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是一本由王永彬著作,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炉夜话》读后感(一):古代鸡汤?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特别是国学经典著作可以让我们很好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四书五经》、《道德经》、《鬼谷子》、《弟子规》、《三字经》等,还有其他许多国学经典著作。
《围炉夜话》是一部文艺的格言集,也是一部国学经典,作者是清的朝王永彬,字润芳,号宜山,人称宜山先生,其后人称他为宜山公,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王朝。《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
《围炉夜话》全书二百二十一则,被分为:立德篇、立身篇、立业篇三个部分。我个人认为,立德就是要具有崇高的信仰,立身就是要做好自己,立业要做出一番事业。一个人先具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才会去努力完善自己,通过努力奋斗最终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围炉夜话》是劝解世人的小品文,二百二十一则中每一则内容都非常短小,但是精辟,并且富含哲理,句句触动人心。每一则都是:标题,原文,译文,注解,评析的结构。标题都是通过对原文的归纳或摘抄而来,虽然不知道《围炉夜话》这本书确切的问世时间,但是原文基本是可以看懂的,译文部分就是对原文直白翻译,原文当中一些词语我们看的只是字面意思或者是我们现代的意思,但是在古代另有其意,注解部分帮我们解决了古今含义不同的问题。评析部分应该是译著人的手笔,这部分是对原文比较详细的解读,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符合实际情况,非常有感染力,产生共鸣,读者都能从中学到立德、立身、立业的方法。
作为一个无法创造巨大社会经济价值,也无法治国理政的普通人而言,如何立足于社会呢?我认为全书最后的二百二十一则给了我们答案。
在世无过百年,总要作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
谋生各有恒业,哪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功夫。
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流芳百世,但要心存善念,作个好人,为子孙后代做个学习的榜样,好好做自己的工作,不要管他人的闲事,否则荒废了自己正经工作。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贪图蝇头小利都会使用坏心,或许我们不奢望每个人都每天做好事,只要不去传闲话,不去陷害他人就很好了。
书中的王永彬小传,对读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解作者对于更好的读懂作者的作品也是有极大的帮助作用的,并且对《围炉夜话》这本书也进行了相关的介绍。从内容来看,《围炉夜话》推崇儒家思想。王永彬的一生经历了清朝从鼎盛逐步走向衰败,并且被欧美列强侵略的过程,这本书中有些内容有比较强的激励作用,或许作者想激励人民。你会不会觉得《围炉夜话》就是古代的鸡汤?
《围炉夜话》读后感(二):修身养性必读
清人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时人称赞《围炉夜话》时说,读《围炉夜话》可安身立业。对于中国人来说,自古便有着人生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而《围炉夜话》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对于这人生三不朽境界的追求,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皆围绕立德、立身、立业等内容展开,其中不乏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感言,对于处在迷茫期的人们无疑可以起到一个醍醐灌顶般的作用,让人在振聋发聩之后,奋起直追。 日前,《围炉夜话》有贵州民族出版社重新出版,收录在该社“国学经典”书系之中。与我们原来所读过的版本相比,贵州版在内容编排与处理上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本书译注者陈实在尽量保证本书原貌的同时,按其内容将全书按照立德、立功、立言等三方面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同时在原文之外,又增加了译文、注释、评析等内容。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样的编排方式似乎更加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 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做人之基础都在一个“德”字。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最先评价的也是一个人的德行。因此在《围炉夜话》的第一篇中,开宗明义便是在讲一个“德”字。正所谓教子弟正大光明,检身心忧勤惕励。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熊孩子”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十几岁的少年可以杀害逼奸不成的小女孩,七八岁的孩子也可以残忍的将碎纸片塞入女同学的眼睛中,当我们去责备这些孩子让人心寒的行为的同时,更应该检视的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缺失,是不是从小的时候便告诉过孩子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而不是一味的偏袒孩子,只知道顺着孩子的心意,还是想当然的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可以不扶自直的?对于孩子在小时候犯的错全部都打哈哈一般放过去,期待孩子长大以后会自己明白对与错,是与非。如今想来,这种想当然似乎是错了,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就不懂得什么是正大光明,什么是是非黑白,其长大以后,也同样是不会明白的吧?立德,绝对不是成年人的专利,而是当一个人开始有基础认知的时候,便应该开始慢慢学会什么是正大光明,什么是堂堂正正,因为这才是为人之根本! 作为一本立身处世与教育子女的书来说,《围炉夜话》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虽然书中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引经据典,却是因为都是从最真实的生活中所提炼出来而显得字字珠玑,难能可贵。它对于教会我们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处理好与同事与家人的关系,如何在生活中磨砺打磨自己,如何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方面都给出了极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在闲暇的工作与生活之余,随手翻阅上几页,与家人,与朋友,与同事互相讨论上几句,潜移默化之中,终于会对我们所不满意的生活有一个小小的改变吧! 在世无过百年,总要作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谋生各有恒业,哪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功夫。这是《围炉夜话》的收尾之篇,与君共勉,希冀所有人都可以作好人,做好事,以换得玉宇澄清万里埃!
