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是一本由[美] 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疾病的隐喻》精选点评:
●中英双语版阅读体验良心好评。似乎是福柯那套社会总体监狱理论的疾病衍生版?除去最后把艾滋的隐喻扩大到“地球村”乌托邦有些托大,以及对中产阶级的无端讥讽外,作者还是体现出了一名理智激进者应有的素质。身患癌症的不幸遭遇,让她确实在这一特定社会学领域的“优势”,所引史实与作品也都相当恰切(莫泊桑、波德莱尔和狄更斯等),足够有启示性了。尤其是对战争话语隐喻的反思(“取得······胜利”、“······的战场”、“抗争到底”······),敏锐地抓到了背后极权主义的阴谋,就是内什么,大家都学过的,“转嫁危机”呗
●短评里那个想写“衰老的隐喻”是要和我抢饭碗吗QAQ
●看完想要系统读托马斯•曼
●在跨界书店看了第一部分,关于肺结核和癌症的,真挺好的。
●吐槽: 作者认为心脏病无隐喻性,因为心脏病是瞬间发作,发作完就挂了。 一定没看过红楼梦,林黛玉的风湿性心脏病如何?
●的确不如知识考古学那么严谨,非常感性,但仍是一本很出色的书。即使所有的思考都是阐释,不意味反对阐释就没有意义。程巍戏很多,但竟然好戏连台,真是罕见的译者。
●很棒~很有启发性!很喜欢这种理性的学术表达方式
●健康被等同于这些(循规蹈矩的生活习惯、勤劳、情绪自控)既带着宗教色彩、又含有商业气息的价值准则,成了德行的证明。正如疾病成了堕落的证据。
●观点很重要,但论述得很平淡,看看相关资料就好,这本书好像没啥细读的必要。
●译者说这是“资产阶级文化向贵族文化夺回领导权的宣言文字”,是“以文化民主制对付文化等级制。”“使词重新返回物,使现象重新返回本质。”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一):军事隐喻及其滥用
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文字发不了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二):对于疾病的浪漫化和污名化
“浪漫” 的肺结核:结核使生命热烈燃烧因而加速了生命的进程,就像流星划过天际。想到李宗盛的 “恋爱就像是一场高烧,思念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还想到《红楼梦》里林黛玉被怀疑是肺结核(一种猜测),很多人认为这对于林妹妹而言过于 “不” 浪漫。但根据本书的观点,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下,这其实是一个很 “林妹妹” 的病:柔弱,苍白,精神性,过早结束的生命。 不过说回书本身,疾病到底是纯然生理性的还是有一定精神性存在,这一点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往往过于强调疾病的精神属性,患者作为受害者受到了不恰当的谴责:因为你意志不够坚强,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所以疾病才找上你并无法痊愈。但这只是由于人们的认知不够产生的臆想。 作者将癌细胞无限扩张与人类增长模式和环境问题类比,并将此作为大众对癌症厌恶的一个原因,这个观点也蛮有意思的。书里提到,作者本人在越战爆发时写下 “白人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肿瘤” 。这句话在我看来应该是 “人类就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肿瘤”。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三):疾病的隐喻
结核病:激情与消耗激情,与爱情和相思相关,与贵族和身份相关
癌症:激情的缺乏。后与殖民、增殖、入侵有关。
一类隐喻关乎自身,借舒自身情感。一类关乎社会,诊断社会病症。
‘十八世纪发生的社会和地理流动使财富和地位不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有待确认的东西。确认的方式使凭借有关服装的观念和对待疾病的新态度。服装(身体的外部装饰)和疾病(身体的内部装饰)双双变为比喻,来喻示对自我的新态度。’
政治哲学:疾病源于失衡。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正常平衡,以政治学术语说是恢复正常的等级制。
