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是几岁 认知发育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08-21 04:55:28
分享:
认知发育

认知发育是孩子成长发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因此家长需要了解相关知识,以便帮助孩子更好的发育成长。那么,什么是认知发育?认知发育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什么呢?睡眠对认知发育的影响有哪些呢

什么是认知发育

认知属于行为系统,指的是习得并且运用知识这一过程。从感知开始,逐渐过渡到了解,然后会设计思维、记忆等方面发展。由此看来,孩子的认知发育和智力水平有关。

认知发育四阶段

1.感觉运动期(0—2岁)

这是习得语言之前的阶段,孩子和外界维持平衡以及处理主客体关系的主要手段是感觉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本能、习惯和智力活动3阶段。也可以具体划分成六个阶段:

(1)1个月内

此阶段为反射阶段,孩子会根据收到的刺激而做出反应,接着向第二阶段过渡。

(2)1-4个月

最初习惯形成的阶段,孩子喜欢重复做偶然做出的动作,并且乐在其中,这种完全是因为内部动机,和外界无关,称为原发循环反应。宝宝开始有分析能力,两个月大时吮吸乳头和自己手的方式不同,这说明他能区分乳头和手。这个阶段孩子协调运动性行为,例如注视妈妈和转头看发出响声的地方。

(3)4-8个月

孩子的兴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身体,而是开始关注外界的事物。例如六个月大的孩子喜欢反复去碰触铃铛并且听声音。一般把这种重复行为称为二级循环反应。如果用毯子把玩偶遮住,孩子会把毛毯掀开,然后去取玩偶。这说明孩子的客体永存观念开始萌芽。

(4)8-12个月

孩子开始寻找藏在枕头下的玩具,知道不在眼前的物品没有消失。客体永存概念形成标志着孩子认知发育有了质的突破,这一概念形成有与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等概念形成有关。孩子在因果关系认知方面有了突破,例如拿碗和筷子就知道要开饭了,还喜欢重复把东西扔在地上让大人捡。孩子能够通过做出连贯的两个行为动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懂得先把电视前的东西挪开来按按钮。另外,有专家指出,一岁左右的孩子拥有识别或者将物品分类的初步能力。

(5)12-18个月

孩子热衷于重复不同的动作并且研究其带来的结果,满一岁的孩子喜欢使用不同的力量向不同的方向摆动,客体永存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

(6)18-24个月

感觉运动行为逐渐过渡到智能活动阶段,孩子慢慢学会使用符号。出现把客体内在化。例如看到糖果盒用手势和口势说糖果好吃,这是非词语新符号的应用,与此同时有了简单的语言,出现和感觉刺激无关的思想。

2.运筹前期(2-7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符号功能的发育,促进孩子行为和智力发展。随着语言能力发育,孩子开始给予刺激物新的意义,作为另一种符号,比如把玩具当成小朋友,把木棒当成小马。凭借直觉和直接经验来思考、解决问题,但是不明白原因。因此,孩子的行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孩子的感觉、活动都和自我相关。

(1)2岁

孩子学会使用符号,掌握语言,并能利用记忆储存。

(2)3-5岁

三岁的孩子能够分清上下;四岁的孩子可以分清前后;而五岁的孩子可以分清左右,但是对数量、时间等概念不够清楚。

(3)5-7岁

五到七岁的孩子思维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记忆力变强,学会使用分类法来记住不同的图画;但是只能注意事物的一个特点,不注意其他方面,只能看到具体的事物,能够注意事物静止的一面,看不到其转变或者内在的联系。

3.具体运筹期(7-2岁)

此时孩子学会用概念思维来认知事物,并学习逻辑运筹。例如孩子开始学习加减法、给物体分类时可以看到功能、方位的关系;较大的孩子能够根据事物特点分类。此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孩子开始了解“永恒”法则,例如物体数量与体积的关系。例如一斤苹果和一斤铁一样红重,知道“部分”比“整体”小。大于九岁的孩子开始理解事物,懂得不同情况下分类不同,比如知道一个人有不同身份等。

