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一部由刘文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晚》精选点评:
●还是以前的春晚好看
●一年不如一年,充斥着大量没话找话,生搬硬套,矫揉造作,水准低劣,粗制滥造,拿无聊当有趣的小品和相声,还有各种五毛党满眼泪花地唱颂歌,实在不忍直视。
● 叉叉
●很棒的纪录片!不知道为什么看超棒的纪录片总是会看到流泪啊。那种三十年来延续的中国式温情表现得让人很舒服,几条线索都很清晰,喜欢幕后的故事〜!
●各方面都很好,只是我想说……这种纪录片干嘛要弄英文字幕……
●这个纪录片比春晚本身更温暖。
●我要非常没骨气地说 每看一集我都真的泣不成声!
●你不知道的台前幕後。
●给两星是给背景和舞台的!
●紧跟时代热点。
《春晚》影评(一):论好感如何被消磨殆尽
把好东西都提前放出来,后面各种烂尾,现在春晚真是越来越爱耍小聪明了,真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上春晚了,一众小鲜花小鲜肉,也没什么才艺,非要展示,不会不要硬扛着好吗?不就是为了明年能有机会更火点儿吗?不就是蹭春晚热度吗?可能是我年纪大了,小品没有一个是我笑出来的,后边都和泡方便面似的,节目注了水。
化妆师能不能一边去?让我想起了那些结婚现场新娘子们的妆容,那真是差点没有认出是她,这就是亲娘也要愣上两秒啊。老百姓的审美品味也没那么低俗,谢谢!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陪酒女,不对!妖艳贱货那样子,底子本来就不错的,何必化的那么浓呢? 小品第一个婆婆妈妈最好。后面那些带有爱情色彩的真心不太好看。爱情这种东西你们关上门自己搞不行吗?非要放在严肃的春晚舞台上好意思吗?一打开电视所有的剧都在谈恋爱,我以为春晚可以放过我,没有想到没有。群众不是性饥渴好吗?趣味性不足就用爱情来凑真的好吗? 唱歌,韩雪是唯一妆容正常的,不愧是有背景的人,可惜开口让我心碎。唱第一句就左嗓子,她也太紧张了。
小品,鞠婧祎小家子气呀,去掉滤镜不想看,丫鬟似的。她还嫌自己的白娘子不够烂,还能上来宣传。
把好东西提前放出来,后面让人大失所望,只会使评分变得更低。我们观众不是傻子。
特别是那个魔术节目,模特秀以及小鲜肉用颜值硬撑着,低俗。在这个都能整容滤镜的时代,颜值高真的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你们的灵魂呢?完全一堆小鲜肉在那里说了两句话也不表示什么,只不过露个脸讨个彩头吗?就算你们那么想红,也求求春晚放过我们这些可怜的老百姓好不好?累了一年了。
那个杂技的节目一点美感都没有,唯一能看的就是旗袍秀,希望明年有个差不多的节目,满足我们这些有时代艺术追求的人。
怪不得主持人要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彩排时间最短的一次春晚。就是让我们见谅,对吗?我觉得比阅兵那年好,三颗星,不能再多。
除了《难忘今宵》,其他的都已变味,不是我想要的春晚,也不是原来的春晚。
《春晚》影评(二):我为什么还看春晚
说出来有些丢人,直到今年除夕,我还在看春晚,每个节目都看一遍的那种。
尽管现在的春晚已经沦落到靠小鲜肉来维持收视率,豆瓣评分只有二点几的地步。
曾经我们热爱春晚,后来我们吐槽春晚,现在吐槽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曾经的小品能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后来我们发现小品没有以前好笑了,现在我们从现场的零星掌声中猜测:这里可能有一个包袱。
说起小品,代表中国喜剧最高水平的早已不是冯巩蔡明潘长江,而是开心麻花,王自健,金星,贾玲…
而比起那位颜值越高责任越大的阿姨,也许更多的人喜欢那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比起冯巩那句“我想死你了”,更多的人会喜欢骚男的“弟弟救我”;听朱军字正腔圆地颂扬盛世,反倒不如听马东念广告来的有意思。
这样看起来,如今的春晚似乎一无是处:风格单一,主持人呆板,歌手假唱,小品让人尴尬,政治色彩浓厚,简直就是文艺版的新闻联播。
甚至我后来才发现春晚的最大目标就是:让几亿农民工和几百万解放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明年好好工作。毕竟他们也许是保证国家存在并运行的最重要的两个群体。
而我却依然爱看春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是:春晚是现在维持我们共同记忆的少数几个事物之一了。
互联网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我们从共同喜欢孙悟空讨厌唐僧,共同喜欢小燕子讨厌容嬷嬷的那些时候逐渐长大,变成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
我们分裂成了文艺青年,学霸,宅男宅女,男神女神,愤青,网瘾少年,奶爸奶妈……我们开始发现和身边的人距离越来越大,而那些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并不在你身边,可能某个网络社区的某个群组,在艾欧尼亚或者黑色玫瑰,在百度某个贴吧,在A站或者B站……
