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多久可以不理他 宝宝哭了不能抱,这一理论的创始人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真讽刺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09-09 20:55:00
分享:

“如果孩子哭闹了,他越哭你越不能理他,孩子哭够了就好了,以后也就不哭了”。这样的理论妈妈们有听过吗?先来看看这是谁提出来的吧。

约翰·华生发明出哭声免疫法,最终自食恶果

所谓哭声免疫法,简单地说就是孩子哭泣时不要抱不要哄,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久,最终孩子就会不哭不闹,独立自强。

时间回到1920年,这一年,心理学家华生向一个母亲支付了少量的酬金,抱回了一个叫“小艾伯特”的孩子,那时小艾伯特刚满八个月。

华生买来了很多毛茸茸的小动物玩具,小艾伯特很是喜欢,并和这些动物玩具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然后,华生开始了他的试验:当他发现艾伯特想要和毛绒玩具一起玩的时候,便猛地敲击他的后背,把小艾伯特吓得哇哇大哭。

反复几次之后,华生发现只要小艾伯特看到毛绒玩具就会边躲边哭。这个结果让他异常兴奋,他认为人的处事行为,可以通过手段训练出来,以此为背景,便衍生出了哭声免疫法。

同样依托这套理论,华生被公认为欧美“最伟大”的教育家。

但是后来呢?

在华生“哭了不能抱,不哭才能抱”的免疫法训练下,他的大儿子自杀身亡,女儿多次自杀,小儿子流浪,而可怜的小艾伯特也在6岁时去世。

被称为神论的“哭声免疫法”成为了没有感情的冰冷帝国,付出了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终于跌下神坛。

你爱孩子吗?如果爱,就去拥抱和安慰他

哭声免疫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个别不哭闹的乖宝宝,但是代价巨大,而且是不可逆的。

婴儿哭闹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无论哪种,请抱抱他

生理性的哭闹是每天都要上演的,比如孩子尿了拉了,渴了饿了,或是被什么东西吓到了。

病理性的哭闹则是由于孩子身体不舒服,生了病。

前者意味着需求,后者意味着求救。无论哪种,父母的怀抱和安慰都在告诉宝宝:没关系,爸爸妈妈在这里。

宝宝会在安慰和哄抱中尽快安静下来,对亲人建立起信任感。

要抱抱是婴儿的本能

婴儿从温暖的子宫环境中出来,对于外部世界是没有概念的,父母的陪伴与爱护会让孩子觉得周遭环境依旧与自己是一体的,是温暖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

这种认知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被呵护、被保护。母婴关系是3岁以前的孩子对情感最初的来源,是对今后情感认知的底色。

如果孩子哭了却不抱,意味着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会逐渐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妈妈不喜欢我,妈妈在躲避我”的认知,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孩子通过哭闹寻求爱和保护,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或许孩子粘起人来真的很心烦,但这也正说明孩子具有对亲人依赖的积极情绪,这样的孩子具备了温暖的情感底色,长大后大多会以坚韧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

如果你爱孩子,就在他哭的时候抱抱他,对他说:“不怕,妈妈在这里”。在孩子眼中,你是他的守护神,所以,请不要失职。

别让悔恨取代“要抱抱”的满足感

有一则痛彻心扉的新闻:婴儿哭闹不止,妈妈不惧“威胁”,拒绝哄抱。

不知过了多久,孩子终于不哭了,妈妈心满意足的一看,发现孩子俯趴在床,身体已经没了温度。

无独有偶,一位自闭症妈妈自述:坚信哭声免疫法,孩子哭闹从来不闻不问,孩子到五岁时还不会说话,最终被诊断为自闭症。

现在她即便全天抱着孩子,孩子也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会有任何反应。

风靡一时的哭声免疫法最终被摒弃了,但那些经过此法训练的孩子却再也无法走上正常的轨道,他们轻则有睡眠障碍,重则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下自杀,世界对他们来说毫无温度和信任可言,生活被完全摧毁。

爱存在于每一次触摸中,每一次拥抱中,每一次玩耍中。

父母在馈赠爱的同时也在收获着孩子的爱,孩子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依赖,每一次接触都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所以,在孩子哭闹着要抱抱时,请紧紧地抱住他,不要让冷漠培育出的苦果毁掉孩子的将来。

宝妈们,你家孩子哭泣时一定会愿意往你怀里钻吧,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这个时候先抱抱他,平复情绪,然后在引导教育,别让拒绝害了孩子!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