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
不可理喻、顽固不化、无事生非……这些标签经常被家长拿来形容自家的“淘气包”。
家长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都有过情绪化的表现,每当孩子出现发脾气、犯情绪、行为叛逆时,父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都难免会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打他,是为他好,让他长记性……
这种话对80、90的父母来讲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曾经常挨揍,也经常听到父母感慨“打骂”的好处,而如今自己已为人父母,更是把此项“技能”传承,延续给了自家孩子。
可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我们传承下来的“棍棒教育”,是一种“病态”行为呢?
国际不打小孩日,勾起了不少人的“挨揍回忆”
假若你今天有刷热点频道,一定会看到《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七个大字,你会知道,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早在1988年,就有美国的反体罚组织,为了保卫儿童人权将每年的4月30日设为了一个特殊节日,在这个节日中会举办很多活动,来宣传儿童人权,避免儿童受到家庭虐待,提倡父母用理智教育,而不是打骂教育 。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这个纪念日已经被数百个国家所认可,每到这天都会有无数组织去宣传正确的教育模式,避免家庭打骂教育的频发性。
看到这明晃晃的七个大字,和纪念目的,很多网友都被勾起了自己的挨揍回忆,其中有些很风趣,有些会让大家感同身受;有些也藏着一丝忧伤;但也不乏大家对童年“暴力阴影”的回忆,和痛恨……
@林芝:记得小时候因为不写作业,经常被我妈拿着鸡毛掸子追着满村跑,现如今换成了媳妇每天手举拖鞋监督孩子写作业的画面,可谓是作业遇上妈,难逃一顿打……
@消萧: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是我爸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也真的是三天必挨揍,几乎在18岁前,每周挨揍2次,原因各式各样,频率性保持得很有调性……
@付声:我从不打孩子,因为小时候受够了,爸爸打我每次都会用家具,衣服架子、鸡毛掸子、皮带、笤帚,现在身上也有很多难以消退的伤疤。不知道打孩子的家长是什么想法,非要施暴解决吗?一辈子的伤痛,一生的恨。
@玲玲:孩子不是只会犯错的机器,你打他的时候他也会疼,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家长,不要打孩子,你真的觉得他们会因为你们是父母就永远原谅吗?不会。你们所做的一切暴力行为他都会记得!打在身上他会疼!
“挨揍”这件事,或许真没家长认为的那么简单
“挨揍”这件事我们需要分为两种情况对待,一种是日常挨揍,一种是虐待暴力。
一:日常挨揍
前者或许我们都有经历过,虽说是日常挨揍,但逢揍必哭的原因家长有考虑过吗?
疼痛感让孩子哭泣:父母打在孩子身上的巴掌,会让孩子产生疼痛感,从而哭泣。
恐惧情绪让孩子哭泣:父母作为孩子最为依赖的人,突然情绪失控打骂孩子的表现,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从而因害怕哭泣。
失落感让孩子哭泣:对于孩子来讲,父母的巴掌或许更疼在心里,虽然自己犯了错,但父母以打骂来让自己长记性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被舍弃、被抛弃的失落感,从而哭泣。
二:虐待暴力
大家是否有关注前几日黑龙江女孩被继母虐待的报道?4岁女孩被继母虐待到昏迷不醒,本该处于父母呵护的成长年龄,却被“恶魔”继母残暴打骂,浑身伤痕。
这种挨揍已经超越了教育范畴,即便孩子后期康复,当面对身体的伤痕,和人间炼狱的经历相信一辈子都会产生阴影,难以治愈。
这种报道之所以会时不时地发生,本身还是和父母的人品秉性和教育方式有关,值得众人反思,没准你的“打骂教育”会随着“打顺手”而转变为暴力伤害,毁掉孩子一生。
面对讲道理不听的孩子,非得一打了之?提高孩子亲子归属感更有效
很多父母打孩子的原因,归结起来只有一个孩子不听话。换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孩子犯错”、“讲道理不听”等等。
可面对这种情况,必须用打骂的方式来对待吗实际上,可供我们选择的处置方式远比打骂来得更有效。
一:想要认清教育的本质,避免打骂孩子,要先看透“心理法则”
鱼缸法则:养在鱼缸的鱼永远比养在池塘的鱼小,父母要给予孩子“成长空间”,别让孩子拘束在父母威严的打骂管教之下。
罗森塔效应:父母对孩子的合理期待,能让孩子产生塑造力,别用打骂给孩子压力,那样只会让孩子一蹶不振。
梦想法则:和孩子畅聊心事,给予丰富的想象,鼓励孩子去实现梦想,而不是打压孩子的天真童趣。
南风效应:任何错误发生后,就很难恢复如初,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避免犯同类错误,而不是打骂惩罚孩子,和长记性相比,学会收拾错误带来的残局才更重要。
自然惩罚法则:任何错误发生后,都会随之带来一些列自然惩罚,让孩子亲身体验自然惩罚,要比家长对孩子的打骂惩罚来得更有效,能让孩子学会正视错误,而不是逃避回避。
二:最正确的教育方式,永远不是打骂教育,而是提高亲子归属感
亲子归属感的搭建并非一朝一夕,有亲子归属感的孩子极少犯错,妈妈也不会用打骂来教育孩子,反之孩子犯错后也会积极弥补,让母亲宽慰。想要提高亲子归属感,要从基本做起,积少成多。
1)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个体,家长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别觉得自家孩子不成熟、太幼稚、想法不切实际,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特征,父母越是在这些事情上尊重孩子的本意,做出合理的引导,孩子的亲子归属感会越强。
太强势的妈妈永远也养不出亲子归属感,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因为这类妈妈不懂尊重,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读懂孩子的心,或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对于有心的妈妈来讲,会从孩子的眉宇表情,肢体动作,行为方式,猜到孩子心中所想,这一切都基于亲子归属感的神奇。
正所谓母子连心,当妈妈能够率先得知孩子心中所想,那就会及时爬进孩子的心中“查缺补漏”,给孩子最好保护,搭建最坚固的“亲子归属堡垒”。
3)给孩子基本的肯定
拿孩子和别人比较的行为,是最有损亲子关系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家长若是不能看清本质,不懂得肯定自家孩子的成长,以贬义词来给孩子贴标签,会对孩子心理发育产生威胁,疏离亲子归属感。
学会肯定孩子,把横向对比换个角度,看待孩子优质的一面,鼓励孩子发展不足的一面,让亲子关系紧密,归属感增强。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决不能“一打了之”,那样不仅害了孩子,也毁了家庭幸福度。
想要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成才,就要学会走心教育,学会理解孩子,读懂孩子,让孩子从根源上少犯错,不犯错,才是教育之本。
希望《国际不打小孩日》的警醒,能让你摒弃打孩子的劣习,学会爱孩子,让孩子更好成长,更优成长。
宝妈们,你们有打过孩子么?或者你们有哪些难忘的“挨揍”经历吗?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喜欢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