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只能锻炼左手,无法锻炼右脑。现在,还有不少人打着“科学”的招牌,围绕大脑来设骗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右脑开发是伪科学吗消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右脑开发是伪科学吗
首先开门见山,市面上的右脑开发基本就是伪科学。
但是这类培训是不是完全有效果呢?就好比说吃了大力丸,会不会大力呢?我在此解释下。
有一些培训可能有一定效果。
01.有一些培训本身基于一定科学依据,比如知觉学习,比如记忆术。但是用“右脑开发”包装。算是歪打正着吧。这一类培训充其量叫做“提高某类学习方法,改善某种效率”。但是迁移性还是有限的:比如记忆术可能让你能更好背下古诗,但是不会让你写好申论。
02.正如有回答所言,这类训练目标受众为孩子。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正在生长发育期,因此随着时间变化自然而然的就会好。好比,弄不弄“开发”,正常婴儿都是6-10个月能爬,12个月会走。其实在研究中,这一事件变量本身就是科学家要控制的。
03. 本身人的能力就是近似高斯分布的。总有天赋异禀的人,能够展露出特别的能力。所以也是歪打正着。
高斯分布。
再看两个问题。
那以下事实(?)与左右脑分工理论的否定矛盾吗?
1. 中风会引起对侧偏瘫,说明左右脑分工管理右左侧身体。
2. 裂脑人只能说出左脑接收到的信息,说明语言由左脑掌管;多数人惯用右手,说明语言区域会影响同半球其它区域。
均不矛盾。但是具体细节有错。
先说裂脑人。这本身就是特殊情况。此现象原因是来自于大脑半球语言分工,以及胼胝体断裂后的沟通不畅。
但是注意,这不代表说,锻炼了右脑,右脑就能脱离左脑进行一定处理。
中风引起偏瘫是很不幸的。主要原因就是大脑内相关于运动控制,感知觉的皮层受损伤。但是这个例子只能说明感知觉皮层有左右半脑区分。我来举个例子,初级视觉皮层其实有一定视网膜拓扑。简单来说,初级视觉皮层上的神经元,它们的感受野有一定空间排布,这个排布与视网膜上光感受器的排布类似。初级视觉皮层上的简单细胞的确会感受对侧信息,但是复杂细胞可以感受双侧。而到了下颞叶皮层时候,神经元基本可以感受整个视野。
视觉通路。
回到中风上,往往受损的是运动皮层。也就是在顶叶区域。运动皮层的确是掌管对侧肢体。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功能也是如此,比如情绪识别(颞下沟,杏仁核,角回,眼窝纹状皮层),逻辑推理(如前扣带回皮层等)也是严格的左右半脑分布。
因此,现在所谓的“锻炼右脑”方法,不可能帮助中风患者利用右脑弥补左脑的脑损伤。也不能用右脑完成左脑的运动皮层功能。
左右半脑有差异么?当然,比如视觉研究角度就发现,右侧大脑的梭状回区域主管了面孔认知。你看,这右脑还是挺强的。虽然说多接触可以提升正常人的面孔识别能力,但是这不叫右脑开发,叫做知觉学习。知觉学习仅限于感知觉,比如提升对于颜色的区分,提升对于运动方向的判断等等。夸张点说,这个知觉学习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可出现,根本不需要学习。比如学自行车时候,比如学习开汽车时候。所以说,多踢踢球,多跑跑步到没准更有效的“开发右脑上的运动皮层”。
最后插一句,我们的大脑光是处理视觉信息就需要用各种算法来降低处理信息量。我们的大脑没什么没被利用地方。
右脑开发害处
一、紊乱认知。
右脑开发到底是不是伪科学?答案是肯定的。右脑负责很多方面的认知,包括记忆、美学、数字等概念的方面。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只依靠一侧进行思考的,分裂大脑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二、效果。
那为什么很多参加过右脑开发的孩子在记忆力上确实有很好的表现?那并不是因为右脑开发起了作用,而是因为这些课程重在培养孩子的速记能力,再加上孩子接受能力比较快,所以效果就比较明显。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右脑开发的效果。
三、造成孩子的认知出现差错。
这种在短时间内训练大脑的记忆能力的训练固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对于过小的儿童来说就有很大的影响了。比较年幼的孩子大脑还没有形成具象的世界观,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还不够充分。这时候不停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很可能造成他们对于生活认知的偏差。
四、传言。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个右脑开发,首先就要明白这个话题就是完全不科学的。我们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需要激发孩子各项能力,包括左右脑的协调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所以家长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教育孩子,而不是人云亦云。
五、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家长急功近利,希望自己的孩子迅速掌握技能。这样的强迫性学习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一个逆反的心态,这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和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家长们对于右脑开发还是需要再三思考的。
