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年假开始。年假结束后,农民停止在地里干活。出去的年轻人大多回家过年。如果村里有乐队,就可以开始打了。鼓声回荡在每个村庄,充满了兴奋和节日的味道。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柴火和各种食物。
多年前,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上帝派遣日。据说下层世界的神灵会升天,向玉帝报告人间情况。
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蒸饭”祭祖。祭祖时,饭里要放十二双筷子,十二颗蒜。每一个闰年,你都要加一双筷子和一个大蒜;除了为“年夜饭”烧纸钱外,一家还会提供银元,象征着“有饭吃,有财富”。“年夜饭”要上几天,直到第三天“年夜饭”再蒸,全家人一起吃,意思是“年年有余粮”,第五天第五天以后才能蒸新饭。
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拜菩萨,拜上帝,选择一个全民一起拜祖的好时机。各种厅堂陆续挂上祖先画像,门口贴红春联,仓门上、畜棚前、家具床前贴红苦心纸,俗称“抹红”,也叫“封老”。除夕夜,我们吃了顿团圆饭,菜很丰盛,应有尽有。这时候我们还要在桌子上多准备几根筷子,表示邀请祖先一起过年。饭前要把酒洒在地上,给祖先倒酒,才可以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和孩子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吃年夜饭的时候,一般会吃肉丸,象征团团圆圆。除夕夜,客家人也有守年夜饭的习惯。家家户户彻夜灯火通明,这叫“生火”,火笼加炭,这叫“沤火桶”。大家聚在一起告别旧年,迎接新年,分享家庭幸福。
从第一天到第七天,每个人都要拜年,而来自四川的客家人则代代相传“舞鸡”的习俗。跳鸡的年轻人拎着木瓜木头做的鸡,挨家挨户敲锣拜年。跳舞鸡的唱腔幽默喜庆,让主持人很开心,给了鸡舞者一些红包。他们还从鸡身上拔下一些鸡毛,放在自己的笼子里,为六种动物的繁荣祈祷。
蒸年夜饭或者跳鸡,都蕴含着客家人对生活的激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