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不爱说话,这样持续下去导致孩子逐渐的成为了口吃,这该怎么办才好?口吃是结巴吗?口吃应该这么办能矫正吗?让我们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根据美国口吃基金会网站调查指出,口吃的发生率约5%,盛行率约1%,表示有75%至80%的口吃者会痊愈,有1%会持续变成慢性口吃者。正在学说话的孩子,有时会有字的重复,这种轻松的言语动作不流畅,是常见的。但是,随着发展和语言成熟,不流畅的情形,通常在半年内会消失。
然而有些孩子说话不流畅,有更多音的重复、中断或拉长,甚至严重的是字在喉咙、嘴巴有说话用力的表现,甚至挣扎的表情。父母看到孩子怪异的表情和说话,心里焦急又担心,通常本能地就是提醒孩子:慢慢说,或想好再说,甚至叫孩子深呼吸放轻松,但是,孩子的言语还是时好时坏。父母碰到问题时,是不去处理或反应,假装没有这回事,免得伤害孩子的自尊?还是如果要响应,又要如何做比较妥当?确实困扰着父母。
口吃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方法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幼儿口吃者,约有50%的父母亲或家族史也有口吃问题,如果家族成员持续有口吃,孩子持续口吃的时间也比较长。造成口吃的原因未知,除了先天遗传、基因变异等因素,环境的互动也是重要的因素。
建议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话出现结巴时,不需要刻意去矫正、不要求孩子再说一遍、也不建议他慢慢说、想好再说,也不宜露出不悦的表情,更不可因此处罚孩子。因为这些口语的建议或处置,会让孩童觉得「他应该要能控制自己的口吃」,但是他无法时时达到,再加上孩子的气质是偏向敏感的,孩子就会害怕说话,或对口吃做出反应,反而发展出更用力或更严重的真正口吃。
扩散型的核磁共振口吃研究近年来科学家也运用扩散型的核磁共振,观察连接大脑神经网络之间的神经纤维走向。有研究是针对3组9-12岁孩童进行观察,包括:8名口吃持续孩子、7名复原组和7位正常说话的孩子。
结果发现持续口吃组:■在左大脑白质有缺陷,其功能主管口腔脸部动作的连接区域。
■在左脑的灰质也减少成长,主要区域在下额叶区,主管说话的构音动作。
这2区在功能上都与言语动作表达有关。这些证据显示儿童说话不顺畅时,言语表达区的左脑皮质和动作网络连接,有发展性的缺陷。持续口吃组的孩童确实有先天性大脑结构的不同。研究也发现,但在3年内可以复原的儿童,其左大脑确实有成长,所以可以在发展性的口吃中完全复原。
经过科学和大脑图像的证明,改变行为和大脑功能可以促进大脑解剖上的改变。例如:藉由乐器训练,可以增加大脑灰质和白质的组织密度;成人动作训练,可以增加大脑灰质体积;神经图像的研究证实,长时间的行为训练可以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口吃早期治疗效果好『早期介入治疗,75%的患者,可在16岁前可完成复原。若小孩说话不流畅的时间超过6个月,建议寻求语言治疗师的协助。』语言治疗师会针对孩子说话不流畅的现象进行评价和诊断,并给予家长和孩子合适的建议或治疗,帮助孩子渡过说话不流畅的阶段。且由于小孩拥有较佳的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外在环境的调整,有助孩子的调节、改善和复原。
父母的合宜行为及态度,可影响口吃孩童说话的流畅度除此之外,临床也发现,承受过大的外在压力,孩童比较容易维持说话不流畅的情形。先天的因素,虽然无法改变,但能透过父母在认知及行为的改变和调整,让孩子在较无压力地环境下生活与说话。
透过大人的用心和正向增强及鼓励,可以让孩童轻松说话,父母自身可以采用慢一点的说话示范;孩子感受到缓慢的节奏和说话方式,反而是符合孩子目前情绪发展和说话速度。孩子在耳濡目染下,随着孩子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和成长,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让小孩发展流畅的言语。
台湾约有20万口吃人口,除了口语的不流畅之外,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社交或工作调节等问题。孩童的比例有显著高于成人,大约4比1。若孩童说话不流畅超过6个月,建议寻求语言治疗师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