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把育儿视为一门技术,以为它有标准、可量化、行为和结果间关系明确,甚至可以出一本《育儿操作手册》,针对所有育儿问题总结出1-2-3步解决方案,或者编写一个育儿程序,一键搞定孩子胆小害羞或者粗心大意的问题。
1
我曾经顶礼膜拜的
《育儿操作手册》
在中国教育报的家长课堂直播间
记得第一次听见腹中儿子心跳的时候,那小火车开过的般隆隆作响,瞬间激发了隐藏在我基因里的母爱。
和众多妈妈一样,那时的我也如同一个初入校园的学生,四处收集育儿著作,阅读中外文献,加入诸多妈妈论坛。
孕早期,我几乎按日查询胎儿发展指标,对比腹中胎儿的发育情况,确保他的身长和心率处于正常范围;孕中期,每日必查胎动频率和我的体重,生怕吃少了孩子长得慢,也怕吃多了孩子长太胖。腹中儿子特别争气,身长和胎动向来是平均值,就连我的体重增长也是严格遵守要求。
那时的我对各类孕产著作顶礼膜拜,感到它们记录了生命发展的密码,携带者人和生命的说明书,能在日后的育儿过程中为我指点迷经。临产前那几天,我更是更书不离手,憧憬着这个小家伙出生以后的样子,想象着每一个年龄段可出现的问题,计划着我应该如何应对,我甚至都好像能听到自己和青春期儿子的对话了……
这个有关生命密码的梦,做到小家伙发出第一声响亮啼哭的时候却醒了。
书里说,新生儿出生会闭着眼睛找奶喝,喝饱了就呼呼大睡,而听觉和智力尚待开发。可我这个小家伙出生时却偏偏睁大了两只眼睛四处看,没有找奶,没有大睡,护士推门进产房,他居然朝着推门的声音方向扭过头去,颠覆了“新生儿不会循声找人”这个理论。
在我从产房回到病房的过程中,一直将儿子搂在怀里,他的眼睛眨都不眨,脖子扭来扭去四处张望——这哪里是育儿书里标准的人类宝宝,就像是一只小外星人,突然来到地球上,精力充沛,对一切充满好奇。
接下来,我出了罕见的妊娠痒疹,浑身上下奇痒无比常使人忍不住将疹子挠破,以疼取代痒才觉好受。这是一般育儿书里不讲的,因为实在罕见,很多医生都没见过。
再然后,母乳不足,进入母乳和奶粉的混养阶段。混合喂养是门艺术,因为没人知道孩子究竟喝了多少母乳,所以无法计算究竟添加多少奶粉。奶粉的量既不能太少,影响婴儿发育,也不能太多,影响婴儿吸吮母乳从而减少母乳供奶量。
再后来,就是每天下午五点准时开始的“傍晚哭”,即每天从五点半左右开始到夜间七点,小家伙准点开哭,我们必须抱着他边走边哼着歌,直到七点左右他慢慢睡去,我们才感觉一天的所有大事算是结束了。
所谓”傍晚哭“是我自己发明的词,育儿书的专业说法叫做colic,因为据各种科学研究的说法,有一定比例的新生儿在发育初期会出现肠绞痛情况,从而高频率长时间哭闹。可是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边唱歌边抱着就不哭了,难不成歌声可以止疼或者止肠绞?
等孩子渐渐大些,疾病逐渐来袭,性格初见端倪,爱好渐渐形成,育儿参考书上的标准越来越不起作用。
2
育儿如同种植,
有规律但无定法
在广东的家长工作坊和新书签名活动中
育儿就仿佛是种植。作物养殖说明书可以教会你选种、栽培、浇水、施肥的原则,可并不会告诉你未来长出来的花究竟多大、枝究竟多长、树究竟多高,也没办法预见到你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
当叶子该绿的时候发黄,在在果实并不如预计的甜的时候,我们只能依照书中的原则和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究竟是什么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
一本好的育儿书,可以在技术类技能和容易量化的指标上给予指导,可以有关生命成长的原则上提出观点,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育儿说明书,都无法告诉你生命最终会长成的什么样子,也无法解决我们在养育儿女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为生命的创作过程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相互辉映的过程。
当孩子还只是生命的雏形时,科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相当精准的指导。但当这个生命逐步绽放,个性越来越鲜明的时候,育儿之法便无迹可寻,若非按照一套严格的标准去执行,反而会成为生命成长的羁绊。
初为人母时,我也对孩子有着自己一厢情愿的期盼,这个期盼来自我的理想、来自我认同的社会价值观、也或许来自我读过的书、或认同的理念。
可渐渐的我意识到,按我的期盼去塑造孩子,无异于将一粒种子放进温室厂房,按我的意愿修改光照、养料和空气组分,将它当成试验品来培养。我或许可以让一粒苹果种子结出巧克力的水果,但那便不再是我最初心疼的、呵护的、期待的苹果。
渐渐的我开始抗拒那些所谓的育儿技巧和那些号称已经改变十万百万儿童人生轨迹的高效父母技能指南。我不认为有任何一套涉及具体行为的育儿指南可以用在不同孩子身上,更不相信有任何人可以在参加完父母技巧培训班以后可以从此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接触去学习去思考不同的养育哲学,虽然不同流派的哲学并不能教会我们具体技能,但哲学启发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启发我们去思考家长和孩子、孩子和世界、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形成了深层次的生命感悟以后,我们和孩子怎么说话,怎么陪孩子玩游戏,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等这些具体层面的问题,自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
就仿佛一家企业,如果仅靠安全生产操作指南,或许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操作流水线的工人,但绝对不可以依靠这本指南去培养出优秀的创意部门、项目开发部门和其他所有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部门员工。
当我看到众多孩子,不分个人天赋和爱好,按照同一套教育方法来引导的时候;当我看到不同的孩子,不论个人性格和特长,被要求拥有同样的体育、艺术和口才技能的时候;当我看到不同的孩子,不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被设计有同样的人生路径的时候,我都感到遗憾与难过。
我们不会有人将一束鲜花折叠整齐而放进行李箱,而是会想尽办法为这束娇艳的鲜花量身定制一个包装盒,并附上“贵重物品、请勿折叠”的标签。
