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下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读后感锦集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3 05:13:14
分享: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是一本由王树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7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精选点评:

  ●战锦方为大问题

  ●猛打猛冲……猛打猛冲……猛打猛冲……猛打猛冲……猛打猛冲……

  ●印象最深的是神一般的林彪和粟裕。

  ●怎么总感觉下册写的很倾向我党啊

  ●第三遍读这本书。有战役级别的资料数据对比,也有对于战争中个人的生动刻画,张弛有度,由小到大,从个人到集体,全方位的向我们描述了那场战争。 无关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史为鉴,从中有很多思考和感悟。 感谢人民英雄们的努力,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 如果还是执迷不悟,打到台湾去,统一全中国。

  ●哎,淮海战役..

  ●喜欢和想了解这段历史的,值得看一看。 太翔实的史料,看多了有些单调,但时常有些感动和闪光的东西。 哎,那个年代,人命不值钱啊。

  ●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先辈们流的血,还有那场战争里人物、风云永远值得铭记!战争后期,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势,国军一直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幻想,最后他们还真等到了朝鲜战争,致使对台作战计划搁浅。

  ●这部王树增的《解放战争》上下两册六七百页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虽然历史已成过去,但它值得现代人的深思。为什么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无论在军队数量和质量及其财政和国际政治场上都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无法比拟的,但是在短短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就摧枯拉朽般轰然兵败如山倒了,从而形成了七十年现在偏居一隅的田横岛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17.12北京飞机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读后感(一):写的很详细

  这绝对是本好书,既有严谨的史实,又有细致入微的分析。

  解放战争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原以为共产党的解放战争打的很轻松,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解放战争的艰苦。这本书以详细的史料,尊重历史的态度,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解放战争。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将军和士兵们经历的苦难让出于现在时代的我自惭形秽。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读后感(二):廖耀湘兵团完了,黄百韬兵团也完了,黄维也快了,李弥邱清泉也快了。。。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见死不救的后果就是大家都一个一个的被吃掉,对于蒋介石来说,无法保证自己的团队成员团结一致的后果就是。。最后大家都被吃掉!虽然知道最后的结局,但是每次看到国军之间的相互倾轧都会深深地谈一口气,太不争气了,非兵不利!很多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最后都是被些泥腿子俘虏的,不知当时他们心里都在想什么,我感觉对于国民党来说失败的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军事上的失败!民心可以慢慢挽回,但是仗打输了就是输了,只有冠军没有亚军!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读后感(三):应当成为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

  煌煌70万字,终于看完了。书写的的确不错,史料充足,气势恢弘又不失细节,和《朝鲜战争》一样,作者重中之重为描写普通的解放军下层士兵为了新中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大无畏精神。解放战争并不像原来影视作品中或头脑中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三大战役之前,共军打得并不轻松,个别战例甚至是非常失败的。直到渡江战役之后,共军才有了摧枯拉朽的气势。

  书中作者的立场还是非常鲜明的。王树增最强调的还是民心向背论。这当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但也不得不承认其实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共产党人的潜伏能力,尤其是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胡宗南机要秘书熊向辉淮海战场反戈一击的张克侠何沣基等人 ,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

  从保护私有制到消灭私有制,再到保护私有制,历史走了短短的几十年,最终还是又绕了回去,今天的执政党也同样遭遇了当年国民党政权的腐败问题。怎样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才是学习历史的本质。当今那些贪官污吏真应该认真读一下本书,当年前仆后继的先烈们打下的江山难道就是让你们来肆意挥霍的吗?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读后感(四):《解放战争》读后感

关于本书的读后感

(1)在作者平静地叙述中也难以掩盖激昂的热血,作者以全景式的尽头尽可能地展现了许多解放战争的历史珍贵画面,甚至有一镜到底的手法,在各个战场的移步换景中处理得十分自然。其中就有上至高级将领,下至群众战士,既有我军可歌可泣的史诗叙述,也有敌军细致的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

(2)在上下两卷的长篇历史叙述中,许多拥有鲜明特点的将领一一映入我们的眼帘,他们不仅是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更是来自于的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中的优秀代表。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他们依然能够处事不惊,能够不断地发挥人民战争的才智谋略,充分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并创造性发挥其思想,为谋取人民的幸福和加速反动派的灭亡而不懈奋斗。与这些人相对的是国民党军中的败军之将,在傲慢与偏见之中,他们互相倾轧、各自为政,加之国民党统治阶级的日益无能和腐败,他们一夜之间就成了阶下囚,光荣和败绩都只得留给后人评说。

(3)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的牺牲,作者不仅仅只是描写高级将领之间的博弈,更多的笔墨交给了普普通通的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中的英雄儿女,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与顽强拼搏,才奠定了人民战争的格局和走向,才有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人民以其伟力构成了历史车轮的前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群众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本书在引用资料方面颇为可观,除了毛选以外,还引用了大量的敌我双方官兵信件、回忆录等资料,这就使得战争的残酷性、真实性更加显露无疑。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读后感(五):国军可以赢吗?