4.形式运筹期(l2岁-成年)

此时期孩子开始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够提出假设,并且做出正确的推论。孩子逐步学会系统地分析问题;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时会有所选择;能够从问题一面转到另一面来得出正确结果。解决问题会有预定计划,并且考虑一切可能性和结果。

婴幼儿的认知发育

1.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孩子天生具有感知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外界信息,对照顾者做出反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是发展的基础。

· 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1)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并非是出生后才具有,而是胎儿阶段就拥有听力能力。

(2)视觉敏锐度

新生儿视觉系统发育不完善,主要是眼睛分辨细微物和距离较远的物体的能力不足,即视觉敏锐度(视敏度)不强。视敏度是衡量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就是衡量孩子区别相近颜色的能力。其实,新生儿颜色视觉难以衡量很不容易,因此对其认识很有限,但是新的研究成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4)注视

其实大多数测量孩子视觉感知能力的方法主要依靠观察孩子眼睛如何运动,重点是观察注视和追视2方面。

(5)其他感知能力

触觉反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无条件反射,例如吮吸反射、抓握反射等。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孩子嗅觉和味觉的敏感性,可以帮助孩子认知外界环境。有研究发现,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再局限于客体某个方面的简单特性,而是能够认识到其复杂之处。

· 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触觉

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手。

(2)形状知觉

满两岁的孩子能够在游戏和生活中表现出区分物体大小、形状或者色彩等特点;常常说出和大小、形状等有关的词语。由此看来,此阶段孩子认知物体首先关注的形状,而不是色彩。

为了保护和促进孩子感知能力发展,一定要注重感官教育,并且要保护孩子的感觉器官,日常应常引导孩子说话,还要发展孩子的观察力。

2.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 0-1岁婴儿注意的发生

(1)原始的注意行为

注意力与生俱来即拥有,其实是一种无条件定向反射。

(2)无意注意行为

出生两到三个星期后,孩子注意力不断发展,注意的客体不断变多。尽管孩子注意力得到发展,但是集中时间不长,很容易被转移。

· 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

这个阶段主要是无意注意,主动注意处在初始阶段,维持的时间很短,还要不断提醒才能集中注意。

3.记忆的发生与发展

· 记忆的发生

条件反射的出现表明孩子已经拥有记忆能力。宝宝最初的条件反射为喂奶姿势。一般被认定为孩子最先拥有的记忆是喂奶姿势形成的条件反射。此外,另一个表现是对熟悉的事物渐渐习惯。

·1-3岁婴儿记忆的发展

孩子不能主动、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经历过的事物。记忆持续时间不长,需要反复教、重复才能记住。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育

1.学龄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速度很快。

(1)视觉

a.视敏度。在学龄前时期,孩子视力由低到高不断发展。

b.颜色视觉。学龄前孩子颜色辨别能力发展的特点是:初期能够辨别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中期多数孩子可以分别基本颜色和一些相似的色彩;后期孩子不仅认识颜色,还能够运用颜料调出自己需要的颜色,并且可以说出颜色的准确名称。

(2)听觉

a.纯音听觉。处于学龄前时期的小朋友,其辨别声音的纯音听觉感受性得到一定提升。

b.言语听觉。孩子对词语的言语听觉也不断发展。

(3)空间知觉

比如方位知觉、形状知觉等。此时孩子空间知觉能力有很大进步。

a.方位知觉。指的是个体对本身或者物品所处位置和具体方向做出的反应。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发展。分辨左右的能力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发展成以其他客观物体为中心。

b.距离知觉。对客体距离远近程度的认知。孩子对熟悉的物品或者场所能够区分远近。如果空间距离很远,则难以正确认识。

c.形状知觉。孩子能够认知客体形状以及组合关系,得益于视觉、触觉等协调活动。孩子认知图形的顺序一般是从圆形到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然后是半圆形、菱形、椭圆形等。

