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战役》是一部由Renzo Martinelli执导,F. Murray Abraham / Enrico Lo Verso / Alicja Bachl主演的一部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也纳战役》精选点评:
●土狗被揍的尿撒在腚眼里 大快人心
●唉 期望太高,到最后还是成了过家家。。。
●奥地利帝国是当时欧洲第一强国,虽然有波兰的帮助,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有些失实。且台词太愚蠢。
●中规中矩,脸谱化和两极化是必然的~
●挺差的电影,冲着信仰,加一分。
●平庸之作。演员都还不错,利奥波德长得和历史画像一模一样。但背景制作太假,情节该快的慢该慢的快,做了很久的前戏还没反应过来高潮已经过去了。能够正式宗教冲突,但又过于简单。波兰翼骑兵很帅,但还可以更帅的。有人说想起了双塔之战,其实差太远了。
●台词内涵满满,隐射现在啊,十分有趣,确实是信仰的战争....
●我最喜欢的题材硬生生给毁了。亏袁腾飞还在袁视角里煞有介事地推荐。本片,服装道具和音乐各拿一星。其他都还不如国产剧。
●把一场重要的战役简单化成了意大利神父和波兰国王对阵土耳其首相,完全没有认真交代当时的欧洲政治形势,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
●土耳其人拍一部伟光正的《1453》,大波兰人还一部高大上的《1683》。
《维也纳战役》观后感(一):“大波波祖上阔过的时候”又一弹
据说是土鸡1453的报复电影。可能是为了走出(意大利和波波的)国门直接全世界人民都说英语了,连个本地腔的优势也没有(再说不照样没人看吗!!连个蓝光都不出要英语对白顶鸟用!)。剧情十分主旋律(wú qǜ ),虽然也有布景道具可看但是dvd画面不知道为啥灰蒙蒙的也不大看得清楚…
不过给分的话考虑到怎么着也没像土鸡1453那样丑化敌方所以得比那个片高一星以示区别。
:本片里波波一如既往狂霸酷拽,其他基督教圈国家不是笨蛋就是猪队友
:是我的错觉吗,凡是有土鸡和欧洲国家打仗的片不管哪边拍的看起来全是土鸡时毛无比欧洲国家一帮土包子的效果…
《维也纳战役》观后感(二):电影配乐一级棒
主演马可神父的是F·莫里·亚伯拉罕,这是一位表演艺术高超的老戏骨,他的最新作品是《布达佩斯大饭店》,与这一部作品的表演有异曲同工之秒,像是人类心灵的导师。剧中老穆斯林阿布与哑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虽然土耳其大军攻城略地、手段残忍,但是生活在神父家乡的阿布心地善良,当阿布在自己国家和爱人面前只好得行且行,将追寻自己却被土耳其守军抓捕的哑女赎出,最后也为了卡拉·穆斯塔法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当马可神父步履在战场,不论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都在含着泪为之祷告。不可不提本片的精要之处是配乐, 音乐总监是ROBERTO CACCIAPAGLIA,我在网上只能找到电影配乐的两段原曲,一首是WILD SIDE,另一首是TEMPLE,但是找不到卡伦那山冲下时的那段女声,那段女声就好像天国的云彩散开迎来了神的光芒。
《维也纳战役》观后感(三):u1s1
1、神父马克并无其人
2、哈布斯堡对匈牙利的宗教压迫和匈牙利的新教叛军是很重要的一个爆点,完全没提
3、莱一确实出逃,但不至于黑成片里这种一无是处的形象,跟着他随后逃出城的有5、6万人,基本被周边的鞑靼抓了
4、穆4是亲自领军至贝尔格莱德才将兵权交给穆斯塔法,不是伊斯坦布尔
5、穆4很想做穆2,穆斯塔法想要报养父之恩,并让科普吕绿的宰相世家传下去,两人一拍即合,对穆斯塔法的形象倒是不吹不黑
6、穆2拿君士坦丁的时候才20出头,穆4有发兵想法的时候也是差不多年纪,但是整整拖了20年,40多岁的穆4已经没有那份雄心壮志了,反正兵给你,打赢了算自己的,打输了锅是不背的
7、土兵种展示齐全,工兵和掷弹兵都有一定镜头,但没有禁卫军,估计是皇家骑兵团直接一块打包了。
8、皇家帐篷建造队造出来的帐篷应该看起来更高级一点,所有帐篷好像都是按顺序排列,实际上是以主帅大帐为圆心层层包住
9、没有手工艺人和其他服务类随军人员,倒是非要抓个花姑娘关到军妓营给你看看,奥斯曼stereotype+1
10、三十年战争为哈布斯堡及欧洲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实战经验丰富并且军事理论成熟的指挥官,虽然都各自为营,但绝不是片中描述的如此不堪的战斗力
