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历程 《现代中国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2 03:57:50
分享:

  《现代中国的历程》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中国的历程》精选点评:

  ●记不到具体细节了,评论以后再加吧

  ●大历史眼光关注中国史,以“技术角度”观察历史问题,诚系治世之名家。不得不说,他的视角相当的独特且深刻,尤其是明史,以及对蒋介石的评价,平允中肯——“将‘负’因素高度渲染,即妨碍‘正’因素之展开”。PS:我自己对黄仁宇先生是相当倾心的,《万历十五年》为我打开了新域界,至今心存感激。

  ●唉 看了这么久终于是勉强看完

  ●书名起大了

  ●名字起得挺唬人,编得太散了!

  ●书中一个反复强调的观点“数目字上管理”,听着很像KPI

  ●我有些讨厌这类选编的书,但又想看看这些编辑如何自圆其说。世上无非有读书人和替人读书人,且看看吧!

  ●关于黄仁宇先生散见文字的收录,内中质量颇高,对于思考中国的历史乃至当下现实问题,对于如何更准确地辨析和使用“资本主义”的概念,对于历史人物的合理臧否,都有很直接的帮助。

  ●好好学习

  ●这本书以分析明朝和蒋介石为主,依然体现了大历史的视角。

  《现代中国的历程》读后感(一):应该改名为——《蒋氏与现代中国的历程》

  开始一直没弄明白黄公这本书的主旨,直到看了“蒋介石”和“蒋介石的日记”这两篇才明白黄公所要表达的观点。前面关于唐宋和明清帝国的论述,不过是在剖析中国古代国家无法“在数目字上进行管理”这一核心问题。至于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则在以上两篇予以回答。

  《现代中国的历程》读后感(二):数目字的管理

  等读到黄先生的16世纪明代中国的军费和明代的财政管理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我有点叹为观止的感觉。把学问做到这样的层次,一点一点的解开明朝的财政,澄清错误的理解,给出合理的推测和解释。一个远离我们400多年的历史就活灵活现的在我的面前。并且从明朝的财政管理中,可以看到为什么明朝的衰败。这个历史对现在的指导意义不言而明。这就是历史。从黄先生的书中,我感受的是研究历史的严谨态度和历史的价值。比较这里面的两篇历史文章和明朝那些事。可以看出来历史研究对现在的作用。

  《现代中国的历程》读后感(三):何为数目字上的管理

  053|101,《现代中国的历程》。

  这是我藏书中的旧书,多年前因《万历十五年》一书,收集了几本黄仁宇之书集。为何重读此书?缘起于前段时间读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想对比一下两位大家之观点。

  但,此书虽起名《现代中国的历程》,实则是笔者的几篇论文之集合。通篇读下来,实不知何为“现代中国”及其如何的历程。倒是认知不少论文中之新颖观点,需怪罪于编辑之标题党。

  本书从“科技、经济、军事、政治改革”论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若要论述历程,难道不应该某些指标恒定通过实践推演而对比么?其中,谈及中国为何未能进入资本主义,笔者给出了答案。“数目字上管理”,实为“法律认可的市场经济及稳定的货币制度”。

  另,笔者还入木三分点评,“中国地广人多,政治组织初期早熟。其结构只注重上端的理想,不注重下端的实际情形,所以规模庞大,表面冠冕堂皇,实际内中结构松脆,效率极低。”放在当今,是否有改善么?[呲牙]

  《现代中国的历程》读后感(四):读历史越读越悲观

  中国地广人多,政治早熟,小农发达,但官僚机构臃肿,税收效率极低,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时添乱,朝廷内部贪官太监乱政,民不聊生之时,揭竿而起,于是改朝换代,可惜换汤不换药,中央仍然集权,闭关仍然锁国,重农仍然抑商,意识形态仍然代替法律制度,科学、民主、经济,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反复被抑制,直到英国人的炮弹炸过来,如梦初醒的当局者才开始临急抱佛脚地兴洋务,可惜抱的也不是佛脚,是孔老二的脚,人们被灌输了两千年儒家君臣父子妇道般奴性的价值观,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民主科学”了?留学精英们的确是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的发展,也看到了内地的闭塞,可惜太过理想主义,中国的摊子太大,地理条件差异大,人口太多,文化水平极低,生产力水平极低,现代国家的历程,真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也不是“民智未开”的简单问题。新兴的资产阶级,太固守自身阶级位置了,如果能睁开眼睛看看山区里失地农民的悲惨境况,把土地革命一事提上议程,大刀阔斧,也许蒋公的历史评价会有所不同吧?

  不同阶段的历史有其共同的特点,臃肿累赘的官僚机构,掌握特权的贪官污吏的横行腐败,老百姓对统治阶级的信心低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绩的斐然,然而问题也凸显,中国人用起了苹果手机,看起了美剧,穿起了阿玛尼,开起了奔驰,可是中国人真的变了多少?相较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500年前,本质真的变了吗?更加眼光开放?更加宽容谦卑?更加科学民主?更加文明法治?

  打开电视,可以关了。

  哎。

  《现代中国的历程》读后感(五):多因一果

  关于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发展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路来考量,似乎已成为主流共识。

  顺着这个逻辑来讲,中国的古代历史基本上是这样的:封闭而又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对于水利设施的依赖需要强有力中央集权的统治,基于经验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人伦的祖先崇拜————中央集权以世袭制延续,非国家重大事务依赖人伦纲常来决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经商行为受到抑制——没有人身自由和私有产权概念,民法长期缺位——自由主义不兴,科学民主不立。

  黄先生对蒋中正、毛润之两位领袖的历史评价还是很精当的,即分别把下层农民和上层官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状态重新集结成了紧密的组织,这种组织正是商业文明社会的基础。

  从最近的阅读体验来看,科学和民主是结果,法制是手段,自由才是本质。

  细想也是,既然单个人的自由最重要,那么,每个人的自由也最重要。

  自由是个相对概念,其境界差不多可以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界定,跳出中国人的范畴,才能达到地球人的那个理念。打个比方,对于一般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关注的焦点亦常分别集中在主权和人权,这其实完全就是两种不同境界的自由层次需求,背后是历史赋予每个人的沉重负担,作为个体,你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当然,也可以无视。

  个体自由的发展程度决定一切,我心中的社会发展模型是: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二者相互推动。

  据此,我乐观地认为,中国人的忍耐将换来一个美丽的未来。只是仍然无奈地迷惑于接受、拒绝还是无视。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