《围炉夜话》读后感(三):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
十四年前,一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桥段,脾气暴躁的郭芙蓉每次想发脾气之前,都深呼吸一口,然后说,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然后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就这样,郭芙蓉在吕秀才的心目中越来越重,在佟掌柜等一行人眼中也越来越好。由此可知,收敛自己的脾气,会让自己过得更加自在,也让自己越来越受欢迎。这也是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 这样的黄金处世法则,在清朝作家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一书中,已经有了体现。 王永彬生于清贫之家,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慈子孝,王永彬在如此和谐的氛围中长大,逐渐看破功名利禄不过浮云,于是才有了《围炉夜话》这本著作,而且此书一经出世,经久不衰,更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的美称,可见其含金量不容小觑。 一、立德: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何以为君子,是因为他处处为他人着想,做事经过深思熟虑一番,因此深得朋友邻居爱戴,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于是经常得罪其他人,因此常招朋友邻居怨恨。 君子做事光明磊落,行的正,坐的直,心胸开阔,坦坦荡荡,而小人做事偷偷摸摸,首鼠两端。 相比之下,君子当然是大家立德的典范,而小人成为嗤之以鼻的反面教材了。 二、立身: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喜欢和相处起来非常舒服的人交往,因为这种人能说会道,并会让人如沐春风,即使平时交集很少,但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友情,因为真正的感情是藏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边的。 而那些常常自诩与谁谁谁是铁哥们儿,兄弟的,真正对方有难时却又立马玩起了失踪,真真可谓是人心凉薄。这样的交情只不过是浮于表面的虚情假意而已,哪里是真正的友情呢?这样的人也不过是靠不住的假君子,真小人。 三、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家庭,主心骨当然是男人,堂堂七尺男儿,保护着一个家,守护着一个家。 然而,如若不能自立,何以齐家?更遑论治国平天下了。 如何自立才是平天下的根基,所以要“收放心,干大事”,成家之后,贪玩之心需适时收敛,多放心思在求学之上,以争取功名,从而让妻子儿女过得更加富足快乐。 很多小康之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庭和睦,其乐融融。为何如此呢? 因为他们早已在日渐浮躁的社会中沉下心来,收敛了自己贪玩的个性,全心全意扑在家庭中,让自己的子女耳濡目染,看到了一家之主的责任心和强大力量,从而能够做到家人之间互帮互助互爱,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的人,当是立的典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值得其他人学习的地方,也因此,圣人如孔子也会“每日三省吾身”。 我们芸芸众生,更应在喧嚣的社会中寻找一方净土,并时时刻刻反省自身,从而让自己越来越优秀,过得越来越精彩。 《围炉夜话》几百年前便已面世,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在封建思想浓厚的清朝就已经有了如何为人处世的认知了。因此,它才是古人留下的精华!
《围炉夜话》读后感(四):平凡人的生活回归指引
1 人生一世,无非为一生字,为一活字。名、利之关,无非大、小二字。
而人之关注,在这个“大”字,权高位重、富贵盖天自不免引人关注。而“小”字人皆抛弃而不顾,恰因天下大多数人,皆是“小”的。
小,即平凡。人人都在经历,经历得有些腻了,便也麻木了,谁也不关注了。
而恰不知,凡为人者,皆有七情,皆有所求,人生之日,均难躲避。
偏有那么一些人,敏感而感伤,深深地受这平凡人的七情所吸引。王永彬便是这种人。单以这名字而论,便见平凡,名实在太小,几乎无人知道。倘若不可以查寻,谁也不知他便是有名的《围炉夜话》的作者。
人不知作者之名,但人知作者之书,实在是作者莫大荣幸。而世人知作者此书,便因《围炉夜话》关注的便是平凡人之七情。
2 围炉夜话,想象一个平凡人家,或是田家,或是读书之家,老幼亲朋,寒夜围炉,说些平凡的话,或者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开轻松地玩笑,炉子上烧煨着山芋红薯,言语中皆是生活,一片温馨。
如此日子,平凡至极,但其乐融融。
因为炉边人,只有情,没有名利大小。这就是《围炉夜话》对我们生活回归的指引!
3 王永彬其人。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王氏后人称其宜山公。 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王朝。
他不喜科举,很晚才恩获贡生科名,先为修职郎。后为候选教谕。在教学中,先令学生修身,次才教导学问,他也不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并能身先士卒,修养己身而后教。
他对于乡人,见善必赏,见过必反复规劝,一定要使其彻底改正。
由此可见,王永彬是位性情中人,有君子之风。
《围炉夜话》,记录的是家人友人平日的有益言行,这“围炉夜话”,倒像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对身周之人修身修己的指引和交流。
4《围炉夜话》对现世平凡之人的意义
01 立世先炼己 平凡人于世间,疲于奔命,难免会少思,极易被名利迷了眼睛,失了本心。这富贵名利,是对世人的考验,考不过的,即为它所奴役。
而当今世间,这浮躁、迷茫、焦虑,急躁等等情绪,皆为名利所累,为富贵而来。
世人要常思己身,时时警醒,不被名利繁华牵引,不要过度索求,抛却妄想杂念,不贪心,不骄奢,,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02 立人先立德 自古品德高尚之人,为人所仰慕和称颂,譬如那些圣贤先人。
立德不易,因为它要舍弃凡人的劣性,与劣性做斗争,凡人自是达不到圣贤者的高度,但不可不像圣贤者看齐,不可不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身。
要做品德之高的人,在于一言一行,在于如何行事,这不是一夕之功,是长期的自我约束和自省。
5 知易行难,微言大义
立德立人,都是一个不可量化的行为,知易行难。但是《围炉夜话》,用这二百二十一则短文,将立德立人这个空泛的目标细化,细化到日常生活和行为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每篇浅显明理,句句平实,仿似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爱护,引人磊落坦荡,敦厚醇善。
《围炉夜话》从普通人的角度和行为,阐述立德修身之理。在平凡之人,普通生活里,亦有人生之理做人之则,就算是普通人,倘若做到几分,也已是了不得!