如果真的没有流动,就可以安于现在的地位了。所以使人痛苦的是更好的可能性,使人快乐的也是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决定了是痛苦还是快乐。
篇二 艾滋病及其隐喻
在疾病被赋予的某些道德判断下,潜藏着关于美与丑,洁与不洁,熟悉与陌生或怪异的判断(事实上美与丑、洁与不洁等判断形成要早于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发生分裂并似乎最终走向对立的时刻)
目前艾滋病并未被心理化,是向麻风病、梅毒这样前现代疾病形式的一个倒退。
在以前,疾病是群体灾难,是对共同体的审判。
对瘟疫的描述:瘟疫来自他处。外在于自身(社会)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四):新冠疫情与“疾病的隐喻”
荐书|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我们习以为常的疾病,并不仅仅是“身体生病了”那么简单。 艾滋病是你作风不正? 抑郁症是你心智不坚? 结核病是你弱柳扶风? 麻风病是你遭天谴? 这些社会偏见作为一种“隐喻”和疾病本身相伴相随,成为生理事件的社会性反映,而苏珊·桑坦格就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一一驳斥这些隐喻——得病是惩罚、患病是耻辱,把疾病的隐喻连根拔起。 这是一本小书,写作在她身患癌症时。她不仅要面临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而且还得承受加诸在疾病之上的那些“隐喻的重压”。在她看来,后一种痛苦远比前一种更为致命,因为它以道德评判的方式令患病者蒙羞。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本小书也有别样的启发作用:我们如何去思考新冠疫情的隐喻?比如在爆发初期对武汉人的“集体排斥”?政治话语中把疫情防治建构为一场战争?病毒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隐喻? 因为隐喻带来的是简单的归因,一旦事情被考虑的过于简单,就会遮蔽我们关注其他方面的眼睛。 简单地把艾滋病归因于作风不正,那我们要不要思考无辜感染者、医生意外感染者,以及更重要的防治和患者的重新社会化的问题? 简单地把新冠防治当成阻击战,那么疫情结束了,我们头脑里是不是只剩“哦,战争终于胜利了”那么其他的呢?我们为之感到愤怒的呢?我们为之感到感动的呢? 隐喻是一体两面,只是苏珊·桑坦格并没有详细的说明隐喻是如何被建构?又为何能够得到大量的认同和传播?我们建构疾病的隐喻的合法性在哪里?目的是规训什么?这些话题,也一并值得深入探讨。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五):讨论自己看到的
作为论文,使大脑要转动的更多,才可以看到作者所有想表达的。而我自己第一遍的观点: 1.道德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可以把一件事描述的色彩斑斓,一道食物香气扑鼻。但也可以把事物夸张话放大化 2.社会的风潮是一小步一小步推动的,利用历史,形成潮流t推动想法是个完全可以借鉴的好方法,像维密卖内衣而举办维密秀,米其林为卖轮胎,而评估米其林餐厅。一顿时期的西方以病态苍白瘦,早死为美好,而健康却被排斥,庸俗话,而现在又稍稍崇尚健康。现在的中国社会大趋势以瘦,骨感为美,在潜意识之下想到美人一定要瘦,无论多么苗条的人都念叨减肥,为了瘦跑步减肥,节食,甚至一天都不怎么吃饭的大有人在,像流行结核病盛行而西方社会以结核病为自身升华,优雅的美的时候。在现在看来就不能理解,病弱缠绵,生命还没有开始就凋零的美是病态的。不禁思考那现在一心追求的瘦是什么?是自己觉得美?还是大环境之下,自己大脑被侵袭觉得美?环境里面的因素会在悄无声息中侵袭,一点一点的蚕食。如果当今的美不过是未来某一时刻的又一不理解,以生命甚至苦痛来换取身体素质的下降,生活质量的下降,是否有必要!不是推崇放任自己的身材,而是按照自己最舒服,最健康的状态去做。 想起《人类简史》里说到一个观点,社会的体系是人们想象构造的,所有的道德审美我们遵守的作为原则的,都并非原本存在,是为了维系自然体系,人类社会而来束缚人类的,对疾病加诸的隐喻,将其他的事物套在另一个事物上,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将某样东西神秘化,这是自古即有,社会难以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