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蓝点 《暗淡蓝点》读后感精选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2 04:57:26
分享:

  《暗淡蓝点》是一本由卡尔·萨根 (Carl Sagan)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淡蓝点》精选点评:

  ●人生如蜉蝣,而宇宙代谢无穷尽。

  ●地球对宇宙影响为零却是人类的全部. 宇宙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天文物理主题词一个叫survive (as a civilisation)一个叫explore (the stars) ,在熵增不可逆和终究毁灭中,仍尽己所能保护生存的家园,探索其他适合人类文明生存的空间

  ●一本有情怀的科普书。人类作为碳基猩猩的后代,面对宇宙何等渺小,无法摆脱时间的束缚。就算这样,人类的科学家们,用短暂的一生,推动人类文明往那个遥远的星空一步步靠近。这段路何等漫长、艰巨,或许人类灭亡的那天我们都无法走出太阳系,漫游银河系,他们却为这个终极梦想燃烧终生。

  ●论烧钱太空的性价比

  ●除去卡尔萨根关于蓝点的那一段经典名言以外,整本书基本上是关于太阳系内行星的详细介绍,怀疑现在各种记录片的东西,基本上讲的都不出其右。

  ●意外在图书馆搜寻到,甚是惊喜。 / 他们将抬头凝视,在他们的天空中竭力寻找那个蓝色的光点。他们不会由于它的暗淡和脆弱而不热爱它。他们会感到惊奇,这个储藏我们全部潜力的地方曾经是何等容易受伤害,我们的婴儿时代是多么危险,我们的出身是多么卑微,我们要跨越多少条河流,才能找到我们要走的道路。 / 卡尔·萨根无疑是最伟大的科普作家。

  ●有了宇宙观以后 看什么都觉得渺小 又带着敬畏

  ●书是好书,文章也是好文章,翻译不是好翻译。译者对于天文可能颇有造诣,但对历史实在不太熟悉,选择的译法与常见方式总有些差别,比如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沉思录》译成了奥里利厄斯的《自省录》,托勒密也译成了很少见的“托勒玫”。但总体来说,值得阅读。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不愧是科普大家的作品,既有严谨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完全可以拍成bbc记录片,探索是人类的本能,对天文的观测,以天文学视角看待世界,人生会完全不同

  《暗淡蓝点》读后感(一):一部人类在宇宙中时空坐标的史诗

  萨根真不愧为科普大师,从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都能流露出他的开阔视野及人文情怀。说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一点都不过分,从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到20世纪我们在空间探测所取得的成就,再联想现今最前沿的各种进展。你不得不由衷地钦佩萨根的博大胸怀和前瞻见识。曾经有很多上一辈的人说“是萨根彻底改变了我对宇宙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说明萨根的影响。

  《暗淡蓝点》读后感(二):蓝色的乡愁

  刷书刷完的,自己不是很喜欢有点枯燥且太长了,全书主要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每年要拨款给NASA探索宇宙在很多小孩还没有学上的同时? 作者认为我们所在的地球既不特殊也不是中心,宇宙之外很可能还有平行宇宙,探索宇宙可能开辟新的资源渠道,旅行者号机器人的开发也有助于执行人不能操作的任务。了解其他的行星有助于更了解地球,预防气候灾难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

  回到蓝点,蓝色主要来自天空和海洋,红光被吸收了,波长短的蓝光被散射出来优先看见,于是地球呈现蓝色,不同重力的星球天空的颜色也不同,吸收了光束(可能)的宇宙背景则是漆黑的。

  探索宇宙还有重要的目的就是星际移民,预防恐龙灭绝时的小行星撞地球。外星人很可能存在,并且是友好的,因为不和平的文明不能久存。最后即使不探索宇宙,剩下来的钱也不会让所有孩子有学上。