《围炉夜话》读后感(五):《围炉夜话》用短小精悍的古诗文,唤醒人心,重塑自我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可见修身是根本,也是一个完人的基石。古人对于修身的要求,不仅仅限于“保暖”的问题之上,更高的是对于自身的“精神”要求。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精神上的要求都过于携带,对身体享受却过分的追求,这是古人也时现代人的一个通病。 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浮躁、迷茫、空虚、抑郁这些都是现代人身上的标签,在名利和富贵面前,人们总是在抱怨生活的无聊以及苦涩,却忽略了自身的修炼。 当我们为此感到苦恼时,不妨读一下有“中国人修身养性三大奇书”之称的三本古籍。 其中《围炉夜话》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它是作者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加以记录,最终汇集而成。是一本讲述传统文人是如何为人处世的修身之书,读懂了它,你也能成为像古代大贤一样的贤士,安然的处世。 高尔基说: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样。 是的,我们人生需要一位“引路人”,而《围炉夜话》就是这样一位引路人,用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句子,将人生的道理,通过平淡优美的话语将琐碎生活的人生道理向我们娓娓道来。 1. 《围炉夜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本闲暇时的读物,全书共221则,分为立德、立身、立业三大主题,文章短小精辟,富含哲理。作者王永彬,字润芳,人称宜山先生,他的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朝代,享年78岁。 年少的时候,他不喜欢科举,所以很晚才取得贡生科名,为修职郎,参加了同治版本《枝江县志》的修订。 后来因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认为人要先修身,再言其它,所以,在他的教学中,先教学生修身,在授其治学,不将可绝应试作为学习的目标。 王永彬一生治学甚广,勤于著述,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围炉夜话》中多为儒家学说,里面大多是催人奋进的教育思想,书中所记录大多是他平时跟家人的有益言行中得来,一家人围着暖炉坐在一起,谈生活,谈人生,让人感叹不已。这是一部文艺格言集,更是一部人生的格言集。 在古人认为,雪夜一家人围着暖炉旁,一边烤火,聊人生,聊理想,是人生一大乐事,对于现代人而言,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看书,聊聊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不但能够从中获取知识,还可以让生活多一些欢乐和充实。我想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要取名为《围炉夜话》的原因。 2 《围炉夜话》跟《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那么,《围炉夜话》里都有哪些人生?说它是一本“奇书”,它又奇在哪里了? 内容上陈实译注的这版《围炉夜话》通过立德、立身、立业三大主题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够多方位、多角度的去了解更多的丰富内容以及思想广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围炉夜话》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用三言两语的话,平易近人的口吻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却受用终身。就像一位老者坐在温暖的夜炉旁授业解惑。 库法耶夫曾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书中所涉及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等大道理,通过三言两语,就道尽了人生百态,虽出自古人之口,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如“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的感悟;“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知能”的胸襟;“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更加”的觉悟。即便是现代人也一样适用。 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有了这本书,我们也就等于找到了一个人生的参照物,人生的引路人,做到明察秋毫,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这或许就是《围炉夜话》之所以被称为“奇书”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这本书自面世以来,盛传不衰的原因。 3. 《围炉夜话》写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用大炮打开清王朝大门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正是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的年代,加之太平天国起义,使得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这不光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给儒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由此,王永彬想要借《围炉夜话》,来唤醒人心,以此激励人们摆脱萎靡的生活,重塑自我。 修身养性,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坚持不懈的事情,而当下的我们,因为长期紧张的生活节奏,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竞争的生存危机,时常令人疲于奔波,失去了些许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这样的我们,又何尝不需要重塑自我呢? 我想对于生活在这个快餐式阅读年代的我们,《围炉夜话》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用短小精悍的古诗文,勉励人们不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要停止对善良、快乐的呼唤。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最后,将这本《围炉夜话》送给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有所迷茫的人,闲暇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这本修身养性的书,在读书的过程能有所悟,以悟促读,来品味生活,不忘初心。
《围炉夜话》读后感(六):围炉夜话:清朝版心灵鸡汤文,究竟奇在哪里?
1854年,清朝荆州的一名乡绅王永彬写了一部格言辑录《围炉夜话》,用作洗涤心灵,常思己身。 王永彬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一百多后,这本书会被奉为“处世奇书”,而他本人也从无名小辈,成为了畅销书作者,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被称为清朝治愈系心灵鸡汤书,究竟有和不同之处呢?为什么平平无奇的王永彬写得这本书得以被世人喜爱呢? 01、《围炉夜话》的成书背景 1854年,大清朝风雨飘摇。 这一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十二年了;曾国藩的湘军在和太平天国的西征军在江西九江战斗;广东省天地会首领陈开也在佛山起义。 这一年,上海成为自由港,上海美国领事正式在租界竖旗;英国人以《南京条约》签订满12年,向中国提出修约要求,想要长江通商,外国公使驻京等等;同时中俄东北边界问题谈判开始。 这一年的,大清朝内忧外患,西洋的坚船利炮打醒了无数清朝子民,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众人救国的理念各自不同。 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员推行洋务运动,试图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来救国;有眼界有抱负的商人则想着“实业救国”,有些处于底层的百姓则把希望寄托在了“太平天国”绘制的乐园里。 而王永彬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为贡生之后,一直在乡间教书,对时局没有多少精准的把控,他忧虑的是世风日下,是儒家传统文化被冲击后,道德沦丧的人们该如修己修身。 其实,和王永彬一样忧虑的人不少,比如李鸿章。 1854年,也就是咸丰四年的2月,曾国藩发表了一篇《讨粤匪檄》,他把世风日下的原因归结于“太平天国的荼毒”,认为“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然后号召知识分子行动起来“凡读书识字者,又无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当然,曾国藩这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更多的是为当时的清政府背书而已。 