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口腔医院陇原秋日的“致富歌”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6-26 17:10:12
分享:

新华社兰州9月27日电 题:陇原秋日的“致富歌”

新华社记者郭方达

甘肃华池县的秋夜,当地居民们热络地聚在院子里,兴致很高地唱起了山歌。从黄土高原上的贫困县,到整体脱贫的“幸福地”,在当地与天津对口帮扶的合力下,华池这片山洼洼里的“致富歌”正唱得越来越响。

产业扶贫育新苗

作为天津市北辰区的对口帮扶县,华池县居民过去的日子并不好过。地处甘肃东部,沟壑纵横,崎岖的山路加上匮乏的耕地在过去的年岁里成为压在产业发展上的“铁秤砣”,任谁也难以搬动,三成以上的贫困发生率更是令当地干部群众眉头紧锁。

这一切,随着脱贫攻坚的一声春雷而有了转机。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2017年9月,北辰区政府与华池县签订对口帮扶协议。

采摘香菇、菌棒整理……华池县津华香菇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的计划总投资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的“火车头”。

企业负责人李峰告诉记者,在援助资金与当地自筹的支持下,目前示范园区已经完成部分建设并已投产,建设完毕后年香菇产量预计将达880吨以上。

有了“资金活水”,找准产业出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成了常态。在城壕镇,占地60多亩的湖羊养殖合作社就此成立。育成、妊娠等数个不同功能的羊舍里已经饲养了超过2400只湖羊。工作人员冯腾龙告诉记者,参与养殖的同时还能获得劳务收入以及年底分红,过去曾因病致贫的自己已经成功脱贫,而像他这样的脱贫户不在少数。

据了解,华池县累计利用天津帮扶资金1.028亿元人民币,按照“湖羊肉牛、饲草玉米、杂粮药材”的产业扶贫思路,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人民币,新建、改造提升合作社46个。两年多来,华池县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0.43%,已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生态扶贫培厚土

种一片林,固一片土,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开山破林式的发展道路在华池绝对行不通。96万亩天然次生林、20万亩灌木林和近7万亩人工林,华池现有的这片“绿墙”是当地水土涵养必不可少的绿色屏障。

既要摘掉穷帽子,又要护住绿林子,怎么办?紫坊畔乡庙沟村村民高建青知道答案。

顺着他的指引爬过小土坡,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山的沙棘树。日头西沉,陇东的山风逐渐转凉,细密的树叶迎着风簌簌地响。挂在枝头的密密麻麻的橙色“小灯笼”就是破解难题的秘诀。

高建青告诉记者,华池的气候极适合沙棘果成长,几乎到了“人种天养”的地步。由于沙棘汁这种绿色饮品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沙棘树也成为华池人的“宝贝”。

靠着采收沙棘果再统一销售给饮料加工企业,高建青短短几年就从贫困户成了致富典型。“沙棘果的采收时间一般正好赶上农闲,种地的间隙采摘沙棘果,已经成为许多人创收的新手段。”高建青表示,两个月左右的采摘期,农户就能挣个上万元。

抓牢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2019年以来,北辰区共计投入资金1086.95万元人民币,在华池县柔远镇建设生态林,栽植林木19637亩,其中能够产生效益的沙棘、油松产业林达到18737亩。

华池县副县长刘建波表示,生态林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将增加全县森林覆盖率近0.4个百分点,在提高水土涵养能力的同时,沙棘的产销也能带来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目前已经带动68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教育培训断穷根

琅琅的读书声绕过街巷,从牌匾上写着“列宁学校”的院落里传出。这所诞生于硝烟的学校,是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旁的几个简易窑洞,就是这所红色学校最初的教学点。

点着油灯,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过去的时光里,许许多多的革命者的最初教育,便是在这里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过数次扩建,但在义务教育早已普及的当下,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已经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要。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天津援助资金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列宁小学开展了三期扩建工作,项目概算总投资达到1.3亿元人民币,规划建筑总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建成后,学校可容纳超过1400名适龄儿童入学,大大缓解当地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紧张的难题。

在项目现场,数栋崭新的楼宇已经基本完工。校长方向阳认为,教育始终是脱贫致富的根本落点之一,提升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交流,保证教育资源公平,都是保障彻底斩断穷根的必要手段。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