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是妊娠期贫血的主要原因,妊娠期贫血不仅让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增加贫血性心脏病和分娩时心衰的发生几率,还会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严重者甚至会胎死腹中。
然而由于部分妇产科医生对于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缺乏重视,我国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情况不容乐观......
WHO的一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贫血患者的数量全球约20亿,占全球人口的30%,数量多到令人震惊;
在中国,妊娠期贫血也是很常见的。
WHO此前一项数据更显示妊娠妇女41.8%会发生贫血;
贫血的原因81.3%的原因是铁缺乏,9.8%的原因是铁和叶酸缺乏。
为何中国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仍然很高?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作为妇产科医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第一妇产联合优锐医药 力蜚能特邀产科知名专家刘兴会教授、漆洪波教授和王正平教授进行专访,三位专家针对这些临床热点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专访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访谈看点
“
我国孕产妇铁缺乏/缺铁性贫血现状不容乐观!
刘兴会教授分享了围产学会组织进行的一次中心城市的孕产妇铁缺乏/缺铁性贫血的流调数据,指出在我国许多经济条件更好的中心城市,孕妇已经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的情况下,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的发生率仍然很高,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IDA和ID在我国仍然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妇产科医生对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孕期为何对铁元素的需求量如此之大?
刘兴会教授认为,孕期铁元素需求显著增加,由非孕期0.8mg/天增加至7.5mg/天,增长超过9倍,整个孕期总共需要1240mg铁元素。
这些铁元素除了日常的代谢以外,36.3%用于造血,21.8%用于新生儿,剩下一部分是分娩时血损失和胎盘脐带的需求,不管是对母亲还是胎儿来说都十分重要。
如此大的铁需求量,仅仅依靠日常饮食进行补充是远远不够的,但许多妇产科医生对此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及时进行干预。
“
SF血清铁蛋白
刘兴会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指出SF血清铁蛋白
“
妊娠期如何预防贫血?是否有必要检测Hb和SF?
漆洪波教授围绕妊娠期预防贫血的饮食指导上做了简要阐述,同时指出孕妇膳食铁吸收率约为15%,这使得仅通过饮食,孕妇的铁吸收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如果孕期已经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倾向时,单靠饮食补充铁元素是不够的。
漆洪波教授还提到,预防妊娠期贫血,孕期检查同样不能忽视,特别是Hb和SF的检测。如果孕妇存在高危因素,即使孕妇的Hb ≥ 110 g/L 也应检查是否存在铁缺乏,这有助于及早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漆洪波教授建议检测一下孕妇的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一种稳定的糖蛋白,不受近期铁摄入影响,能较准确地反映铁储存量,是评估铁缺乏最有效和最容易获得的指标。患血红蛋白病的孕妇,也应检测血清铁蛋白。孕妇血清铁蛋白
“
为什么仅通过饮食补充铁,不能完全避免IDA和ID的发生?
王教授指出,很多孕妇甚至医生会存在误区,认为是药三分毒,在妊娠期都选择不用铁剂,觉得缺铁多吃红枣或者选择一些营养品就能补充足够的铁,王正平教授反复强调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并指出铁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药物,而是是人体基本所需的营养素。
王正平教授提到,营养膳食确实对预防有一定帮助,但膳食中的铁元素较少,且铁的吸收率低,一般不能满足妊娠期母体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对于已经是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还是要以铁剂治疗为主,辅以膳食营养。
“
真正预防IDA和ID,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果妊娠期贫血已经发生,如何制定治疗方案?
王正平教授提醒,轻度的贫血大多数是没有明显症状的,重度贫血孕妇会有乏力、头晕、心悸等临床表现。铁剂的补充时机主要取决于相关检查结果和贫血的类型,包括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和极重度贫血。
对于已经发生妊娠期贫血的孕妇,王正平教授指出应据贫血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制定治疗方案:铁缺乏和轻、中度贫血者以口服铁剂治疗为主,并进食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的患者,往往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所以一般考虑先少量多次输注浓缩红细胞,待Hb达到70 g/L、症状改善后,可改为注射铁剂治疗或口服铁剂。
一般情况下,当血清铁蛋白
小结
此外,针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诊治,三位专家还对第一妇产平台上广大的妇产科医生提出建议,强调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应放在第一位,并应及时根据相关指南对妊娠期贫血进行监测和干预。
预防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我们妇产科同仁志在必行!
专家介绍
刘兴会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兼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妊娠管理专委会副主委、妇幼健康研究会母胎医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副组长、全国三八红旗手及优秀巾帼志愿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医学会围产医学专委会前任及候任主委及妇产科专委会常委等;兼任《中华妇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等八家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及编委。
产科工作30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产科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技术等;在产科危重症、产科严重的合并症及并发症、胎儿宫内发育、孕期营养和体重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的临床研究。执笔撰写了中国首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并参与撰写国家30余项产科指南。主持国家级、省部级30余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329篇,其中SCI、Medline 收录112篇;获全国及省市级科研成果共7项;主编及参编专著共40部,其中主编及副主编专著《助产》、《难产》、《实用产科手术学》、《妇产科医生手册》等13部;参编专著27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
漆洪波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重庆市产前诊断中心和重庆市胎儿医学中心主任,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母胎医学实验室”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母胎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围产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围产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国家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等职。
全国统编5年制《妇产科学》第9版副主编,专升本教材第3-4版主编,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妇产科学》副主编,参编8年制《妇产科学》教材第3版、共同主编《难产》等著作30多部。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资助30多项,发表的论文240多篇(SCI 40多篇)。
王正平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主任医师,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产科感染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学组副组长
浙江省胎儿医学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专家
浙江省围产协作组专家
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5年。2000年赴澳大利亚进修胎儿医学及产前诊断技术,在围产医学、胎儿医学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在妊娠期保健、营养指导、妊娠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治、难产处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产科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技术。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及厅级研究课题10余项,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奖4项。主编《肾病患者怀孕指南》及参编《临床医学》、《高危妊娠》、《剖宫产瘢痕妊娠及相关问题》等学术专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