同样身为读书人的王永彬,却选择了著书立说,试图用书中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安慰动荡乱世里读书人那些焦躁的心和看不到出路的未来。 于是,有了这本《围炉夜话》。 02、王永彬其人 如果不是这本《围炉夜话》,很少有人认识王永彬,他本人也的确只是一名普通的乡间教书匠。 王永彬(1792-1869),字润芳,号宜山,人多称宜山先生。他出身当地一个小小的耕读世家,原本无忧无虑在私塾念书,却因为兄长过世,不得不辍学养家。 但他酷爱学业,跪求父亲要求继续读书。幸而他的家人愿意在家境艰难的时候,供他读书。 王永彬入了县学,考中了廪生。但是和屡败屡战,不停参加科举以求晋身的曾国藩不同,王永彬最终可能局限于本身天资,也可能是家境时局原因,他没有继续科举,最终的身份是“贡生”。 不过光绪《荆州府志》离记载他“晚始以明经贡于乡”,在道光廿三年以“恩贡就教职,在籍候选教授终身,考终正寝。”意思是,他从未有过实职,只是有个候选的名号。 但是没有继续学业,并未阻拦王永彬的读书之路。史料记载,他晚年仍卷不去手,坚持读书。他涉学广泛,在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 王永彬以授徒为生。在教学中,教授学生“先躬行,后文艺”,即先令学生修身,次教其治学;“兼励文行,不专尚举子业,凡问业者,咸修饬谨度品概与词艺兼营并进”,认为读书不应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应“修养己身”。 王永彬好吟咏,与周梦溪、罗梦生、李月亭结诗社,与周、罗并称“吟坛三友”。 王永彬还勤于著述。除了《围炉夜话》之外,著有《帝统年表》、《格言集句》,两次参与修著县志,另外还有《孝经衬解》、《禊帖楹联》、《六书音义辨》等,现在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他编写的《桥西山馆杂著》八种,除《围炉夜话》外,分别为《音义辨略》、《六书辨略》、《褉帖集字楹联》、《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各一卷。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王永彬在乡间致力于教书育人,只是他没有那些酸腐之气,虽功名不高,但是却努力想要通过教育来培训和塑造更多学生。 王永彬一直有着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虽然囿于自己的能力,只是参与一些地方事务,如积极参加当地的救灾、防乱、修志等,但他对学生或者当地民风中“道德伦理”有着极强的培养意识,一直致力于“劝学、劝世”。 除《围炉夜话》之外,他还写有《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二种,给家族写得《宗谱》中也有《丈夫诗》、《警心篇》、《弟子八箴》、《醒世歌》等,都属于格言式劝诫。大都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力行、学文八个方面阐释受业规范。只是《围炉夜话》是他所有格言式书中最出名的一本而已。 古往今来,何为读书,北宋大家张载曾有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然,王永彬的一生离这些非常远,但他以自己的能力和所处地位却致力于著书劝学,不负读书人的初心。 03、《围炉夜话》:儒家学说,为人处世之道 王永彬在《围炉夜话》的序言里,直接说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这实际上是王永彬虚构出来的一个冬日拥着火炉,与家人、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他将枯燥、深奥晦涩的典籍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像话家常那样,把为人处世的哲理娓娓道来,语言亲切自然,容易使人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 在这本书里,王永彬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 他用格言阐释了“立德、立身、立业”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比如在“立德”方面,有一句话,让我感悟很深,他说: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怨”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一个“信”字,是我们树立人格、处世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失去诚信,他就会孤立无援,所以我们不可丢弃;一个“想”字,是我们待人接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品德,如果一个人没有容人之量,他就会变得心胸狭窄,自私自利,所以我们应该终身奉行。 在“立身”方面,则强调人要先修己身,方能有所成就,比如: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欲正人者,必先正己。管不好自己,就别妄图改变别人。凡事遇到过失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是远离怨恨的处事方法;遇到事情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的建议,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立业的时候,则说“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辛苦,才能足食足衣,一贻后世”,子孙后代自然要“克勤克俭,毋负先人”。这点上,富二代们可以以多学学。 王永彬崇尚儒学,所以《围炉夜话》一书中多为儒家学说,强调的是“克己修身”,先做好自己才能指引他人。大多数的格言都是在强调齐家先修身,读书在明理;处事宜宽平,持身贵严厉、人贵自立等等。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适合当代社会的要求,但如今读来,这本书中某些为人处世的哲理仍对我们现代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里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如今冬日,霜雪天寒,正是读书时。愿这本清朝治愈系温暖鸡汤书《围炉夜话》能带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围炉夜话》读后感(七):《围炉夜话》:一部受益众生的劝世之书
人是一种充满欲望的动物,对金钱、对名利、对权力都会有着极大的追求,每个人都会为了这些努力的奋斗拼搏着,有时候甚至会不计一切代价。然而人不仅仅是欲望的产物,同时人的生命是欲望的延续,欲望是人的一种本性和属性,它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自然反应,有人会觉得欲望这种东西会害人,想要去刻意压制它,但其实你只有对它进行正确的引导,它将会成为你成长进步的一种推动力。
所以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只要扯上与利益相关的,无论是处在职场中的白领、生意场中的商家以及官场中的领导干部,都会出现一批趋炎附势、吹嘘拍马的势利之人,因为人都是有虚荣心的,他们爱听一些漂亮的、恭维的、赞美的话语,他们有时候虽然知道这些话语并不一定是真心的,但依旧会欣然享受着。尤其是在娱乐圈这种“鱼龙混杂”的圈子中。
近段时间,知名艺术家李诚儒老师火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两档娱乐圈真人秀的选评节目中的点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少参加综艺节目的李诚儒老师最近奔波于两档演艺界节目《演员请就位》和《我就是演员》,他对参加评选的演员做出了犀利独到的点评,既没有对表演欠佳的演员语带讽刺之意,同时还指点其在表演之时的欠缺部分。其实像这类表演选秀类的节目有很多,极少会有评委在点评之时可以做到实话实说,他们都会委婉的、不得罪的做出评分,而极少会像李诚儒老师那样做出一语中的的评价,他说的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这三个词虽然听上去有那么一点刺耳,但却并没有给观众一种老艺术家欺负新生代演员的感觉。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王永彬《围炉夜话》中的这两句话说的正是像李诚儒老师这种敢实话实说,不带虚言之人。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李诚儒老师的为人就像《围炉夜话》第四十三段里面说的,“严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书中对这句格言做了以下评析,有的人为人严肃、庄重,不苟言笑,这种人律己甚严,乍看之下似乎很骄傲,其实他是不做没有意义的事。严肃、庄重是正直之风使然,这样的人与人交往,不自大虚狂,更不会摆出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脚踏实地、精神饱满地做自己的分内之事。你若去亲近庄重的人,就会发现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并非想象中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而那些傲气之人,蛮横骄纵,我行我素,自由放任,给人一种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感觉,他们和庄重之人是有本质区别的。