可到了育儿的时候,到了我们爱之入骨的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忘记了初衷,按照所谓的社会法则和人才标准,将有菱有角、个性鲜明的孩子折叠成我们认为正确的样子。
3
《我不要巧克力味儿的苹果》
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在湖北的《家庭亲子沟通》工作坊活动中
养育的这些年,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心理、成长、人性和修养的书籍。育儿生活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和矮个子的小人儿们打交道,但这些交流过程中大都蕴含着关于生命、关于心理、关于成功、关于爱、关于交流、关于管理、关于领导力的大学问。有时候觉得,我从妈妈这个身份上学到的管理学和领导力,远比职场上的任何一门专业领导力培训课程更加深入有力。
本书第一章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有机养育的特点。“有机养育”是个比喻,指的是像有机种植一般,不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不去按照世俗的标准被孩子设定人生目标,而是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辅助孩子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发展。
有机养育有三个最关键的要素:土壤,基因和培育。在这三个要素中,基因受父母的影响主要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虽然有些最新研究表明孕期和新生儿初期母亲的精神状况、行为和营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DNA的复制发展过程,但这一影响尚未完全明确而且也不会是本质上的影响,因此本书对基因的描述较少。土壤和培育跟父母行为有直接联系,故而作为本书重点。
有机养育的土壤是来自父母的爱,这种爱既不是纯粹本能的感性的爱,也不是全凭主观意识的强制的爱,而是能放能收,完全站在孩子角度出发的爱。本书第一章结尾将会对“爱”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后面五章则着重讲培育。
全书第二章着重关注是有机养育的基石——父母从容的心态。有机养育本书所倡导的无条件的爱、尊重生命等观点,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在育儿之初也认同过,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到了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不自觉的走了弯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焦虑。因为外界的评价和世俗的眼光,因为未来的生活之路前途不明,父母们常常无意识的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成长与他人进行比较。一比较便容易惶恐不安、失去自信,由此开始逐渐忘却自己的初衷,渐渐将自己和世俗的准则强加给孩子,以爱的名义去打磨孩子个性的棱角。
因此,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生命的规律,需要父母首先做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能不忘初心,接纳并管理自己的焦虑,从容坚持自己的原则。本章通过不同的案例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理念:焦虑是养育生活的必经之路,接纳焦虑,相信自己,才有勇气坚持有机养育的初心。
第三章关注的是孩子的自信,这是他们成长的原动力。唯有一个自信、接受自己真实面貌的孩子,才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正如同有机种植需要提高植物自己的抗病虫害能力一样,有机养育需要家长不断辅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信心。虽然我们家长都明白自信自爱对一个人的作用,可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常怀着好心,做着破坏孩子自信自爱的事情。本章则通过几个真真实的故事来说明自信的重要性,家长有可能出现的破坏孩子自信心的行为,以及如何辅助孩子培养自信。
当家长的从容和孩子的自信这两大基石都建立起来以后,第四章从不同角度来讲述有机养育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不同场景,以及如何在这些情况下激发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之所以将文章重心放在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是因为有机养育的核心技巧不是帮助孩子成长,越俎代庖甚至拔苗助长,而是有效的点拨和激发,让孩子自己成长。本章讲述的情景包括家庭沟通、时间管理、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等。
接下来第五章则在第四章基础上分享几个有机养育的操作实例,按不同主题来体现如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用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生活的本质。
第六章则进一步将有机养育扩展到了学校教育,以供家长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
本书最后是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曾是一个大力支持女性当独立的职场女性,曾经对于全职妈妈这个身份非常不解,甚至轻视。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才渐渐明白,引领另一个生命的成长是一件多么漫长系统、充满挑战而令人成长的工程。为人之母教会我的,远远多于职场中任何一门管理课程。
希望你读到我的书后,更加爱自己、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