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孩子有没有积食,孩子积食有什么表现呢,孩子积食怎么知道,小编就来说说吧。
其实咳嗽,发烧,呕吐,腹泻,厌食等等这些孩子的常见病,追其根源都与积食有关。孩子脏腑娇嫩,尚未发育成熟,吃得太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抵抗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
孩子哪些行为是积食的表现不少家长而别是老人想尽办法让孩子多吃,误以为吃得多才能长得壮,不懂得限制。其实“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恨不得把全世界好吃的都塞进孩子肚子里,才是“爱并伤害着”。
另一种极端是大人觉得好的食物,孩子不想吃也要硬塞,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考虑食物是否适合孩子的体质,不考虑口味或搭配是否有待改进……比如:
不爱吃蔬菜水果
如果人体脾胃的气不够,吃青菜、水果或喝水就可能带来不适感,潜意识里就会觉得不应该吃。
完全不吃肉只吃青菜
当孩子体内有些积滞或是有上火的情况时,不是不想吃肉,而是会自发觉得吃肉会让自己更难受。
觉得饿却吃不多
这是胃的问题,有时也涉及到肾,也就是《内经》上说“饥不欲食”。而不觉得饿的不想吃,除了食滞,还有可能是被湿气困着脾胃影响了食欲,所以也不要一见到孩子食欲不好就认为是食滞。
还有些父母迷信广告,动不动就给孩子吃“健胃消食片”一类的助消化药,对非处方药、中成药不以为然。但其实消导药物用多用久了,也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功能,损伤正气!所以给孩子服用助消化药物要谨慎、有节制。
还有一种错误的饮食习惯经常出现在幼儿园——小朋友们比赛看谁先吃完,但狼吞虎咽,食物没有充分咀嚼就下肚也会影响消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孩子细嚼慢咽,比如:告诉孩子嚼20下再咽下去,先示范给孩子看,让宝宝数妈妈嚼够20下了没有,然后妈妈再来数宝宝嚼够了没有。
了解过了常见的导致孩子消化不良的喂养误区,我们再来说说脾胃的原理以及食补可以尝试的方法:
中医理论中,脾和胃是两个脏器,胃喜润恶燥,胃气喜降;脾喜燥恶湿,脾气喜升。胃主受纳,把食物吃进去;脾主运化,把吃进去的食物运到各个脏俯中。所以在调理时,需分清什么是胃的问题,什么是脾的问题。
胃弱的人,胃口差不想吃东西,或吃下去的东西容易呕吐出来,或早上起床时容易干呕。而脾虚的人,吃下去没问题但容易饱胀,且饱胀感不易消失,或者本该升上来的气不升,容易出现头昏、四肢困重等运化失常的表现。
分清这两种情况之后,就可以选择要吃的食物了——胃气偏弱的人可以用脏气疗法,进食麦芽糖、鸭胗、胡椒猪肚汤之类暖胃补胃的药物。一般发烧或腹泻之后食欲低下,选择吃点麦芽糖会比较好,既补充能量,又补充因病而损伤的胃气和津液。
而脾虚的人,则可以尝试五指毛桃、淮山、莲子、芡实之类的汤水。客家菜中常有五指毛桃煲鸡汤或猪脊骨,也就是广东人说的龙骨,炖汤服用。
至于脾胃都弱的人,可以用开胃汤,用麦芽、鸡内金、淮山这些既补脾、养胃又有消导作用的药物,用来煲牛肚、猪肚之类的汤服用。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积食?记住几个字:臭、厚、热、吃不下,睡不安
臭:口气臭、嗳气有酸馊味儿、放屁臭、粑粑臭
厚:舌苔白而且厚或略微黄
热:手脚心热,肚子热,甚至会发烧
吃不下:食欲不振,厌食,甚至恶心呕吐
睡不安:翻来翻去,不明原因哭闹,有时会磨牙
积食了怎么办?首选减食,少食多餐。其次可以用谷芽、麦芽煲鸭胗,也可以吃蜜饯山楂。切勿过量,多吃会引发耗血。如果都不见效则需要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