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它与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并称为三大处世奇书。《围炉夜话》共分为立德、立身、立业3篇,共有221则人生信条,均以简短、精粹的格言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包含了关于安身立业十几个方面的话题,有亲子教育的、有忠孝勤俭的、有修身养性的、也有读书安贫东乐道的,每则都以原文、译文、注释、评析的形式,有了译文与评析,令读者阅读起来轻松易懂,也更能让阅读者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浅显明了。
《围炉夜话》虽然每个篇章每个章节都只是用简短的三言两语组成,但每句格言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却适用于许多人,里面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宝贵意见,可以走进千家万户,可以给社会各阶层的你我他的人生提供警示,可以帮助处于人生迷惘期的你开拓眼界;可以让处于抑郁焦虑的我们,顿时有种拔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虽然讲的都是众所周知的大道理,但是没有这些大道理,我们就不会知道做人该怎么做,说话该如何说,也不会知道该如何去正确教育下一代。大道理虽然俗套,却也是非常实用的。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少一分。虽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学习却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无止境的学习与提升自我上,那么,你的生命才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然而在这个充满压抑的社会中,许多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频频被报出,2019年那部火遍夏天的《小欢喜》中的学霸英子就应忍受不了宋倩妈妈的各种压力与约束,患上了抑郁之症离家出走甚至走上了自杀这条路,而这一切的一切只因妈妈说的那句“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可以培养我们的涵养与气度,提高我们的道德与品行。如果对他人要求过于严格,就容易让我们孤立无援,显得势单力薄,最终让我们失去人心,失去别人的帮助。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对待他人,应该多看长处,容忍他人的短处,且不可求全责备。对待个人欲望,也不要追求完备。物质的需求是永不会满足的,只要过得去也就可以了,欲望本身是一个无底深渊,绝不可能将它填满,因此不要苛求之。《围炉夜话》是一部可以一读再读的劝世之书,你会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原来许多观点、思想都会存在些许偏差,它能让你的理解面更广阔一些,也让你的胸襟变得更宽广。
《围炉夜话》读后感(八):两百年前的“处世奇书”,为什么到今天依然是经典
中国古代有“处世三大奇书”: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以及清人王永彬所撰写的《围炉夜话》。
王永彬,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古人读书,大多是为了参加科考,进入仕途,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王永彬读书,不以科考为唯一目的,他阅读面很广,涉及经史子集,书法,医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曾担任教谕,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师”,他经常教导学生,要先修身,后治学。
王永彬为人安贫乐道,不爱慕荣华。光绪《荆州府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闻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说的是他隐居在寻常巷陌,教书育人,喜欢和朋友喝酒高论,不喜欢结交权贵。县令大人慕名而来,他竟然凿穿房子的后墙,溜之大吉。
《围炉夜话》成书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清朝紧闭的国门被英法联军用坚船利炮轰开,国内又有太平天国起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在这样人心浮动的年代,王永彬想借《围炉夜话》呼吁大家,要常思己身,时时警醒。
王永彬虚拟了一个谈话情境:冬日里,至交好友围在火炉旁,畅谈人生。因此这本书可看作是人生格言集锦。虽然是两百年前的作品,但读起来自然,亲切,就像是一位老者向晚辈们娓娓而谈,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
全书一共221则,在立德、立身、立业三大主题之下,又分出立身处世,德行修养,接人待物,安贫乐道,读书立志等十个小主题。这些先人总结的处世经验,在今天读来,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为人之道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最稳当的话,往往最平实。奈何很多人不为之所动,反而喜欢听那些漂亮话。甜言蜜语就像是空中楼阁,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散了。
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中,李宇春搭档张国立挑战经典电影《秋菊打官司》,现场很多导师对李宇春一片赞誉。明明是表演竞技类的节目,却成了大型商业互吹现场。只有老戏骨李成儒说了实话:“节奏不对,情绪的确在,但有待加强!”,“他们吃惊的程度像没拍过戏一样。”
当你的耳边都是漂亮话,就无法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唯有多听平实的稳当话,才能让自己真正地成长起来。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平凡有平凡的价值,平凡不是什么过错。然而很多人总以为要住在高楼大厦,要有香车宝马,要有美人在侧,才是圆满人生。当一个人的欲望高于才能,痛苦就产生了。我们的快乐,始于承认自己是一个平凡人。
立业之道图功未晚 ,亡羊尚可补牢;浮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 。谋求功业,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就好像破了的羊圈,及时补上还是可以防止羊群继续丢失。羡慕别人没有什么用,你还是一事无成。就好像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网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某地区收费站取消人工收费。36岁员工被辞退时,哭喊着说:“我36岁了,什么都不会。”有些人在年轻时就停止了追求事业的脚步。明明活着,却犹如早已死去。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49岁的宿管阿姨,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211大学研究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做任何事情,不怕开始得晚,怕的是无心开始。
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当我们遇到天大的难处,前面那道坎始终过不去,那不如退一步,不要钻牛角尖。
38岁的陈勤,Facebook的软件工程师,被解雇后一时想不开,在总部大楼自杀身亡。今年国内互联网行情也不好,很多中年员工被裁,多次面试无果,转行当了外卖员、滴滴司机、自媒体人……
一个自杀,一个转行。两种结果,两种心态。是一条路走到黑,钻到死胡同里去?还是从胡同里退出来,发现另一条可以到达的路?“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职业不分高低尊卑,天下之大,总会有一条路适合自己走。
关于“立业”的格言,《小窗幽记》里还有很多。诸如“自大无法进步,自卑不能振作”,“务本业者常乐,当大任者常忧”,寥寥数语,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也没有高深的道理,却将立业哲学讲得通透明了。
学习之道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自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知道改进的方向。那些看不到自己错误的人,自以为自己做什么都很完美,长此以往,只能是故步自封,变成一只坐井观天的井底蛙。
见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有空杯心态,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陈道明在《我的前半生》中,扮演日料店老板,戏份比较少。别人拍戏的时候,他也不去休息,就站在旁边看。后来马伊琍和陈道明聊天,才知道他是在“偷师”。
陈道明认为自己的演技带有过去的痕迹。现在的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表演?他需要向年轻的演员学习。影帝尚且放低姿态,甘于做别人的学生,我们又怎么能说自己已经足够优秀?
