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是一本由于蕾,吕逸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宝藏》精选点评:
●通过文物看历史这种方式和bbc百件文物讲世界历史异曲同工。装帧不错,书本虽厚,但线装十分利于翻阅。由于源自综艺节目,加入含演绎成分的剧本能勉强接受,只是书里插入娱乐明星的精修照片难免显得奇怪。历史确能够激发对文化对身份的认同,但也要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歪曲对自身的客观审视。
●带孩子去博物馆的时候,除了博物馆对于文物的简单介绍,经常看不出一个所以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东西是个国宝。然而在看了这本书,才了解它们背后藏着那么多的故事。实在是佩服我们的先祖们。ps,王凯太帅了
●家庭书架必备
●基本上整本书是综艺节目的剧本
●文物本身就是活的,岁月不会悄悄流过而没有痕迹,只是缺少我们去发现;文物的价值也不应该是我们去发掘的,因为它们本身就存在。 《国家宝藏》展示的是藏品,但更重要的是一件藏品里所包含的我们的文化和精神。 《国家宝藏》所演绎的,是当我们看到一件文物的时候,大脑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产生脑电波。即便在我们还不具备这种历史知识积累的时候,也应该保持这种好奇心去贴近他们,这才是一件文物应得的尊严。
●感觉不是很“国家宝藏”啊,小剧场也很傻……
●文物介绍的还不够多,不解馋。
●不是我的菜,没看到什么有意思的,不过那个18岁结婚三个月老公就死了守寡承嗣的老太太真惨…
●虽然收获甚微,但是湖北和浙江省的博物馆还没去过,有时间一定去参观。
●读了一半觉得还挺不错的,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书籍笔记也还没有整理,不过看不太下去了,只能看了一半。
《国家宝藏》读后感(一):文物科普
看过了《国家宝藏》这本书几乎可以不看了,只不过是将纪录片内容转化为文档。套路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类似,买来只不过是收藏一下。不同的是,因为有的明星充当了国宝守护人,就担心其中有人以后“出问题”,让此书收藏意义大打折扣。算是以后给孩子的科普读物吧,没准还得顺便科普一下,明星八卦。再重温一下纪录片会更有感觉。
《国家宝藏》读后感(二):本想在公众号里推荐这本书,但最终删除了推文。
一句话,怎么说呢,节目是节目,书是书,是两种不一样但又互为关联的媒介传播形式。如果先有书,书火了,然而衍生出节目,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一定不差,反过来,就不能确定了。”私以为,如果看书的时间,不如实地走访走访那些介绍到博物馆、珍藏馆,亲身感受去亲近那些曾经在节目中大火的一件件文物。
喜欢看节目的朋友,可以自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喜欢文物?是因为喜欢它背后的故事,喜欢它的美术工艺还是希望和王刚一样懂品鉴呢?每个喜好背后的拓展方向还是有些区别的。
《国家宝藏》读后感(三):央视国家宝藏的书版
(1)主要内容
8家博物馆的代表文物,故宫,南京,上海,湖南,河南等八家。
涉及到国宝的历史,如何进入博物馆等内容。
(2)意义
文化是民族传承的纽带,从国宝的过去看到文明的璀璨,从国宝的近期历史,看到文化的凝聚,从国宝的未来,看到民族的希望。
(3)不足之处
没有看过电视版,不知道是不是把电视版的文档复制到书里面了?五花八门,其实可以有更好的编辑,但是需要更高的功底,花费的时间也更为多。
(4)庆幸之处
本来想在双十一买本看看,中信出版社300-100抢了10天没抢到,图书馆里借到了。看完之后庆幸没买,可能看完一遍以后,我再也不会看了,只能充当填满图书柜的一个装饰品了。
对文物的细节描述不足,估计是从电视节目中的视频中截取的,希望能用高清相机拍摄看看,要不然我直接看视频了。
《国家宝藏》读后感(四):有宝于斯
《国家宝藏》 央视综艺频道
没错,就是那个网红节目的授权图书。
节目没有时间看完,书相对好读一些。看完的第一感觉是:现在的这些国宝的确得之不易,漫漫历史长河中能够保留下来的东西,也的确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说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吧。
良渚地区出土的玉琮,真的有5000千年历史,华夏五千年嘛;“海内三宝,潘有其二”大克鼎,大盂鼎都在老潘家手里,而为世人皆知,她们竟能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保存了半个世纪,最后捐给国家,这是何其曲折艰险的故事?;妇好鸮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的陪葬,这是女武神啊,在商代女子还是可以领兵打仗,受人崇拜的啊;乾隆年间唐英督造的各种釉彩大瓶,这个比较负面,器身上17种釉彩,平均的出率是7%,17种那就是70%的17次方的出率,就是不高于0.23%,这就是人民币玩家不计成本砸装备啊,乾隆个败家玩意儿;宁波万工(工时)轿,这个有些震撼,极尽繁华之能事了,“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妆”,做个宁波女人,值了!
《国家宝藏》读后感(五):读《国家宝藏》
央视大热的节目“国家宝藏”成文出书了。就我个人而言,虽然电视传递的信息和给人的感觉要比文字直观,但许多时候,更喜欢文字那种耐人回味咀嚼的魅力。
印象极深的是,故宫博物院藏品达186万余件,陕西历史博物馆达171万余件,上海博物馆近102万件,远远超出其他博物馆的量级。如果在电视节目中看到或听到这个数字,也许会被其它的画面或解说分散了注意力,但在书中,这样的数量信息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
各个博物馆挑选出来的文物,应该是经过仔细斟酌,反复筛选,具有特别意义的代表。可能对于我来说,并非全部都是那样如雷贯耳的“著名”文物。比如浙江博物馆就没有选择《富春山居图》作为代表,上海博物馆也没有选择明代家具。但通过这些挑选出来代表各个方面、承载不同角度历史的文物,也让我们从另外的视角对文物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理解。
看我们自己的文物,与在国外博物馆所见感受不同。
参观过一些国外的博物馆,著名的包括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在那些地方,如果看到了当年被劫掠过去的本来属于我们自己的文物,心中是愤懑、悲伤,忍不住扼腕叹息;至于对其它文物,则往往会被其精美、历史,或内涵所吸引,为其激动,赞叹不已。
而看到我们博物馆中的文物,内心被催生更多的往往是对历史的感叹,一种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在心中回荡不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电视的传播,书中的记述,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那些珍贵的文物;而于我们而言,更应该亲自观瞻它们,感受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欣赏那精美绝伦的艺术,丰富我们精神上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