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是以“引进来”为主,而这一观点也深深影响着医学界。欧美发达国家的育儿理念,逐渐的被国人接受,但是在“引进”的育儿理念上存在着误区,对家长们甚至对一些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观念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以我国婴幼儿维生素的补充观点为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维生素D是婴幼儿必须补充的营养素,而对于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A则存在一定的争议。今天,小编通过为大家解读一份2016年底公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为大家揭开我国婴幼儿维生素A、D缺乏的真相。
研究结果令人诧异,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
2016年12月刊登在《中华临床营养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篇名为《健康儿童脂溶性维生素A、D、E现状分析》的文章,出自国家卫计委科技发展中心临床科研专项课题,该课题由首都儿科研究所金春华教授牵头,北京市范围内8家医疗机构参与,共检测了1538例健康体检儿的维生素营养水平,其研究结果与以往的报道有很大的不同。归纳总结内容如下:
1、婴幼儿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率高
经过对1538例0-16岁健康体检儿童血清维生素A的检测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儿童存在维生素A缺乏或不足的情况,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率高。通过进一步对年龄和喂养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岁以内的婴幼儿维生素A水平最低,提示婴幼儿是我国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防治的重点人群。这一结论与近几年我国各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相一致,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2、婴幼儿维生素D、维生素E营养状况良好
经过对1538例健康体检儿血清25-D的检测结果发现,71.6%的婴幼儿均在正常水平范围。与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相比较,3岁以内的婴幼儿维生素D的营养水平相对较好,这与以往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认识有所不同。究其原因,经分析可能与出生后效仿国外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较为普遍,因而发生缺乏的概率有所降低。
此外,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我国儿童维生素E的营养水平均处于良好状况,缺乏率仅为0.6%。
3、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风险增高
研究结果发现,3岁以下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率仅为7.1%,而3岁以上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5%,血清25-D随着年龄的增加具有明显降低趋势,这就表明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在婴幼儿人群中已经见到了益处,由于3岁以后的营养补充没有得到有效延续和重视,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数据结果。因此,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重点也应该考虑学龄前、学龄及青少年儿童,从婴幼儿期延续至青春期。
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揭秘背后真正原因
各界专家通过进一步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导致以上三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效仿国外:婴幼儿只补D不补A
由于受到欧美发达国家对维生素A补充观念意识的影响,以及国内海淘、代购产品各种不实宣传的误导,近几年来,有些医务工作者和家长对于维生素A、维生素D的补充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婴幼儿只需要补充维生素D,不需要补充维生素A,盲目效仿欧美等发达国家,最终导致我国目前婴幼儿维生素A水平低下,而维生素D营养相对良好的现状。此外,从全球范围内看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各国整体营养水平与经济水平呈现相关性,维生素A营养水平理想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大多数亚非发展中国家都属于中、重度缺乏国家。
2、迷信食补:母乳和辅食中维生素A含量充足
婴幼儿体内的维生素A水平,受到母乳血清维生素A水平和日常膳食维生素A水平的双重因素影响。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母乳样本中的维生素A平均含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因为我国并未重视孕期维生素A的营养补充,很多准妈妈在孕期就已经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继而导致母乳中的维生素A含量不足,影响婴儿时期的摄入水平。维生素A虽然在一些天然食物中含量看似丰富,如动物肝脏和深色蔬菜中,但由于动物肝脏不是常规食物,属于解毒器官,存在一定的食用风险,不建议给宝宝频繁食用;而植物中的β胡萝卜素吸收和转化率均较低,且会受到烹饪方法等人为因素影响,因此,仅靠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A很难达到每日的推荐摄入量,根本无法满足婴幼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
3、固守观念: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无需额外补充
维生素D主要经由皮肤光照途径合成,随着学龄儿童课业压力的加重,加之雾霾天气的影响,室外活动减少进一步导致维生素D水平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膳食摄入越来越丰富,家长认为很多营养素可以从食物中摄取,从而不再重视营养补充剂的额外摄入,这也是维生素D摄入水平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应加强科普宣传,强化孕妈妈和哺乳期妈妈自身维生素A的补充。此外,婴幼儿应每日口服维生素AD滴剂,即医生推荐的每天一粒伊可新,坚持补充到3岁,并且加强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补的宣传和教育。此外,应重视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的监测,适时适度地补充,以保证儿童骨骼的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