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学习这条路,没有尽头。王永彬在书中说“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围炉夜话》的现实意义曾经有记者问白岩松,你认为现代人为什么焦虑呢?白岩松回答道,因为很多人在3月份的时候,就想要得到9月份的收成。
《围炉夜话》对于焦虑的我们来说,好比是一杯静心的清茶。它以“安身立业”为总主题,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安守本业,不入下流”,做人要“和平处事,正直居心”。书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可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围炉夜话》不仅仅是王永彬的一家之言,他学识渊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可以视作千年传统文化的集锦。
譬如书中所说:“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格物致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是古人认识世界,体悟人生的一种手段。
这本书虽然只有短短的221则,却字字珠玑,包罗万象。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读书,交友,事业,要面对各种困境和逆境,翻一翻《围炉夜话》,或许能有所启发。毕竟,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内心生发的欲望,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痛苦和挣扎,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围炉夜话》读后感(九):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以前几乎被奉为养家教子的圣典,年岁长点的人都能时不时来上几句书中的经典之言。 而在教子方面,尤以《围炉夜话》见长。因为这本是清人王永彬岁末冬日闲散之余,与儿孙晚辈们围坐在炉火边的闲言碎语,经仔细斟酌推敲之后留下的智慧之言。他在原文的开头中写道: “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 王永彬生于乾隆,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在同治年间逝世,享年78。生逢乱世,在西方炮火和文化的强烈攻击下,他能够如此恬淡,如此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并悟出自己的心得,真是难能可贵。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书中当时记下的警语有些对今日的我们已经不再适用,但时至今日,当我们从浮躁的生活里静下来,回过头来看这本经世之作,仍然不乏真知灼见。 近些年,在“孩子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鼓吹下,快乐教育已成为主流,老师已不敢拿起教鞭,全社会兴起对原生家庭的声讨,致使父母的过错被无限放大,似乎孩子的所有过错都是我们家庭和教育的过失所致。现在的孩子,似乎心灵已经脆弱到容不得一丁点儿照顾上的疏忽与管教,只能让他们尽情释放天性,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养。 然而事实证明,我们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变得更好更快乐,而是开始变得更不知满足更飞扬跋扈,校园欺凌与青少年犯罪也变得日益严重,目前甚至不得不修改未成年法,加大对他们进行严惩的力度。而这本《围炉夜话》中的一些教子警言,却使我们眼前一亮,惊觉处处是真知灼见,对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如一壶醒酒汤。 从小教孩子养成自己的个人气质 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个人气质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显露,如果没有后天的刻意修正,很可能恶习就会伴随终生。而书中写道: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译文:教导子弟晚辈就要从幼年开始,以便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时正直宽大、光明磊落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切记应该保持忧患意识,不能没有自我砥砺的修养功夫。 所以说,教导孩子养成一身正气、落落大方的样子,应该从他们还小时的微小之处就该培养。遇事时时加以纠正,事后让他们懂得反省,这样就能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在理解中渐渐吸收。 因为任何人都反对说教,任何人都反对脱离事实的空谈,而尤其针对还未经事的孩子,他们还不能理解那些道理,那些深刻的道理他们听起来一头雾水,根本不可能真正接受,所以我们还是省省心,不能把自己的愿景当孩子照做的事实。 少时的磨砺都在生活中,并非只有到了学校才开始学习,因此少时的玩是最好的实践与历练,也是最好的成长。 把孩子当人看,孩子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有独立感受的生命个体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需求,也能根据身边的人对待他们的态度调整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自我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慢慢形成的。我们说一个人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往往是我们能相信他能做成某事,也能承受某种可以承受的压力。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让他负起某种责任,他也会变得积极向上,充满自制力和正能量,因此,书中指出: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儿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译文:教育自己的孩子应当严格,这样才能用刚正之气来压制住他们浮动的躁气,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对待邪恶阴险的小人,我们可以采取尊重的态度,因为尊敬的态度可以感化他们不正的心术。 现在我们可能最缺失的就是对孩子“严”了,一来是因为现在富裕少子,二来是因为现在专家都在说小时候的经历会造成终生的心理创伤。但是大家忘了,没有承受能力的孩子更容易受伤。其实我们要做的是鼓励他们约束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起责任。如果真的受伤了,我们需要的是帮他们分析、理解问题,找到让他们释然的方法,而不是一切包办,帮他们屏蔽。 从小长到大,谁还能避免受伤呢?主要是看我们能不能面对、如何面对。一个在成长中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成年后走入社会会遇到更严重的问题,那就不仅仅是受伤这么简单了,很可能是抑郁或崩溃。 所以既要拿孩子当孩子看,正确引导他们;也要拿孩子当成人看,给他们信任与尊重,让他们变得自重自爱。 