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修复的原因
根据统计分析,我国女性有一半的人生完宝宝后就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如果不了解产后盆底修复的原因,及时的保养修复,最终导致病变,那么妇科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女性的盆底主要是由肌肉和筋膜组成的。盆底就像吊床一样,在会阴肛门处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我们的排尿动作、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然而,正常人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盆底肌肉又进一步受到胎儿的挤压和撕扯,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也就是说肌肉的弹性变差了,弹力不足了,盆腔内的器官无法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相应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等。
盆底损伤轻者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不适,重者可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谐。另外,肥胖、慢性咳嗽、便秘、雌激素下降、泌尿生殖感染等也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女性可以通过盆底修复,能使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等关键部位的弹性变好了,使各个器官固定到了正常的位置,就能使各方面的功能顺畅。
产后盆底修复的症状
每个产后的妈妈都或多或少有盆底疾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产后盆底修复的症状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等一系列盆低损伤与缺陷,因此做盆地康复很重要。
产后盆底修复的症状:
1、盆底肌力减弱。如无法对抗阻力、收缩持续时间≤3秒(检测盆底肌力评级≤3级)。
2、产后出现尿失禁或者尿失禁在产后持续存在。
3、产后出现盆腔脏器脱垂,如盆底肌检测系统评分1期或以上,尤其是伴阴道前后壁膨出。
4、阴道松弛、阴道痉挛、性生活不满意者。
5、反复阴道炎,尿路感染患者非急性期。
6、产褥期症状(腰背痛、腹痛、尿瀦留、乳涨、耻骨联合分离等)。
7、全身运动系统肌肉功能障碍。
8、下肢水肿、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
9、术后疤痕疼痛。
产后盆底修复的治疗
分娩过程中,由于盆底组织过度扩张,弹性减弱,甚至很多纤维还会发生断裂。所以,产后要坚持做一些有助于盆底组织康复的运动,已帮助盆底组织恢复。
1、盆底操
具体做法是有意识地收缩阴道,因为初学者很难体会阴道收缩的力度,因此可以在排尿时收缩盆底,如尿流在收缩时终止,而放松时继续排出,就表示是正确的肌群收缩。在收缩盆底肌群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其他肌肉,如大腿、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收缩。
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开始每次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5~10秒后放松,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5分钟,每日两次。以后逐渐增加训练量。
2、产后操
就是通过增强盆底、腹部、腿部等部位的肌肉,促进盆腔及腹腔器官恢复,帮助新妈咪远离分娩后遗症。产后操的2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后3天-3个月
盆底肌肉训练、腹肌运动、腿部肌肉运动、胸部运动等。最好在床上完成。
第二阶段:产后3个月-6个月
进行全身肌肉力量的恢复训练,并加强腹部和盆底肌肉锻炼。
呼吸运动
目的:通过腹式呼吸运动腹部,增强腹肌,活动内脏。
动作要领:
(1)仰卧位,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
(2)深吸气使腹壁下陷,内脏牵引向上,然后呼气。重复数次。
3、提肛法
即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加强控尿能力及盆底肌肉力量。具体做法是反复做缩紧肛门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秒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或每日做150-200次,4-6周患者有改善,3个月有明显效果。而对于重度盆底功能障碍者,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电刺激治疗或者相关的手术治疗。
4、运动法
产后妈妈可以通过一些锻炼,如屏住小便、提肛运动、收缩运动或其它运动来加强弹性的恢复,促进阴道紧实。经过这些日常的锻炼,可以大大改善盆腔肌肉的张力和阴道周围肌肉,帮助阴道弹性的恢复,对性生活有所帮助。除了恢复性的锻炼,产后妈妈还应该保证摄入必需的营养,保证肌肉的恢复。
产后盆底修复的护理
多数的妈妈对于自己产后身材的恢复十分重视,但对于由怀孕和分娩引起的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健康的盆底功能损伤问题和产后盆底修复的护理却知之甚少。
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妊娠期激素的变化,还有妊娠期随着子宫内胎儿及其附属物的增大,重力作用,对女性的盆底功能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受生育、疾病、衰老等因素的影响,30岁以上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高达40%~50%。
妈妈在分娩后如果不做任何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大,激素水平下降,肌肉韧带变得松弛,症状会越来越严重,到了中老年后,很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有的甚至发展到子宫及盆腔脏器脱垂。
产后42天是盆底修复最佳时机,这一阶段的妈妈进行常规盆底肌肉训练,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并增强阴道紧缩度,提高性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预防、治疗尿失禁、子宫及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生物反馈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引进的有效防治及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