11、洛林大公的天花脸处理的温柔了点,打仗时没有露他的小平头,上朝时也没戴他的烂金毛,是莱一手下一员战斗经验丰富,洞察力清晰,外交手段圆滑,受士兵爱戴的大将,并且后来联盟的总指挥就是他,片里...一无是处的公子哥
12、奥斯曼出征仪式的大阅兵阅了至少3次,片里小小的复原了一次,表示战争的马尾旗好像是一杆一束把,和我想象的有出入,服装上的色彩和贵重饰品比起当时其他在场的欧洲大使描述的差太多了
13、战争从开春开始算一直打到秋天,片里伊斯坦布尔到维也纳一天,扎营吹牛逼一天,战斗失败并撤走一天
14、奥斯曼的30万,撑死了10来万人,而且是夹带了各种非战斗人员
15、波兰人虽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绝没有如此的天神下凡,周边几座山都屯了人,人点齐后才是波兰人卡伦山上的炮兵开轰,一小队精锐敢死骑兵趁奥斯曼人大乱冲进大营,索别司机看效果不错,接下来步兵和找巴伐利亚借来的2000日耳曼滑膛枪兵进入战场,最后所有骑兵发动集群总冲锋结束战斗,确实其他人也没来得及动手
16、卡拉穆斯塔法确实带过兵但是他不会打仗只会骂人,鞑靼人一再提醒他卡伦山要设防他却一意孤行,事实上穆斯塔法确实在卡伦山布置了哨所,只是盟军灭掉了,但哨所里的人还是逃了几个,穆斯塔法很快就得知了消息
17、通过山林掩护来调动兵力是洛林公查理的主意
18、维也纳外围在奥斯曼人开拔之时已经开始修缮和加强防御,不过天气炎热致使进度缓慢,最终维也纳外围由桅杆粗的硬木围了起来,这个栅栏给奥斯曼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片中奥工兵成功地道爆破也没有,至少没那么大的量。
19、小吹了一波欧根,这也是欧亲王第一次上战场
《维也纳战役》观后感(四):新西兰枪击案的弹鼓上为何写有1683?
3月15日,新西兰基督城爆发特大枪案,一个疯狂的枪手打死50人、打伤50人,非常嚣张:
挑衅只有恐怖分子才会滥杀无辜,白人至上、极端伊斯兰以及为极端伊斯兰辩护的白左、女权都是最肮脏的存在,人类社会的毒瘤。
《掷弹兵进行曲》轻快、活波,曾被库布里克用于《巴里林登》血肉横飞的战场,别具讽刺意味。没想到,疑犯的手机铃声也用的是《掷弹兵进行曲》!
枪支、弹鼓、弹夹遍布涂鸦:
枪涂鸦都是基督教与伊斯兰争战的历史:
历史1世纪出现的基督教和7世纪出现的伊斯兰,卖石灰的见不得卖白面的,相互征战、杀伐了上千年;两教教派林立,卖白面的见不得卖不一样白面的,内部残杀、迫害同样血腥。
弹鼓上的维也纳1683非常醒目:
1683本拉登为何选择911而不是其它任何时间袭击美国?
很多人以为是用报警电话的号码来讽刺美国,错。
枪手选择1683和本拉登选择911的原因如出一辙:
海报911是伊斯兰全球武力扩张的休止符,穆斯林的噩梦:
1683年9月11日,基督教与伊斯兰上千年的拉锯战迎来决战时刻,奥斯曼帝国14万大军猛攻维也纳,西方文明危在旦夕——
1683现实永远高于艺术,波兰之狮约翰三世统率的翼骑兵,比甘道夫的雷霆救兵还要传奇:
翼骑兵如同“从大山上铺天盖地涌来的黑色沥青,将沿途一切毁灭殆尽”,杀得苏丹大军尸横遍野,伊斯兰最后一个哈里发奥斯曼帝国一蹶不振,直至崩溃。
毫不夸张地说,这场大战奠定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
西方从此崛起,伊斯兰的铁蹄再也无力深入欧洲腹地。翼骑兵打击的是试图征服欧洲乃至全球的奥斯曼帝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没有与战邪恶的豪情,就只有被极端宗教奴役。
而本拉登、新西兰枪手针对的都是无辜的平民,应当被全人类唾弃。
移民问题的根源在于白左,欧美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力少,德国30%的成年女性不愿生孩子,但白左、女权还在呼吁不结婚、不生孩子——
德国女教师Verena Brunschweiger写了一本书《丁克VS无孩》,把生孩子的妇女称为“僵尸”,因为每生一个孩子就会增加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僵尸”生一个孩子,"就如同把木头送进着了火的房子里。"这种反人类反人性反常识的白左、女权,居然成了德国各大媒体访谈节目的宠儿:
Verena Brunschweiger攘外必先安内,要解决极右、极端伊斯兰,先得解决丧心病狂的白左、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