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要用爱来浇灌,还要以严教让爱能浇灌入心 现在大家都反对棍棒教育,但任何事也不能因其不好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家长和老师的小小惩戒都谈之色变。育人重在一个“育”字,因此“育”一定要有一个天花板,让孩子知道不可无法无天,要有敬畏之心,要懂得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蹦跳,不可超出这个界限。 没有界限的人生是无趣的,正如余华《活着》作品中的福贵,在家境优裕衣食无忧的时候,他是个穷奢极欲的浪荡公子,对一切满不在乎,人生似乎没什么意义,而在以后一次又一次失去之后,他却知道了家人温情的珍贵,知道了金钱的重要,更明白了生命的无可取代,一无所有孤身终老的他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珍惜每一个活着的当下,诠释活着的意义。书中写道: 每见待弟子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弟子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较为上达。 译文:那些平常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人,才容易使子孙养成良好的品德;对待子孙姑息迁就的,子孙大多道德行为败坏,这绝对是与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一些后辈原本聪明,却忽然做了品德低下的事;一些天资原本愚笨的后人,后来却成为品性高尚的人,这都是父兄教导培养的缘故。 溺爱是爱,但它泛滥成灾,让人避之不及;严爱是爱,滴滴珍贵,点点尽数流进心里,滋润孩子的心田。常言道,“养不教,父之过”,而在“教”里不严,则教就只是一种行式,没有孩子切实执行的行为的“教”还不如不教。大家说“严师出高徒”,它的意义就在于此。 “严”并不一定非要打骂,而是言必行,行必果。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一声无声的叹息,都让孩子感到如千钧重担压心头,即是“严”。这样的孩子会认为不达到老师要求,就对不起自己。 对成长中的孩子要一视同仁,不过分溺爱也不轻言放弃 对优秀的孩子,我们不要一味夸奖优待,而使他们生出优越之感,对经常犯错捣乱的孩子,我们也不要一味训斥打压,而是与他们交心,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以一视同仁的眼光对待孩子,不仅是对坏孩子的公平,更是对好孩子的公平。 因为有差别的爱,造就的是离真正健康的人格越来越远的两极分化,最后殊途同归,都可能成为人渣。书中道: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行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爱之能勿劳乎),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 子弟习气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 译文:当子弟们尚年幼,天性还没有流于浅薄之时,教导则容易被领会施行,应该按照孔子所说的“爱之能勿劳乎”的言辞去教导他不辞劳苦,不要因为过分宠爱放松教导而助长子弟们的放纵心态。当子弟们已养成了坏的习气时,教导就难以被领会奉行,这时则应以孟子“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的言辞来培养他们,不要轻易放弃而断绝了子弟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成长中的孩子不管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我们都不能放松其教导。虽然恶作剧不值得提倡,但自视过高、骄傲自满同样是一种恶习,我们不得不防微杜渐。 任何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当“好孩子”遭遇“坏孩子”,并不一定就是坏孩子的错。我们对待任何一件事都要做到就事论事,使事中的疙瘩都解决清楚不留疑问,不要让疙瘩在任何一个孩子心中像癌细胞一样任意隐留、肿大、扩散。 每个孩子都存在着千差万别,我们不能用对待甲的方式对待乙,但爱他们的眼光应该是一样的,千万不可厚此薄彼。 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一个厚此薄彼的人,是不能得到人们尊重的,同样,孩子也不会喜欢这样的父母。书中道: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吾所见亦多矣。 译文:刻薄地对待族人的人,必定没有好儿孙;不尊敬师长的人,必定没有优秀的子弟;这种情形我见得多了。 许多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恨不得含在口里,而对别人的孩子却极其刻薄。这样势利的人,必定没有敬畏之心,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有,也是口是心非。 这样的人,势必让孩子厌之,但由于耳濡目染,孩子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地成为这样的人。当某些恶习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察觉不到,往往不以为意,但当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却能瞬间察觉并厌恶。如果你不想自己孩子沾染上某种恶习,最好经常自省己身,严格要求自己。 《围炉夜话》是一本修身齐家、立德立业的书,全是由一些短小精辟、富含哲理、劝诫世人的小品文组成,其中的为世、处世哲学当然不仅仅限于教子育儿了,对现在缓解焦虑、治愈抑郁的心理问题,以及跳出无效社交、无效努力、扩大舒适区的学习工作方面的问题也有许多指导性的建议,这不愧是一本从生到死、包罗人生万象的精辟好书,它能指引我们各个时期、各种状态下的生存之道,以不变应万变。 现在将近冬日,我们也能体会到冬日炉火,小酒配红泥,爷孙就着氤氲的热气饮下一杯暖胃的茶酒,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人生的无常,享受着存在的真实,互拥着耗过一个个漫长清冷的冬夜的脉脉温情。如此,围炉夜话,刚刚好。
《围炉夜话》读后感(十):《围炉夜话》:微言深义,看古人如何言传身教话人生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酒是新酒,茶是秋茶,炉火正兴旺,约上三五好友围炉而坐,互劝一杯酒,对饮一盏茶,相谈甚欢,窗外是寒冷的世界,屋里却拥着火炉的温暖人间。
中国传统的文人是超俗、欢喜,亦或痛苦、压抑,今人已难以窥得清楚。纵然文人是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时,心中也常常存“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而在陡遭不测、倾家荡产时,又能常常保持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心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因其熏陶,受其滋润的中国文人的心胸也是宽广大度的,其精神世界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围炉夜话》是作者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加以记录,汇集而成。文笔典雅,意蕴悠长。在平铺直叙中,娓娓道出了平凡琐碎生活里做人的道理。古人认为雪夜拥被读书和围炉夜话乃人生的两件乐事,而对现代人来说,送走忙碌喧嚣的白昼,能在炉边灯下静读,又何尝不是至乐?