(4)时间知觉

对客体延续、速度等做出反应。

a.学龄前早期。有了初步的时间概念,但是只是初始阶段。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总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时间在他们看来是活动或者现象。

b学龄前中期。孩子能够明白今天、昨天、明天的概念,但是不明白过去、未来的意思。

c.学龄前后期。五到六岁的孩子能够以今天为基点来划分前天、昨天、明天、后天,并且知道一天之内和一个星期内的顺序,但是对一年的认识不明确。

(5)学龄前儿童的观察力

孩子在观察事物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能力和特质被视为观察力。孩子观察力有以下特点:观察的有意性、顺序性、细致性和理解性。

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办法有以下几个:增强注意稳定性,亲近自然,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特点。

2.学龄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

概括说来,幼儿注意发展特点有:不稳定,容易分散;主要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得到初步发展。

(1)学龄前儿童无意注意的特点

引起孩子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

a.外界刺激比较强烈,客体对比明显,事物变化多样,例如窗外啼叫的小鸟就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b.与生活、兴趣等有联系的事物,例如孩子喜欢的零食就会引起其兴趣。

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教育、生理心理发育方面的差别,会有不同的特点。

Tip:防止孩子注意分散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避免无关刺激的妨碍;生活作息合理;培养良好的习惯;灵活运用有意注意和无用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2)学龄前儿童有意注意的特点

学龄前早期是有意注意的初始阶段。进入学龄前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Tips:让孩子保持有意注意的办法:

a.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

b.活动目的直接明确、内容简单可行;

c.要符合孩子的兴趣;

d.智力活动联系实践活动;

e.善于用语言来引导孩子;

f.培养孩子坚持的品格。

3.学龄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点:

(1)无意识记主导,有意记忆出现且不断发展

孩子的知识经验多数是在平时生活好游戏中自然记住。无意识性很强,表现在两个方面:记忆没有明确的目标;潜意识会选择反复识记的办法,有意记忆很弱。

(2)主要是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处于发展阶段

根据识记的内容,可以分为四种记忆:

a.运动记忆是记忆动作或者身体活动。

b.情绪记忆是记忆情绪和情感。

c.形象记忆是记忆物体具体形象。

d.语词记忆是记忆概念、判断等内容。

(3)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更好

依照对识记内容的理解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不了解内容,只是根据表现形式,简单重复进行记忆,就是“死记硬背”。意义记忆是根据内容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相关的经验来记忆。

注意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意义记忆的办法有几下几种:及时进行合理的复习;教会孩子好玩的记忆办法;记忆材料要形象生动;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理解记忆;教会孩子用多种感官来记忆。

0-3岁婴幼儿记忆训练方法有以下这些:实物记忆练习、强化记忆练习、词汇记忆训练、实物回忆训练、复述话语训练、数字记忆训练、游戏训练法、图像记忆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睡眠对认知发育的影响

相关数据表明,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每晚比正常睡眠的孩子少睡1.1个小时。而原因就在家长身上。家长因换尿布等行为惊扰熟睡的孩子,会对孩子智力、成长造成影响。

· 睡眠质量差的坏处

睡眠质量差会让孩子精神不振,不愿沟通交流,交往能力较差,学习能力比不上睡眠质量好的孩子。睡眠中断会对孩子认知能力发展造成影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如果中断次数过多或者过长,孩子就很难入睡,不易平静,感知能力变差,而且感觉痛苦。

·孩子睡眠有循环周期

孩子睡觉的循环周期是睡眠——觉醒。很多家长的一个误区就是孩子醒了、动了就有情况,肯定是饿了或者不舒服了,然后便会抱起孩子并轻轻拍打。其实这么做没有必要,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更加不容易入睡。家长无需过于担心,可以轻轻拍打孩子,把灯光调暗,或者发出安抚孩子声音。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