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是一本由(法)莫泊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4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脂球》精选点评:
●因为实在过于真实,反而更加可悲。看得我憋着一股气,很不舒服。
●莫泊桑有毒
●【20-01】2020.1.2 兰州
●好几篇原来不知道的也写得很好,比如《一家人》、《巴蒂斯特太太》、《骑马》、《珠宝》、《高山客栈》。
●小学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集,总算读完还愿惹ヽ(´o`;~能够体察到那时法国动荡时势的百态人生,少不了莫泊桑极细腻的叙述和译者对文化差异用心地细致处理~~~
●怎么就觉得读的时候没有很爽呢。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名著系列真的好,翻译上语言很讲究,不是简简单单把外文译成中文就去领盒饭。不同的语言的结构不同,所以一个词一个词翻译过来往往读起来不通顺。这时候就是比较考验译者的文学功底的时候了。此外还有用词的丰富程度,对作品的理解深度,这些方面这家出版社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莫泊桑真可以称短篇之王。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物嘴脸的刻画,入骨三分。
●我读的不知道是哪一个版本的
●一直在期待反转,可惜没有
《羊脂球》读后感(一):羊脂球——卑微又高贵的存在
“讲到最后,简直就让人认为,女人在世上的唯一作用就是献出她们的身体,不停的让大兵们玩弄。”一行有头有脸的“体面人”最后竟要一个妓女来拯救,何其讽刺。
冷酷而直白的叙述,把人类的自私展现的淋漓尽致,达官贵人们的装腔作势在羊脂球的善良坚毅的衬托下显得不堪一击。结尾羊脂球的悲泣呜咽也是一个时代的哀鸣。
《羊脂球》读后感(二):评《羊脂球》
莫泊桑的小说,不愧是短篇教科书,里面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
整本书近600页,你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角色,哪怕他/她所在的故事只有短短几页。
重温了读书时期的一些课文,长大之后读来的感觉又格外不同。也喜欢了很多并不出名的未读过的作品。
那个时代,所谓的上流社会里有那么多的虚伪,而底层人民的苦难各不相同——时代的错,自身的错。那些不幸的人,始终不幸,不管处于什么样的阶层;而真正懂得幸福的人,却是一直都温暖着。
看他笔下的世间百态,与今天生活中的众生相,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类真的是没有进化的物种。
《羊脂球》读后感(三):最成功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在法国,有一位十分出名的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后人将莫泊桑和契诃夫,欧亨利共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位居榜首。
莫泊桑一生成就斐然。他拜师与于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福楼拜本人培养了莫泊桑的观察力,为莫泊桑的写作一生做铺垫。普法战争爆发后,著名的梅塘集团相约发表小说,其中就有著名《羊脂球》。羊脂球真实反应了6种阶级的分明。将乘坐的马车象征着一个社会。这跟《红楼梦》有些相似,将整个大观园暗喻社会。
自《羊脂球》后,一大批具有高度思想的小说出现,《项链》(借用项链反映现象)《珠宝》《我的叔叔于勒》(借用于勒在我父母的形象反应了社会人的变化)《烧伞记》《一个女工的故事》。他的小说曲折的情节,高度的回味感,多重感情等闻名。同时代的福楼拜,欧拉等人无不推崇他。(出自欧拉给予莫泊桑的演讲)
如果就因为情节变化,那么不一定胜过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多重情感不一定胜过泰格特的《窗》。但聚在一人却是惊骇世人了。
四十多岁的莫泊桑有着严重的心理病加之疾病摧残,变得内向。《我们的心》便可体现出来他的内心变化。
1993年,四十三岁的莫泊桑去世了。
《羊脂球》读后感(四):排版设计超好的著作
说实话,挺推荐的,不过建议打架直接看整本书。我看的时候第一个故事是<羊脂球>,最后一个是<项链>,就按照这个顺序说一下。
lt;羊脂球>这本书是一本短篇小说的合集,因为第一个故事的名字叫羊脂球就以此命名真本书的名字。
看完整部书之后的感觉是,莫泊桑是一名优秀的作家,但这部著作当时的出版社的排版也十分优秀,可以说整本书能有今天的成就有40%的功劳要归功于排版。虽然每个出版社甚至每个版本的排版都不一样,到都遵循讽刺与讴歌互换,感人与扎心交替的选择,使人在阅读的时候没有疲惫感。
书籍以羊脂球开始讨论社会阶层与人性之间的关系,神职者也有冷漠的一面,公爵的龌龊,商人的市侩,革命者的自私,侵略者的蛮横加柔情都展现了出来,之后<我的叔叔于勒>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性的探讨,就当我对讽刺社会现象的文章有些厌烦时,作者又开始加入真善美的元素,当我看到法国的军人和人民为了友情和国家尊严选择牺牲时竟有一点点感动,最后书本选择以<项链>这种黑色幽默的讽刺文结束,再次告诫大家这是一个以讽刺著称的作者的作品。
整个文章不需要去分析和过度理解,作者写的就是他要表达的,只要认识字就能看懂,更多的是需要对当时法国战争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感悟。
感觉侣行的一句话比较符合我看完真本书后结合现在生活的感受:”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恰巧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羊脂球》读后感(五):时代的批判
在火车上看完了这个 这个版本的羊脂球一共包含49个短篇小说,包括我的叔叔于勒以及羊脂球这篇与书名一致的小说。49个故事里,大概只有四五个不算悲剧,其他几乎都是充满着绝望,彻彻底底的悲剧。在其中一小半故事里,那种悲剧甚至都不带有一丝主观感情,仿佛这世界生而如此。莫泊桑就像只是一位记录员,恭恭敬敬、仔仔细细的抄写完这几十个故事,每一个人的神貌,言语丝毫不差的记下,丑恶、自大、贪婪、刁钻、奸诈、狂妄展露无疑。 莫泊桑笔下,一部分短篇你感受不到感情波动,悲剧就那么发生,甚至让你产生不了悲痛的心情,因为,那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再小不过、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比如在船上这一篇,莫泊桑极力渲染船夫叙述他恐怖诡异遭遇的氛围,结果查出来令他船行不动最终原因是一具死尸时,戛然而止。给我的感觉是“原来只是一具死尸嘛,我还以为是闹鬼了。”这就是这个短篇给你的直观印象,也是莫泊桑写这个短篇的精妙之处:对啊,不就是一具死尸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无声的控诉,不得不感叹莫泊桑这绝妙的手法。 一部分短篇,他把那些丑陋刻画的如此生动,让人恨不得钻进去让那些人一个一个受到惩罚。 就比如羊脂球的遭遇,车上人对她的冷淡态度,她拿出自己吃的分享给车上人那些趾高气昂人态度的转变,军官的刻意刁难转眼民主决议就把她卖掉的无耻,最终靠出卖羊脂球才获得自由的畜牲又不屑跟羊脂球为伍的神气凌然。让人看了咬牙切齿。 这本书里还罕见有莫泊桑对真挚爱情的描写:一位普通士兵带着身为贵族的心爱的人私奔到一个荒芜的地方生活了五十年;一个脏女孩对一个少年终身的奉献;巴蒂斯特太太......最终啊,几乎还都是悲剧的结尾,无论是个人人性的的丑恶,还是群体人的麻木,冷血。终究现实是残酷的,有多残酷有多丑恶,大家自己体会两章就在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