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位姓氏,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在当代全国近12亿汉族中,余姓人群大约占了0.47%,总人口大约在580万。
历史上姓余的名人有哪些?
余齐民,晋陵晋陵人也。少有孝行,为邑书吏。余靖(1000~1064)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天圣二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卒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余玠(?~1253年)字义夫,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侨居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元末官吏,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先世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统元年(1333)进士,始任泗州(安徽泗县)同知。官至浙东廉访司佥事。以事被劾。归隐庐州青阳山。余象斗,亦作余世腾,字仰止。明代书坊刻书家、书商、小说家。对古典小说的编辑、流传有很大贡献。余煌,(约公元一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汉卿,安徽婺源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年七十六岁。嘉庆举人。博极群书,工诗古文辞,尤精天文历算。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余汉谋(1896.9.22~1981.12.27),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今肇庆西门正街)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主政广东。余瑞璜,物理学家,江西宜黄人。著名X—光晶体学家、金属物理学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杰出校友。1930年1月毕业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3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1942年创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国际上第一流晶体学家。余青松,中国现代天文学家,1897年9月4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78年10月30日病逝于美国马里兰州。曾经获得土木建筑学士学位、天文学硕士学位、天文学博士学位。曾经担任厦门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美国马里兰州胡德学院教授兼该院威廉斯天文台台长等职务。姓余的女明星:余男、余安安、余慕莲、余浩然、余函弥、余倩雯、余文华、余淼、余莎莉、余思潞、余静萍等等。姓余的男明星: 余少群、余炳轩、余文乐、余秋雨、余天、余宪忠、余润、余家安、余力为、余家豪、余华、余伟国等等。
余姓的起源与演变: 余姓主要由两大来源组成:姒姓和隗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启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上堂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 春秋时,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划策,为“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立有大功,其后裔遂以其名为氏,有由余、由、余三姓。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国处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以国名为名者逃亡西戎,后为秦穆公所用之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更有可能。 第二支出自隗姓。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徙,活动与齐、鲁、晋、卫、宋、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故称北狄,后分赤狄、自狄、长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唐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于晋国。赤狄部余氏族,或即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异译而为。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来自外姓。我国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南北朝时期,余姓中又发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发生在南方。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元朝时,进入中原的西域人中也有余姓,并在泸州形成了余姓大族,当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出自这支大族。
历史上余姓的分布和迁移: 余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四川、陕西一带。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入居河南,后继续东迁于江淮地区,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的余姓大族。到了唐宋时期,余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闽赣浙鄂地区发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 宋朝时期,余姓大约有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余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北、江西、浙江、河北,五省余姓大约占了全国余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等。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体基本上已经南下江南了。 明朝时期,余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福建,这三省余姓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江苏、安徽,这四省的余姓又集中了21%。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29.2%。宋元明期间,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部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余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余姓的人口已达58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五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重庆、湖南、云南、福建,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余姓人口。河南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余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豫鄂、川渝云、粤湘、赣皖浙闽四块余姓聚集区。 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河南东南、赣闽、皖浙大部、川渝鄂大部、云南、贵州西部、湖南北部、广东东部、广西西端、新疆西北,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居住了大约58%的余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苏沪、浙江东北、台湾、湖北西北、四川北部、重庆北和南两端、湘贵粤桂大部、海南、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部,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0.7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37%的余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