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摇 摇啊摇 摇出个好宝宝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5-25 05:05:29
分享:

  母亲一边浅吟低唱,一边轻轻摇动摇篮,或者抱在怀里悠悠地晃动,这样的情景在中外家庭中都可谓屡见不鲜。不过,摇晃对于生长中的宝宝是福还是祸,福在何处、祸又在哪里,应当如何趋利避祸等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谜。最近,日本医学博士高桥悦一郎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高桥博士对保育院中的宝宝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究。他发现,那些不到8个月的婴儿,哪怕正在烦躁不安或哭闹,一旦保育员为其翻身或抱着走动,立刻就变得神色安详;而8个月以上的宝宝,不少时候会自己攀住婴儿床的围栏用力摇晃。高桥博士据此得出结论:婴儿需要摇晃,他们很享受这种摇晃的状态。

  博士的解释是:他们在母体中就一直处于摇晃状态,所以希望出生后继续这种状态。从胎儿发育规律看,脑部发育启动最早的是脑干前庭系统,这是一种调整姿势和位置的感觉器官。在母亲的子宫里,胎儿浮在羊水中,母亲的起卧走动等体位的变化,都是一种摇晃的刺激,这种刺激不断地被胎儿所感知,并向脑干前庭系统发出强烈的信号,并因此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当胎儿出世后,接受摇晃的刺激信号突然消失,自然就会产生再次被摇晃的需求,比如被母亲抱起,或翻身等体位改变等。如能放在摇篮里或者抱在怀中摇晃则更好,这种规律性的摇晃动作更能满足宝宝的欲求,使之情绪更佳。

  除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外,摇晃更有价值的是对孩子脑发育的强大激发作用。高桥的研究显示,经常接受摇晃的宝宝,大脑的发育速度喜人,仅仅1年的时间,脑子的重量便由最初的400克左右增加到800克左右,整整翻了一番,而且所增加的部分恰恰是脑的精华—大脑的新皮质,它为孩子的智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故将摇篮誉为孩子聪明才智的“加速器”,一点儿也不过分。

  不过,高桥博士强调摇篮育儿方式一定要科学,特别要注意对晃动幅度与震动程度的合理把握,不宜太大,切忌猛烈,否则招来的就可能是祸了。

  原因在于与成人相比较,婴儿头颅与其身体其他部位的相对重量比例要大得多,而至少在1岁之前,婴儿是不会做头颅自我保护动作的,猛烈地摇晃头颅会在其颅腔内形成巨大的力量,使脑组织与头骨相撞击;受到撞击的大脑部位发生水肿,周围血管破裂,就会形成硬脑膜下血肿和视网膜出血。同时,婴儿大脑的体积小于颅腔的体积,且是漂浮在液垫上的,受到猛烈的摇晃时,大脑在加速与减速运动之间会形成一种剪切力,这种剪切力很可能成为孩子大脑受伤的“真凶”。

  台湾高雄医学院曾收治过两名年仅7、8个月的昏迷孩子。两个孩子都因保姆剧烈晃动导致全身抽搐而失去知觉。经CT检查,发现孩子颅内小血管破裂,起因于外力的强烈摇晃震荡,医学上称之为“婴儿震荡综合征”。资料表明,男孩子遭受这种损伤的多于女孩。尤其糟糕的是,孩子颅内遭受的损伤尽管较重,但在外表上却一时看不出来,家长容易忽略而致诊治延误,从而招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或者留下后遗症,如癫痫、弱智甚至植物人。

  看来,摇摇虽好,也须慎用。特别是使用摇篮或摇车,摇晃务必轻柔,一次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或在孩子平卧时用毛巾等物垫放于其头部两侧,以有效避免头部的震荡。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