  六十多年前国共两党的内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了,数百万的军队在三年内厮杀,基本上波及了全部的国境与人口。可能未来也很难有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了。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漫长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休止符,战争结束后,随着一方在全国范围的执政,整个社会形态完全改变了。

  时至今日,如果抛开政治层面的考量,我们只从军事层面来看待这场战争,可以说共军的军事成就是非凡的。整个三年下来,正好印证了拿破仑的名言,所谓分散以求生存,集中以求决战。前期共军在整体处于劣势时自不必多言,大规模的放弃解放区,集中优势兵力在内线,以求得在局部地点的绝对优势,从而一个旅一个旅的歼灭国军,或者一个师一个师的歼灭国军。当没有攻城的经验与重型武器时,就采取经典的围城打援策略,以期利用有利地形,将援军包围消灭。而在战争的中期,当两军进入相持状态时,果断三路出击,切入国军重点进攻的后方去,三路大军经略中原,威胁国军的统治核心,并依然运用之前的策略消耗国军的有生力量。当国共双方的实力发生翻转后,果断抓住时机,发动三大战役,每一次大战役均是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将敌人分割包抄,务求全歼。最终将国军主力全部消灭于长江以北,使得渡江战役如斩菜切瓜。一路下来,不得不说打得确实漂亮。

  如果我们再从国军的角度来看,决定开战之时,蒋介石作为全国最高领袖,有统帅全民族取得抗战胜利之威望,麾下美式机械化部队也作为远征军在国境之外对日作战立下赫赫战功的精锐之师。按理说这个开局还是很占优势的,事实上国军在前期也确实打得不错,不论是杜聿明在东北,还是傅作义在华北,都对共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然而,国军作为政府军的劣势也出现了,随着接收城市的增多,国军势必将自己分散了,以至于在局部地区反而成为了弱势的一方,这与日军的情势实际上是一致的,短期内的迅速推进使得实际上占领区反而成了负担,尤其是面对共军这种有着大量地方武装善于游击的军队。如此一来,原本精锐的野战部队反而成为了战略要地的驻军,以至于没有足够的野战军与对方主力决战。而国军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派系斗争严重,以至于整个内战时期,基本上被包围的军队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救援,使得军队被不断地分割包围歼灭。本来,当共军围城打援的时候,国军完全可以集中更大的兵力,将敌军反包围,以实现里外夹击,歼灭敌人。然而,派系斗争严重削弱了国军的战斗力,使得好端端的战略部署完全不能在实战中发挥出来。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蒋介石是否可以有赢的可能呢?也许上上之策真就是在开始时双方和谈,两党建国。然而,国共两党实则是中国列宁党的一体两面,实在是难以共同相处,即使如此,当时也应该尽可能的延缓战争的开始,让国民党有时间去完成基层社会秩序的构建与党内大佬们的利益分配。当年曾国藩靠着团练成功的维护了地方秩序并最终清剿了长毛,作为曾国藩的信徒,蒋介石应该意识到地主武装的力量,并不要求地主武装可以再次完成克复金陵的伟业,只求它可以保境安民,配合政府军完成被占领区地方秩序的恢复。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实现,所以军事上的失利似乎已经成为了必然。当共产党武装起了无地的农民,并以分配土地为承诺时,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就已经被摧毁了。战争到后期,共军越打越多,而国军越打越少,而且通常情况下被俘国军整建制的被改编,加入了共军,不能不说共军采取了最适合其发展的策略。蒋介石理应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实力,并暂时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在自己的实力之上,先把自己内部的资源整合好,再与共军做长期的斗争,这样,虽然极有可能中国会像南北朝鲜、东西德国那样陷入长期的分裂当中,但是也许后面还有翻盘的机会或者和平统一的转机。然而,蒋介石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并且错误判断了世界局势。最终将精锐部队葬送在了东北和华北广袤的平原上。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