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很会跳绳怎么办,怎么教孩子跳绳呢,现在很多的考试中都有跳绳这一项,小编就来说说教孩子跳绳的方法吧。
在很多小学,跳绳已经被作为了一项幼升小的考核标准,一分钟达到多少为优秀,多少为良好,多少为及格或不及格。这对于很多孩子和家长来说成了一份不大不小的负担。
孩子不会跳绳怎么教在我们跳绳教学中,各个学生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归纳,如下所示:
1. 学跳第一个时,甩绳子需要双手甩过头顶才能勉强甩过去,且力道控制不好。
2. 跳不起来,容易踩绳子或者跳绳的时候落地声音很大。
3. 只能跳一个,两个连接不起来。
4. 甩绳的手一边高一边低,影响到跳绳的数量&跳着跳着出现转圈跳的情况。
5. 跳绳中,常多垫一次脚。
以上的几个情况都是我们在跳绳教学中学生比较常出现的问题。接下来我就对这几个问题做个简单的分析。
第1个问题:学跳第一个时,甩绳子需要双手甩过头顶才能勉强甩过去,且力道控制不好。
原因: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孩子左右手的协调性不足,无法正确的分级控制手臂和手腕,以至于在甩绳的过程中,过多的使用整个手臂的力度,所以才会造成手过头顶的情况。
方法:针对性的训练孩子的双手的协调性。比如在甩绳之前尝试先学习甩两个断绳(左右手同时用绳子画圈的动作)。另外平时的时候多加一些类似于投篮、趴地推球的项目。
第2个问题:跳不起来,容易踩绳子或者跳绳的时候落地声音很大。
原因:跳不起来,一般两个原因。
1.腿部肌张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力气跳起来。
2.动作不协调引起,手甩绳和脚跳过绳子时节奏不同步,大脑无法同时正确的控制手和腿。至于落地时声音很多,很大原因是因为落地时属于整个脚掌着地,而不是脚尖先着地。这和跳不起来的原因有类似之处,也属于协调能力不足。
方法:如果是孩子的腿部肌张力不足引起的,那可针对性的对孩子的腿部肌张力进行训练,比如青蛙跳、蹲起、跳跳床、爬楼梯、跑步等等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如果是因为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不足,可在上文说到的练习双手甩断绳时加入踮脚跳,一边甩绳一边跳。另外平时的时候可多练习协调性的动作,比如四脚爬、体操动作等。
第3个问题:只能跳一个,两个连接不起来。
原因:在我们以往的跳绳教学中,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一般有三种.
1.学生的连跳意识不足,跳完一个后以为就好了,养成了甩一下跳一下停一下的意识。
2.协调性不足。学生跳完第一个后没有足够的协调能力立马跳出第二个,即手和脚没有做出反应,或是即使是做出反应,也会很别扭的出现低头、弯腰、下蹲等不同的不协调动作。
3.动作计划能力不足。对于会跳绳的孩子来说,在跳完第一个后,第二个、第三个、乃至一直跳的过程中,其实都不需要我们的大脑进行过多的计划工作,而会像形成了一种惯性,但动作计划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无法做到这点,节奏卡顿、不连贯是他们经常出现的问题。
方法:至于学生是因为意识问题而无法连续跳的情况,通常我们采取三步骤。
1.语言提醒,即告诉学生一个我们已经学会了,现在我们要跳两个,做到让学生心里有数。
2.动作示范,即自己先连续跳两个给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视觉去理解所谓的“连续跳两个”。
3.动作辅助,即在孩子跳完第一个时马上去向后拨学生的手,提醒继续甩绳子。那对于学生因为协调能力不足或者因为动作计划能力不足的情况呢,我们上面已经给过分析和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4个问题:甩绳的手一边高一边低,影响到跳绳的数量&跳着跳着出现“转圈跳”或者不能原地跳的情况。
原因:出现一边高一边低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学生的双侧统合能力不足,即左右手一边用力大,一边用力小,所以在甩绳的过程中就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至于跳着跳着出现转圈跳或者不能原地跳的情况一般是因为动作不够熟练,所以才会需要移动跳来找平衡,找节奏。
方法:双侧统合能力引起的跳绳问题,我们可以像上文提到的方法那样,去练习双手平伸甩断绳,具体次数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度安排。另外平时的时候也可以多增加滑板趴、滑梯、翻跟头等项目进行训练。至于因为动作不娴熟引起的“移动跳”大可不必担心,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多练习就好。而“转圈跳”就可以选择使用“固定目标专注跳”方式,即学生在跳的时候给孩子一个专注目标,这样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参照物,一旦出现了方位变化时,学生自己就能察觉。
第5个问题:跳绳中,常多垫一次脚。
原因: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会跳绳的学生身上,在我们的教学中也遇到了好多个这样的学生。我们发现,往往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通常他们的本体觉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或是协调性不足,又或是动作计划能力不足......
方法:改善协调性方面、动作计划能力方面的方法我在上文中已多次提到,这里也就一笔带过。
总结一下:其实在感统训练或者教学中,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来说,跳绳其实算是比较难学和难教的一个项目了,因为它需要很高的能力要求,包括上文中一直提到的动作计划能力、协调能力、双侧统合能力、腿部肌张力、手部肌张力等等。而且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克服的方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能怎么办,除了去尝试,去行动,去克服,我们家长还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