱就达61部之多。这些家谱主要有:
《谷城周氏族谱》:清代周纲等人重修,17卷。康熙三十六年刻印;
《高桥周氏族谱》:清周自镐等修,8册,743页,乾隆四十三年刻印;
《铣溪周氏宗谱》:8卷,清周瑞钟增修,6册,乾隆间世德堂刻印;
《杨湾周氏家谱》:清周德昂等修,5册,479页,熹庆间刻印;
《洛塘周氏家乘》:13卷,清周勋愁等修,道光八年清白堂刻印;
《河头周氏三修族谱》:18卷,清周源性等修,同治十年孝思堂活字本;
《上湘东陈周氏族谱》:4卷,清周相继等修.咸丰十一年活字本;
《周氏续修族谱》:11卷,清周顺益等修,光绪二年刻本;
《澄江华庄周氏宗谱》:8卷,清周维一等修.宜统元年爱莲堂活字本;
《锡山周氏大统宗谱》:74卷,民国周翰等修,民国八年光济祠活字本。
此外,周姓家谱还有《新河周氏宗谱》、《锡山周氏世谱》、《润东湖溪周氏续修族谱》、《黄王周氏宗谱》、《毗陵邱壁周氏宗谱》、《洞庭东山周氏支潜》、《山桥周氏宗谱》、《塘桥洪庄周氏宗谱》、《红都周氏家谱》、《周氏十二修宗谱》、《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山澳周氏宗谱》、《洛塘周氏家乘》、《来苏周氏前房宗谱》、《余邑周氏宗谱》、《姚江孝义周氏宗谱》、《余姚周氏宗谱》、《润西周氏四修族谱》、《暨阳长宁徊溪周氏宗谱》、《萧山石盖周氏宗谱》、《上虞周氏宗谱》、《余姚开元周氏宗谱》、《余姚丰山周氏宗谱》、《姚江孝义周氏宗谱》、《虞东浦前周氏宗谱》、《石碑周氏宗谱》、《莽心周氏兆四派宗谱》、《城北周氏续谱》、《建阳、哑宁、莆城周氏合修宗谱》、《谷阳周氏族讲》、《原川周氏宗谱》、《黄坡周氏宗谱》、《龙山周氏三修家乘》、《薛渡周氏续修族谱》、《洞庭东山周氏支谱》、《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湘宁周氏六修族谱》、《蜜湖周氏族谱》、《越城周氏支谱》等等。
周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讲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全、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周姓家谱的核心部分。如在《蜜湖周氏族谱》中,就记载了三国名将周瑜的后代在江西、湖南等地的繁衍和分布悄况。根据这些记载,可知周瑜的后代在周瑜次子周擞时,因言语件主,被发配到庐陵郡。此后便留居郡中的平都县蜜湖(今江西安福县枫田镇境内),去世后葬于蜜湖北岩的小台山。他的后代自晋代以来繁衍,人才辈出。并且从他的七世孙周淑孟开始,又分徙庐陵、吉水等地.至宋代诞生了一位著名政治家周必大。自周必大再传七代至明代的周兴泰,又从吉州迁居湖南宁乡县梨树乡。在这里萦衍若干代后,又有一部分迁到益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出了不少影响全国的人物(如当代的周扬、周谷城、周立波等)。明清时期,还有不少人迁居海外。其他周姓家谱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周姓家谱从远古到近现代,绵亘数干年,一直与其历史相始终。从这些家谱中,我们不仅可以窥知探流、繁衍和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内容丰富的姓族文化,难怪有人要说一部部周姓人的家谱,是周姓人一个个家族的历史记录。生生不息的历代周姓人,都永远活在了这些家谱之中。这种说法,无疑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