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寒锁梦因春冷 《风雨红楼》观后感精选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1 22:56:43
分享:

  《风雨红楼》是一部由凤凰卫视执导,曹雪芹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雨红楼》精选点评:

  ●真的不是跑偏到了红楼八卦杂谈吗。。怎么可能是百年红学史纪录片。扶额,单单讲王国维都讲了一集啊盆友们!一集啊!纪录片总共才五集好吗。

  ●可能因百家之言 谁也分不清个对错 只好从各个角度讲一下现在新红学的观点和对新文学的影响 没有对红楼梦的解读 大家只好亲自去读一读 茶余饭后读上一句 也算完满了曹雪芹先生的初衷

  ●介绍了五位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红学家:王国维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以及百年纷扰的红学研究,学术需要争鸣,但不应被政治绑架。学术可以有江湖,但不应有门户之见;当今的红学掺杂了太多市场利益,曹公的一把辛酸泪已然成了部分红学家的满纸荒唐言。

  ●凤凰卫视制作的五集纪录片。讲的不是红楼梦,更像是红学历史。分别介绍王国维、俞平伯、胡适等红学家。

  ●水准不高

  ●风雨红学

  ●百年红学从索隐派到考证派的发展,当考证占据红学的高地时,刘心武又借周汝昌的考证开创了新的索隐。王国维中体西用,开创了美学维度的红学研究,寄托他对文化的看法,俞平伯继承了下来。蔡元培为革命开索隐派,宣传反满。胡适用此书宣传白话文运动,开考证派,几成定论,为周汝昌继承。至建国,学术争论更为政治所利用。改革开放,政治放手,商业介入,学术争端本身又被忽视。曹公的一把辛酸泪已然成了部分红学家的满纸荒唐言。三星半。

  《风雨红楼》观后感(一):嫩寒锁梦因春冷

  曹雪芹,名霑,子梦阮,号雪芹。生于清雍正年间,假托贾宝玉写他自身的一切。

  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新红学由此诞生,也是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他的悲剧美,又在于悲剧能够揭示人生痛苦的真相。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昆明湖投湖自尽。

  考证派开山之作-胡适《红楼梦考证》。

  先生去了,黄泉如遇曹雪芹,问他红楼梦底事;后辈知道,今世幸有胡适之,教人白话做文章。

  俞平伯、胡适、顾颉刚被称为红楼梦考证派三大创始人。俞平伯《红楼梦辩》、《红楼梦研究》。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风雨红楼》观后感(二):后六集•仍然从甲戌本说开去

  1947年,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懋斋诗钞》,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胡适遍寻多年未果(有说法是邓之成厌恶胡适,故意不告诉他燕京大学图书馆有这本书),作者爱新觉罗·敦敏,是曹雪芹的好友。

  周汝昌通过《懋斋诗钞》中关于曹雪芹的部分,写了一篇文章:《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考证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上推四十年,生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 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复信周汝昌。胡适只赞同卒年的说法,而不赞同生年之说。表面上,胡适与周汝昌是生卒年之争,实质上胡适的看法是:如果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那么抄家时他才四岁(虚岁),“就赶不上繁华了”,《红楼梦》自传说就会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瓦解。 后来周汝昌提出请求,借阅了胡适手中珍贵的甲戌本,并于暑假作一抄本。 1953年,周汝昌耗时六年的《红楼梦新证》,经过删改(尤其是涉及胡适的部分)后出版。“周汝昌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 看到此处会产生一个困惑:周汝昌1947年还在瓦解自传说,怎么1953年的新书又赞成自传说了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读一读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了。感谢《风雨红楼》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想对百年红学纷争有所了解的同学不要错过哦(*^_^*)

  《风雨红楼》观后感(三):前九集•半部现代文学史

  对于《红楼梦》,一直葆有天然的兴趣。

  《风雨红楼》这部记录片,每集约八分钟。今天看了前九集,相当于复习了半部现代文学史。

  文史研究,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人性、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我在2019年之前,一直都持纯文学的立场,希望保持一种纯粹的审美享受。但现在发现之前的思考都是非理性的。对于文学本身以及文学研究这个行业来说,从来都没有世外桃源。

  王国维在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或许是最接近纯文学研究的一部,他受到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1917年蔡元培作《石头记索隐》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他持排满的政治立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影射康熙朝的政治小说。

  1921年胡适之(在顾颉刚的帮助下)作《红楼梦考证》,则是为了推广他所主张的白话文运动。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用文言文写就,胡适之的新书不仅内容上反驳蔡元培,语言形式上亦是。胡适之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派别——考证派,既不同于王国维的审美派,又不同于蔡元培的索隐派。

  赓续胡适和顾颉刚的,是俞平伯,20余岁的俞平伯多次与顾颉刚书信讨论红学,后写就《红楼梦辨》。30年后,1953年,俞平伯将《红楼梦辨》改写为《红楼梦研究》,出版后被两个:李希凡和蓝翎批判,李、蓝的文章被毛泽东看到、认同、接待,《人民日报》转载了他们的文章。俞平伯受到思想上的批判,他和妻子战战兢兢,此后几乎绝口不再谈论《红楼梦》。

  《风雨红楼》观后感(四):前九集•半部现代文学史

  对于《红楼梦》,一直葆有天然的兴趣。

  《风雨红楼》这部纪录片,每集约八分钟。今天看了前九集,相当于复习了半部现代文学史。

  文史研究,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人性、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我在2019年之前,一直都持纯文学的立场,希望是纯粹的审美享受。但现在发现之前的思考都是非理性的。对于文学本身以及文学研究这个行业来说,从来都没有世外桃源。

  王国维在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或许是最接近纯文学研究的一部,他受到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1917年蔡元培作《石头记索隐》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他持排满的政治立场,认为《红楼梦》是影射康熙朝的政治小说。

  1921年胡适之(在顾颉刚的帮助下)作《红楼梦考证》,则是为了推广他主张的白话文运动。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用文言文写就,胡适之的新书不仅内容上反驳蔡元培,语言形式上亦是。胡适之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派别——考证派,既不同于王国维的审美派,又不同于蔡元培的索隐派。

  赓续胡适和顾颉刚的新红学的,是俞平伯。20余岁的俞平伯多次与顾颉刚书信讨论红学,后写就《红楼梦辨》。30年后,1953年,俞平伯将《红楼梦辨》改写为《红楼梦研究》,出版后被两个小人物:李希凡和蓝翎批判,《人民日报》转载了他们的文章。俞平伯受到思想上的批判,他和妻子战战兢兢,此后几乎绝口不再谈论《红楼梦》。

  扯一句题外话,晚清著名的学者俞樾,是俞平伯的曾祖父。下次打算写写俞樾相关的文字。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