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是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是现在孩子们的玩具,那么带孩子的时候怎么跟孩子一起玩七巧板呢,七巧板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呢,小编就来说说吧。
你知道吗?这种能够把幼儿对实物与形态之间的桥梁连接起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能力的玩具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
相传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他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由于他热情好客,经常宴请好友来家里吃饭,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到明、清两代,七巧板成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再后来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说:宋黄伯思宴几图,以方几七,长段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这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由于它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明白易懂的缘故,在18世纪时流传到了国外,并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
传统七巧板中三角形太多,三角形重复一多,变化就少,因而影响和限制了它的拼图功能。为了拓展七巧板的功能,图形科普学研究者楼珠球在传统七巧板基础上引用了现代高等数学的几何学、拓朴学和线性规划原理,将一块正方形切割为7块不规则板块,分别为:圆、半圆、三角形、梯形、角不规图形(又称“直角板”)、圆不规图形(又称“大板”)。现代七巧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七巧板“图案量少、形象单调、没有弧线”的缺点,使得图案更生动,变化更多;可一人玩,也可多人进行比赛。
七巧板结构简约,但是玩起来却并不简单,据说用它可以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其中有些是容易拼成的,有些却相当诡秘,还有一些则似是而非充满了矛盾。
七巧板对启发幼儿智力的好处与用处简直是多不胜数:形状概念、视觉分辨、认智技巧、视觉记忆、手眼协调、鼓励开放、扩散思考、创作机会。所以无论在现代或古代,七巧板被家长们广泛采用,来帮助儿童学习基本逻辑关系和数学概念,而且还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数字、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了解勾股定理,赋予了“巧”字更深刻的含义
具体地可以怎样玩七巧板呢?首先要清楚七巧板的组拼原则:在组拼七巧板的时候,所有的板块都必须使用到,而且只能使用这七个板块排列。七个板块之间可以角边相接,也可以边边相接,但不能重叠。
对于小宝宝来说,让他们拼出一个成熟的图案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七巧板教他们认知颜色、形状、大小等。比如还原一下基础图案: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边形。通过这种还原,能够在实物与形态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儿童培养观察力、想像力、形状分析能力。
稍大一点的宝宝,可以用它们来玩数学游戏,数个数,加减法,排列顺序。还能考验一下他们的记忆力,比如排成一排后,让宝宝记下每个形状的位置,然后打乱,让他们试着还原。或者把其中一两个块拿走,让宝宝回忆少了哪个形状和颜色的小块。
对于即将面临幼升小的孩子来说,可以进行从“依图成形”,到“见影排形”,乃至“自创图形”等一系列的练习。
“依图成形”算是七巧板拼图的“热身运动”,旨在让孩子掌握一些七巧板分割的基础规律。当孩子可以熟练地按样拼图之后,可以让孩子先看书摆一个图,过几分钟把书拿开,让孩子把刚刚摆的图重新拼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指导就非常重要啦!我们要教孩子观察的方法:摆一个图形时,七块中一般只有一到两块比较难摆,主要观察难摆的几块,特别是尖角的藏法。
在孩子对各种图形进行模仿和反复组拼的“依图成形”很熟练以后,就可以开始“按图分解”了:先画出要拼的图的分解线,然后再实拼。我们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首先确定两个大三角形的位置,再根据实际图形确定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的位置,用后三块三角形进行填补就可。
最后就是“自创图形”了。将几幅七巧板图片连成一幅幅连贯图画,然后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吧。我们用七巧板拼出的世界里不仅可以有日月山河、飞禽走兽、物品器皿、风景建筑,还可以有人类喜怒哀乐的复杂表情、日常工作生活的不同动态、使人受益无穷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