  相反,当我们有一天向外太空移民成功,回想起自己走了那么长的路,暗淡的蓝色星球还是我们最初的家。

  《暗淡蓝点》读后感(三):渺小又如何

  科学在伪科学泛滥、迷信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仅仅是一支随时都可以被吹灭的蜡烛。在16世纪中叶,许多学者向教廷保证日心体系只当作便于计算的设想,对传统观念并不构成威胁。谁能保证类似的事情已经彻底消亡了呢?对从事科学普及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向公众讲清楚科学的重大发现、误解和科学的实践者偶尔顽固地拒绝改变研究方向之真实的、曲折的发展历史。而这正显示了本文的初衷和夙愿:科学家有责任介入社会。卡尔·萨根坚信他所执导、相信以及他希望能够发现的一切,都必须有效地跟公共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进行交流,只有激发了公众参与科学的激情从而支持它继续前进时,科学才能够继续辉煌。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我们和我们所能认知到的宇宙是渺小的,然而我们一旦克服了由于人类渺小而引起的恐惧感,就会发现我们站在一个辽阔的和令人敬畏的宇宙的入口处。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符合科学的内在发展规律:科学的思维方式既富有想象力又要以科学素养为基础;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具有改正错误的内在机制。而另一方面,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们便更可能将自身命运处于大环境下迸发出新的潜能,个体渺小,但我们的几十年生命是属于更伟岸的东西,我们为之献身,便是在创造伟大的事情。科学进步,让我们感到自身的愚昧,但同时也使不断锻造我们。所以,怕什么出错!把我们的脆弱和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牢记在心中,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暗淡蓝点》读后感(四):听书精华笔记

  第一,通过《暗淡蓝点》这本书,作者萨根让我们把视线从脚下的大地,转向头顶的星空,帮助我们对地球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并不是宇宙中的主角。

  第二,萨根发现,人们没有正确看待太空计划的成就。通过这本书,他让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太空探索的价值,比如:行星探测对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第三,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习惯以地区、民族以及国家的概念来审视这个世界。而在本书中,通过“暗淡蓝点”这个图像,作者以一种超越国家的人类整体视角,来观察思考这个世界。他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心系宇宙天地宽”的感觉。

  在很久很久之后,人类的后代可能早就实现了星际移民,甚至可能已经是一种新物种了。但他们不会因为那个蓝色故乡的暗淡和脆弱而遗忘它,因为那是他们在整个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家。在抬头凝视那颗暗淡蓝点时,他们会感叹:我们起源的故乡是如此渺小和脆弱,却又蕴含了如此巨大的潜力。我们走过了多少路,才来到今天这个地方。地球

  《暗淡蓝点》读后感(五):幸运而渺小

  在行星的尺度上说,人类是微不足道的,它不过是一块偏僻与孤独的岩石和金属混合体上的一薄层生命---《第一章 你在这里》 在读卡尔.萨根《暗淡蓝点》前,我在网上查阅了那张著名的照片,那张“旅行者一号”在飞过海王星轨道,距离地球六十四亿公里的时候,回过头来,拍下它诞生之地---地球的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地球的尺寸只有0.12像素,只是一颗闪着微弱蓝光的点。 人类就在这个蓝点上,幸运地渺小着。 萨根先生为生活在这颗暗淡蓝点上的人类,在这许多年间探索太阳系,想要发现另一个宜居星体的历程,写成了这本书。我们探索月球,认识金星和火星,幻想在土卫六(土星一颗被人类命名为“泰坦”的卫星)存在着甲烷海洋,这是地球生命早期诞生的环境,随着探索的不断开展,却越发地感觉到地球的弥足珍贵。即使在萨根先生已经离世超过20年的今天,我们仍未看到有任何实质性的希望,不得不承认,除了地球,人类无法找到第二个家园。 在探寻过程中,我们一再为人类的渺小,地球宜居时代的短暂(相比于宇宙历而言,人类出现的历程只相当于宇宙历中的短短数秒),地球上生命的脆弱而感到无力。宇宙并非为生命而创造的,我们感受着它的深邃无边,却也恐惧于它的冷漠无情。 太阳系其他星体上,是否有过如地球上生命体一样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或许“生命”存在于其他星体只是很短的一瞬,还没能等到有人类这样高智慧生物的存在,就已经湮灭。又或许那曾经也是一个以亿年计数的漫长时代,有过不可想象的辉煌与灿烂文明,但早已重归星尘,弥散在冰冷的、遍布辐射的宇宙真空中。而人类这个族群,能否延续到有能力发现地外生命或者被地外生命发现,科学家们并没有把握。 但正如萨根先生所说的那样“人类追求自我完善、妒忌和竞争的习性,随时都会成为地壳中震动的岩石”,让大地熔化,让人类倾覆于自己手中,如果我们变得比现在还残暴,更短视,更无知,更自私一些,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人类不会有未来。如果未来人类还存在,那么他们一定是一支更懂得思考、谦让、互爱,经过现有人类进化后的族群,也只有这样的人类,才能让文明找到延续下去的道路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