智力开发5大误区
误区一:右脑开发,大脑还有90%需要开发
纠错:“右脑开发”是个伪命题,幼儿的左右脑是同步发展的
“右脑开发”近些年很是时髦,可科学上根本没有“右脑开发”这个事情。
我最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破除“右脑开发”的谬论。
有一种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那就是:左脑指挥右边的肢体,右脑指挥左边的肢体;反过来,左边的肢体活动带动右脑,右边的肢体活动能强化左脑。因为人们通常较少使用左手,所以会造成右脑不够发达。
幼儿的脑是同步在发展的,没有右脑先启动再带动左脑的任何证据。
脑的可塑性比我们想象的大,就算孩子幼时脑有损伤,通常正常那边的脑会把受伤的功能接收过来处理,即便是成年后才受伤,复健仍有相当的成效。
英国有一位小儿科医生,追踪了500名水脑症的儿童智力发展直到他们30岁。他发现只要损坏是渐进式的,对智力都没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孩子都能在社会上立足,自己养活自己,其中两个孩子很特别,一个智商达到130,另一个毕业于经济系。
在解剖学上,两只眼睛的左半部投射出去是右视野,右视野到左脑;两只眼睛的右半部投射出去是左视野,左视野到右脑。并非右眼到左脑,左眼到右脑。所以叫孩子遮盖一只眼去启发另一边脑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叫孩子用左手写字、盖住右眼来启发右脑,完全不了解大脑是个合作无间的脑,只要中间的桥——胼胝体没有被剪断,信息的交换就是快速无碍的。
尽管研究证据历历在目,坊间却仍然充斥着右脑开发、潜能开发的谬论。想想看,孩子右手写字就已经写得不好看了,还叫他用左手写;两只眼睛都近视看不清了,还叫他盖住一只眼看黑板,真是折磨孩子。
左手只能锻炼左手,无法锻炼右脑。
现在,还有不少人打着“科学”的招牌,围绕大脑来设骗局。很多人被告知,人的大脑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开发。在科学上,到底有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还有90%的潜能可以开发”这回事呢?
有人追踪到这句话的来源,原来这是一句来自20世纪初美国世界博览会上一个摊位的广告词,并非科学实证。于是大家以讹传讹,就像滚雪球一样,骗得父母成天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人停下来问一下:“这种说法的证据在哪里?”
现在要反驳这个谬论非常简单,因为脑造影的研究与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直接看到这个人在思考、记忆、说话、听音乐时大脑的工作情形了。实验发现,盲人在摸读盲文点字时,他的视觉皮质被触觉召唤过去用了。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视觉皮质就会开始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所以,大脑怎么可能放任其余90%不做事呢?
人的大脑重约三磅,占我们体重的2%,却用到我们身体20%的能源。当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时,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听任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大脑的神经是“用进废退”的,常用的区块也会因此而增大,长久不用的地方会被挪作他用。最重要的是,大脑不是颐养冗员的地方。所以,绝对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这回事。
美国心理学家丹倪斯顿曾经撰文批评这个谬论,他说:“凡那些告诉你大脑只用了10%的人,他们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脑的10%!”
误区二:抢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纠错:起跑早晚都能赢
一个自然的脑,其先天的设定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人的大脑是环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不是只受基因的指挥。
现在的家长们十分热衷一些开发、早教之类的宣传和活动,产生一种普遍的共识:学习上的事越早越好。尤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领先”一步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输掉人生,对不住孩子,所以趋之若鹜。
其实,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实验已找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
在我念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生物教条,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了后不会再生,不像皮肤的细胞会不停地代谢。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公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会长出新的神经元来。人类是从鸟类演化而来的,如果鸟是如此,那么,人的神经元有再生的可能吗?