01 《围炉夜话》之由来
《围炉夜话》为清咸丰时人王永彬所写,书录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身,立业”蕴含其中的深刻含义。近代以来,其书影响颇大,与明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王永彬崇尚儒学,所以《围炉夜话》一书中多为儒家学说,故里面不失催人奋进的教育意义。此书中的内容多是由其记录平日家人的有益言行得来。全家人有空时便围坐在一起,谈生活,论人生,让人感叹不已,省心顿悟。
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利用坚船利炮已经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而王永彬就处于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此时,西方文化开始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国内的太平天国起义,也大大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不仅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使儒家学说遭到了极大冲击。
由此作者想借《围炉夜话》,以唤醒人心,摆脱萎靡的生活,重塑自我,救国救民。
02 《围炉夜话》之人生哲学
由陈实译注的《围炉夜话》按照立德、立身、立业三大主题,揭示先哲智慧带来的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领悟处世思想的真谛,从而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方法。书中根据内容,或归纳,或摘句,给每一则各取了一个警示作用的小题目,并适当地加入一些新的审视观点,作了相关赏析。三言两语,寓意深刻,道尽大千世界百味。
修心性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这句话是说教育自己的孩子应当严格,这样才能用刚正之气来压制住他们浮动的躁气,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对待邪恶阴险的小人,我们可以采取尊重的态度,因为尊敬的态度可以感化他们不正的心术。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肯尽心尽力帮助陷于苦难中的人,就是活菩萨。能不受世俗人性的束缚,超然于俗务之外的人,便可以称之为杰出的人。
两百年前的古人用平易近人的口吻、三言两语的词句,将为人处世之道、安身立业人生的处世哲学讲得通俗易懂,光明透彻,同时也显示出了古人豁达的人生格局。
相比之下,现代人中很多的为人处世,既没有古人与自己和解的智慧,更没有古人体谅他人的豁达格局。
传统的包袱、人情的俗见、自己的偏见,将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重重地禁锢着,这便是每个人的“牢笼”,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冲破牢笼,去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名利的诱惑,从而获得人生的自由。
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人,能够在忙乱时不慌张,活着时看透生死之交的意义,经受住任何困难的磨炼与煎熬。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遇变不惊、随机应变,从而控制局势,才可使问题得以解决。
而诸如此类的人生哲学,在《围炉夜话》中还有很多,掩卷遐思,这些充满智慧的人生格言,古为今用,如人生之海中的指南针,目标锁定,一往无前,促人警省。
养格局
“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取一吃饭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人的一生境况遭遇是难以预料的,需要早点谋求可以养活自己的本领;人生在世的时间短暂易逝,应该早日确立志向并且不懈努力。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人的内心在沉静之后就自然澄明,就像平静的水面才能映照事物一样;人的品行高尚才能心存高远,就像云朵飘飞起来的天空才能一览无余。
志存高远,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而今,人们在谈及一个人的胸怀及理想高远时,常用“格局”二字做喻,其实格局讲的就是人的志向,我们立志如何,是直接影响着以后的成就高下。正如《格言联璧》中说:“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若能明其心志,有高远的追求,即便日后触及不到目标,但必不会差之太远,而如若以末等志向,则很容易使人松懈,混沌度日,是建不成丰功伟业的。
王永彬虽晚年才获贡生科名,为修职郎,后候选教谕。即使处于官场之中,但其在教学中先令学生修身,次教其治学,不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并能身先士卒,修养己身而后教。于乱世中独守淡雅,《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被后世誉为东方智慧袖珍,确实至名归。
品生活
“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久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地要竭尽其用,不能浪费,人要竭尽其力,不可懈怠,这是种田人要懂得的两句至理名言;心神不能外务,心气不能外散,这是读书时要铭记的两句诀窍。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们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与朋友交往,必须留心观察朋友的长处,将他的优点都学习借鉴来,才能得到益处。对于古圣先贤所说的话,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去做,才算是真正地读书。
这两句话含义不同,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作者想要提醒我们怎样生活,才能在平常日子里收获属于自己的小确幸。交友也好,读书也罢,其实大部分人只是把它们当做即时的、对于自己感官上的刺激,并没有从中挖掘更多的东西,又就是它们不够“较真”,对周遭事物不敏感。这是大部分成年人的通病。
尽信书不如无书,遇到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指导,要积极去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03 《围炉夜话》的现实意义
短小精悍的古诗文,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古人的风骨典雅,细品人生,娓娓到来,意境深远。
修身养性、处世持家、立业读书、忠孝节义等,言简意赅的古诗文中充分涵盖了会令人们焦虑的选择和境况。
《围炉夜话》一共221则,主要讨论了为人处世之道,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是一个古代人对于生命的追求。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其中的道理依然适用。
首先,做人处事上,“恕”字是接物之要,少生气,心胸开阔,退一步海阔天空,多多忍让,修身养性,这样方能建立和谐社会。
其次,工作上,“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关于职业选择,职业规划,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要弥补所谓的“短板”,也有人说要通过性格测试,但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看自己适合什么再去做。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最后,这本书也相当励志,有不少鸡汤句可以给人适当地打打鸡血。从中也能发觉作者颇为推崇儒家思想,多次提到孔孟、颜子等孔子的学生,用他们的事例来告诉读书人,贫困不足以限制你,要“藏器待时”。
看书重在举一反三,道理虽短短几句,却可以应用到生活、工作、感情上。
开卷有益,相信这221则箴言中总有几句能击中你的心,或能让你产生共鸣,或给你在为人处世上有所启发。须知古人今人都一样,面对的世界没有太大差别,追求的东西,产生的欲望也无甚分别,有着一样的迷茫,有着一样的思考。
闲暇之余,不如读读这本修身养性书,读中有悟,以悟促读,来品位生活、体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