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开始认识到“我”与外界的区别,有意识区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孩子好像突然从某一天开始,不再向以前那样,大人说什么都听,说什么都答应,而是开始说“不”,开始表达“我”的想法,“我”的意志,开始意识到哪些行为可以“我”来决定。甚至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表现出来一副“自我为中心”的样子。这时候,你的孩子也许是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了。
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儿童敏感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儿童未来构建人格最早期的映射。孩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内心是否很强大,都源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形成。
那么, 如何心平气和地陪伴孩子顺利度过这动不动就鸡飞狗跳,一言不合就可能撒泼打滚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呢?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之“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本期共读~
“我的”
几天前,时代廊桥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在走廊里拉了粑粑。就在老师去给她拿裤子的时候,她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老师回来时发现粑粑不在了,就以为是打扫卫生的阿姨来收拾了。在卫生间里,老师帮她洗屁股,她告诉老师,粑粑已经被她扔了。拉完粑粑后,她再也没有让任何人动过她的书包,包括平时可以动她书包的老师她也不让动。幼儿园的老师都知道她这段时间一直是这样,所以没有太留意。放学回家后,妈妈爸爸打开书包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把她的粑粑带回了家。在问孩子原因时,孩子的回答更令人惊诧:“这是我的。”
看完这个故事,你一定会被孩子的举动惹得捧腹大笑。尽管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但它却让我们了解了儿童的一个秘密,那就是自我意识的产生。
其实在孩子2 岁左右的时候,许多的妈妈都开始注意到,当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时,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愿看的也决不让别的孩子动。谁一拿,他立刻就说:“我的。”有的小朋友在户外玩耍时,见到别的小朋友玩东西,就要跑过去不由分说地抢过来,而且振振有词地说:“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已有,妈妈们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得。
我们在幼儿园也能看到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上幼儿园时带的所有东西都不许别人动,也不让老师帮助他们提书包或别的东西。有时候书包特别重,有时候还要带被子,孩子就宁愿把东西拖在地上拉着走,也不让老师帮助。必须亲自拿着,因为那是他的。即使是进教室时脱下的鞋子,也要坚决地放在自己的书包里,当然就更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任何东西了。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总之全都是“我的”,好像这时候他们唯一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所有的东西,除此之外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这些时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做自私。那么自我呢? 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此时的父母们应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这样,我们就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宁夏蒙特梭利国际幼儿园 王晓燕)
“他打我了”
院子里有哭声,我跑出来一看,3岁的宝宝正哭喊着,旁边的小男孩毫无表情地摆弄着手里的玩具。我问宝宝: “你怎么了?”
“ 他打我 了 !”
我问男孩:“你打她了?”
小男孩抬起头,毫无表情地说:“我没打她!”
我又问宝宝:“他说没打你?”
宝宝大哭说:“他打我了!”
小男孩还是面无表情,边玩边平静地说: “我没打她!”
我感到疑惑,想了一会儿,问宝宝:“他怎么打你的?”
宝宝用手一指----凭证的水泥地上有一个堆得尖尖的小沙堆。宝宝说:“我让他踩一脚,他不踩。他就这样打我了!”
啊....这原来就叫打?!
该如何处理呢?我看着宝宝的眼睛,对她说:“宝宝,他可以踩,也可以不踩。你不能强迫他。”
宝宝吃惊地看着我,逐渐平静下来,然后转身走了。
小男孩自始至终都很平静,没有辩解。
我们的一位家长曾经骄傲地对老师讲,当他强制孩子时,孩子对他说:“爸爸,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强迫我!”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我越来越坚信:在一个没有权威的环境中生活对孩子们是多么重要!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认识生活和真理,寻找幸福和把握自由。
宁夏蒙特梭利国际幼儿园 均瑶)
孙瑞雪点评:
在这里,儿童用“打”这个词表示“他不照我说的做”。儿童2岁时自我开始苏醒,“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儿童用打表示“不愿意”“走开”。
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语言有差别。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和家长倾听孩子,让孩子把所有的纠纷自己说清楚,要求成人用更高的心灵和精神同孩子交流。
自我的诞生
文 孙瑞雪
有人说,婴儿出生时同世界是一体的。我观察过许多婴儿,相信这个说法。但是,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无声息地萌芽。
因为这一点,幼儿从2岁开始,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0-6岁的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因此,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让我们看看自我在儿童的成长中,是如何表达的。刚开始,幼儿用打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这里打的含义是排除、不同意的意思。但这个时期很快过去,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的都是“不”。这是意识上的最早分离,通过语言表现。在这样持续的发展和深入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们分离的快乐。
儿童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必须要走他想走的路。走自己的路就必须先形成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会表现得更为充分——从排除他物,到说出“不”,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到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建立和派生出优秀的个人品质、专注和意志。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当儿童选择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专注。任何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发现这一点。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童便不断产生对人和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并因此心满意足,变得安静、专注起来。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形成儿童的意志,独立也随之而来。独立促使儿童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生长到9~12岁时,已经开始思考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成人为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为什么书上说的和现实社会不一样?”“为什么大人对待孩子和农民对待驴一样?农民打驴是为了让他快走,父母打孩子是为了让他学习,这实际并没有差别。”“难道人活着就不会有别的意义了?”这些都是孩子的原话。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2岁时,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人格状态有巨大的差异。例如,一个吸毒者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胆小鬼吗?”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于他人。
果妈的学习收获
宝宝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以后会有很多表现。比如,在即将一周四个月的果妞身上表现比较明显的是:不再完全按照大人的指令去做;袜子一定要自己穿;妈妈不小心坐在她的衣服上了就哭,直到妈妈从她衣服上挪开;喜欢说“打、不”;不开心地时候用“打”和“咬”的行为来表示她的不同意和不满。
自我意识萌芽还有一种表现为不愿意分享,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他只是要区分这是我的,那是你的。小一点的孩子,会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东西都认为是“我的”,这也是孩子刚刚建立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的时候,就只能“随他去”了?
不,你还可以做很多。
1、不要谴责宝宝的行为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随着宝宝的成长发育,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物品来区别自己和他人,当物品完全属于他的时候,他才能感觉到“我”的意思,这也是宝宝自我意识的诞生,所以当宝宝,不喜欢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对自己的东西看管的很紧,妈妈们不要去谴责他的行为,也不要给宝宝贴上自私的标签,给宝宝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宝宝处于自我敏感期时,不要在意宝宝是否按照你的意见去做事,爸爸妈妈们应鼓励并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宝宝能够认识到我已经长大了,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让宝宝自己尝试,在没有危险和原则问题的情况下不要给予干扰,让宝宝在做的过程中认识生活的真理。
3、帮助宝宝与人分享
很多妈妈会发现,2岁左右的宝宝,很喜欢抢小朋友的东西,其实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爱抢小朋友的东西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宝宝喜欢抢玩具,不要妄加评论。在适当的时机,再帮助宝宝和他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