虽然目前并不知道人类大脑的海马回每天有多少新细胞诞生,但是从对成年老鼠的实验中知道,每天有5000~10000个新细胞出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都可以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假如这只成年老鼠努力学习新的东西,那么它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寿命就比较长,存留的细胞就越多。
所以,越是要求思考的作业,越能产生新细胞;大脑中保留的新神经元越多,他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
美国最近有一个实验,请大学生到实验室来学杂技团的抛球。先扫描一次大脑,然后让他们练习到能同时抛接三个球,并达到持续一分钟不落地才可以停止,这时再扫描一次大脑;受试者回去休息三个月,不碰触球,再回到实验室来扫描一次大脑。当实验者把三张不同时期的大脑图摆在一起作比较时,很明显地看出:第二张图的顶叶掌管空间运动的地方有些特别活化,血流量增多,区域变大;持续三个月不练习,那个地方又缩小了。
因为这些大学生已经超越了青春期,所以这个实验很清楚地指出:人类大脑可以因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内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它内部的机动性很大,会随时因市场需求而调配人力。
现在看来,过去以为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变的观念是错的。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脑。
所以家长真的不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人生好似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赢。
误区三: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成功
纠错:不要迷信智力开发,而要培养他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创造力
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别人长处的人,也就是能靠领袖魅力创造出一番事业的人。相信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都会觉得刘备很窝囊,他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但是他的领袖魅力使关公、张飞愿为他卖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诸葛亮为他治蜀,终于使他成为三分天下的一霸。
再看曹操,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杨修,连曹操自己都曾说过“吾智不及汝,乃觉三十里”,但是杨修最后还是死于曹操之手。所以聪明不等于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质是其他成功的人士所共有的。例如毅力,领袖能力,等等。所以父母不要迷信智力开发,应该把孩子读各种补习班的时间用来玩游戏,去培养他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创造力。
我曾看过一个小男孩光是玩六颗报废的电池就玩了一个下午,而且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是火车过山洞,一会儿是飞机丢炸弹,想象力丰富极了。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
中国人过去“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观念要改一改,因为背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资源是脑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21世纪的竞争在创造力而不在记忆力!计算机的内存取代了人脑的记忆功能,把人脑的资源释放出来,去做更高层次的整合、创新。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这些昂贵的魔术方块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尔奖。
千百万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他都能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也会健全地发展。
误区四:学英语越早越好
纠错:学英语不需要太焦虑,学习第二语言没有关键期
孩子什么时候学英语最好?大部分家长主张越早学习越好,担心孩子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以后说英语有口音。有些家长虽不见得赞同,但是看到别人都这样做了,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得不跟进。
母语的学习的确有所谓的“关键期”(其实心理学家不喜欢用“关键期”这个名词,比较喜欢“敏感期”,因为后者弹性比较大),愈早愈好。第二语言的学习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支持关键期的证据。
史丹佛大学的宪次白田曾对“学第二语言有无关键期”做了详细的研究,他最后的结论是:没有。他说,成年后再学第二语言,跟孩子时学习第二语言的表现并无差异。
第二语言的学习,基本上与母语是不同的机制。法国的迪韩发现第一语言的大脑区域都在左边,但是第二语言就很零乱,因每个人的经验而不同。他的8个受试者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地方是有6个人都共同活化的。
一般来说,第一语言都在左脑处理,第二语言就转到右脑去了,而且左脑活化的强度比右脑弱。现在的研究都发现,第二语言的大脑处理位置,不是与他学习的年龄有关,而是与他使用这个语言的精纯度有关。
以目前所有的研究看来,母语的学习是有敏感期的,技能的学习,如运动、乐器、舞蹈等也有敏感期。敏感期的早晚,目前并无定论,大部分认为在青春期之前。但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并没有敏感期。
因为第一语言已把大脑中学习语言的机制启动了,只有学得好不好的区别,没有前面所说的学不会的问题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学得很好,就看自己有多努力。亚都饭店严长寿总裁,他没读过大学,没专门学过英语,后来通过自学和工作中的应用,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童年最重要的是游戏,不是上课。
误区五:学前强迫孩子认字
纠错:真正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不是认字,而是心理词汇
有研究发现,在学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学时会表现得优于其他人。到小学二年级时,在学校的表现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在学习的态度上却有显著不同,他们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再往后,往往状态更不如意。
其实,光是认得字是不够的,必须先建立心理词汇。中文有很多词语,从字面看不出它的意思,如光棍、风流等。有时添加一个字又常常会改变原有词的意思,如“天花”跟“天花板”。虽然只多加一个“板”字,但如果孩子不知道天花板是什么,即使这三个字他都认得也猜不出意思来。省略一个字也是一样,如“地理老师”跟“地理师”就不一样。
因此中文学习不只是认字,更重要的是建立心理词汇,而这个词汇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对话,回答孩子无数的问题时不知不觉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要阅读给孩子听的原因。
还要鼓励他提问题,让他打断故事,因为读书的目的本来就是在建立心理词汇。通过任何方式建立都可以,不一定只从书本上得到。但太早或过分地驱策孩子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的自由意志。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应该给他一点自由度让他享受他的游戏和童年。孩子的时间其实不应该每一分钟都被控制,家长必须留给孩子一点做白日梦的时间。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自由联想”是创造力很重要的一个来源。科学上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散步、洗澡,心思不被占据,可以自由联想时,突然跑出来的。
现在的孩子补习已补到像个机器人,若是把剩余的一点时间都拿去背生词,连睡觉前都得听英文录音带,就难怪有个姓徐的孩子要说“做徐某某很辛苦”了。
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福报,只有在放松的心情下才会感受到福报的乐趣,千万不可把孩子当作竞争品,天天鞭策他上进,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右脑开发训练的害处_有哪些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