而除夕夜八点档充满争议的那场晚会,却能瞬间将分裂的我们重新统一起来。虽然短暂,却也温暖。
从小到大,时空变迁,也许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的人换了又换,但那天晚上我们永远能从CCTV—1听到朱军的两遍中国中央电视台,听到《春节进行曲》,听到《难忘今宵》……
充满个性的世界是美好的,但有时让人感到孤独。所以我依然选择看春晚,虽然和春晚本身无关。
《春晚》影评(三):朴素情感下的家国情怀
关注微信公众号“雕刻时光CN”,和小编一起记录时间的光影
朴素情感下的家国情怀 ——浅析纪录片《春晚》 春晚,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春晚,是中国最闪亮的国际文化名片; 春晚,是属于中国所有人共同的文化情感;春晚,深化了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从前,春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而今天,伴随着春晚的出现,春节成为了亿万华人共同团聚的节日。是什么成就了春晚,使之成为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纪录片《春晚》向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春晚早已超越普通的电视综艺晚会,而成为中国人共同情感的寄托,家国情怀的体现。 作为一部纪录片,《春晚》以其真实客观的镜头,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与春晚的情感牵绊。从取材方面,编导深入春晚的创作,探寻春晚背后的感人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陌生的春晚。与此同时,编导还极其注重纪录片的时效性,在2012年春晚播出后的第二天晚上就播出了这期纪录片,这虽对创作团队是一个挑战,但却极大的抓住了观众的兴趣点,这也就保证了纪录片的收视率。编导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他们深知春晚有着强大的观众基础,观众对春晚是有着深深的情感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使得他们更想要探寻春晚背后的创作秘密。编导除了在影片播出方面,在影片创作方面也深深的抓住了观众朴素的情感诉求。影片中大到观众所熟悉的艺界名人,小到最普通的平民百姓,一个个关于春晚生动的故事,都围绕“人”展开。这既是影片人文性的体现,又是影片紧紧抓住情感这一创作要素的体现。在走向春晚舞台的过程中,这些人们有拼搏,有汗水,有喜悦,也有遗憾。但不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与春晚节下了一段不解之缘。比如影片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讲述“绛州大鼓”上春晚的故事,山西人民为了将自己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段曲折的经历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戏剧性,也让观众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人对春晚那份最朴素的敬仰之情。 “家国情怀”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 利人利己又 利国利民,自然也利于文艺作品的创作。这个拍摄过《故宫》《话说长江》的摄制团队,在制作《春晚》这样的纪录片时,自然也不会忘记对家国情怀的表现。影片采用了多线索叙事,将春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讲述2012年春晚制作历程时,使用了大量的闪回蒙太奇,用之前的春晚节目,唤起观众的记忆,带领观众重温春晚所走过的30年历程。同时段落的快切,也让观众从春晚舞台的变化直观的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在这30年的蓬勃发展。所以纪录片看似是在讲春晚,实际上是在讲中国。 青山在,人未老。走过30年的春晚,就这样成为了收视的传奇,成为了时代变迁的相册,成为亿万中国人所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透过春晚我们能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看到中国文化的蓬勃与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中国人对春晚的情感,早已从朴素的团圆情感上升到了家国情感。 春晚,中国电视事业的骄傲,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