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灯》是一本由李佩甫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的灯》精选点评:
●(kindle版)感觉没有《羊的门》写的好,对人性的描写总是浅尝辄止。
●虽然总觉得还是不够高级。但读进去了后,至少还挺顺的。
●虽然与书中的年代存在时间距离却没什么太多隔阂,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小人物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磨砺与蜕变,字里行间是一股野蛮的生命力。
●人生有无数个“偶然”,那“必然”是由无数个“偶然”组成的。
●一步一步地走,走了这么久,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单单是书名就值五颗星。 我们一次次的被现实告知,利益面前似乎没有什么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在现实社会,我们愈发的能感受到真情的珍贵。 冯家昌要怎么样才能下定决心让婚姻为自己的前程铺路的,他又怎么轻易的就抛弃了那个等他的女人。 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有多艰难,只愿自己不为利益抛弃自己所爱。
●╮( ̄▽ ̄)╭
●后半部分给人的感觉不真实,有点理想主义的色彩了!
●我始终相信,小说只是一种媒介,作者是要借以表达什么。前半部分很真实、很精彩,后半部分很虚。
●深深的无力感
《城的灯》读后感(一):城的灯
李佩甫,城的灯
非常好看,内容你明白开头,但猜不到结局。
开头是那样的感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结局是那样的让人痛心,无奈,纠结。
李汉香最终的死,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只有离去的人,才能有神的光环,让世人缅怀她。当然也让读者更深刻的记住她。
。。。。
《城的灯》读后感(二):城的灯
合上书页难能平静。
两条线:冯家昌和几个蛋的奋斗史;刘汗香和钢蛋的爱情悲剧及她的价值归宿。
写作背景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支书漂亮女儿刘汗香带穷得响叮当的钢蛋踩月亮花的时候应该是钢蛋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份真挚的爱情是钢蛋个人生活里的精神来源和奢侈品,而钢蛋的家族使命注定刘汗香只能成为他生命中最爱的却终生抱憾的女人,钢蛋那时肯定想一穿上四个兜就娶刘汗香。而刘汗香太勇敢,八年的青春去信奉心中的爱情,高知份子闺中小姐沦为村妇也罢,无名无份与父断亲被冷嘲热讽也罢,‘等着我’就是她的信仰。最后原谅了失言的人穿着嫁衣嫁给了她的事业。
而钢蛋变成冯家昌由乡村走往城市再对弟弟们的人生负责似乎就是他的使命,无力为自己而活,用他的勤奋以及一切他所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前程’ 人性使然无可厚非。几十年奋力工作习得勾心斗角阿谀领导他愈加老道愈加痛苦,只因‘赤脚大仙’真的穷怕了。他想争口气,他必须要争口气,仅此而已
当然两大主角还有上升到人性人格上的强烈对比,一个融入城市一个接纳改变乡村。
他们都没有错,可是谁错了呢?
《城的灯》读后感(三):寻找一盏属于自己灯
如果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你会怎么选择?
这本书的男主角——家境贫寒的农村青年冯家昌,为了挣得一个好前程,步步为营,最终拉扯着家族完成了乡村到城市的“大迁徙”,成功地跨越了阶层,身居高位,呼风唤雨。
而女主角刘汉香,在冯家昌进城当兵后主动走进冯家那个破烂的家里,将这个家打理得村里人人都羡慕,等着她的却是冯家昌的抛弃;又在被抛弃后,一己之力背负起整个村子的命运,拉着村子向“城里”走,换来的却是被杀害的结局。
值得吗?
可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冯家昌的体面,是他硬下心肠、不惜一切手段换取的。他的生活状态似乎完全是城里人的样子了,在这背后,却是他那段如同交易一般的婚姻,是他一次次地抛却尊严与灵魂,是他酒过三巡后在亲兄弟面前学狗叫。他在城里有了家,可城里的灯,没有一盏真正为自己而亮。
刘汉香却留在村里,带着村民种树、种花、讲文明,虽然在这过程中不被人们理解,她却在最后把整个村子变成了花卉基地,村里人人有了真正的城镇户口,村民——不,是镇民,都住上了两层小楼、按照刘汉香设想的那样讲文明。整个村子——不,花镇,海市蜃楼般绚烂的灯火,皆因她而亮。
我们当然无法苛责冯家昌,他做的就一定是错的吗?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也有他的理由,可是,就像《有的人》里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男女主角走在两条不同的“进城”的道路上时,一个人把自己的真心与灵魂踩在了脚下,活得毫无真正的尊严可言,看似什么都有了,但都不是真正属于他的,令人可恨又可怜;另一个人路途虽然遥远艰险,灵魂却如此纯净而高贵,她离开这个世界时身无长物,可花镇里到处都有她的影子,令人可叹但可敬。
在刘汉香的葬礼上,县长说:“我们都曾经有过真正的理想和信念,只是做着做着,我们把它做假了。”世界这么大,许多人为了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找到一盏属于自己的灯而终其一生奔波操劳。或许人生总会有些“迫不得已”,可当“迫不得已”变成了“心安理得”的理由,理想与真心就变质了,看到的灯也是变了质的灯,不是真正的更不是自己的。在我们寻找那盏灯的过程中,唯有理想与真心不可辜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盏属于自己的灯,而灯光自然也会照耀我们。
(匆匆写就,日后再找机会修改完善)
《城的灯》读后感(四):走进城市的门,扔掉乡村的脸~
读下来有点酸楚,更有些感慨。
是汉香的执着傻呢?还是冯家兄弟为进城而舍去脸傻呢?
孰是孰非似乎每个阅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小说更多的在陈述一种事实,一种社会心态。
最初人们为冯家人的忘恩负义在骂,在鄙夷,但是随着冯家人的发达,似乎他们最初的所作所为都被淡忘了,人们看到的是冯家几兄弟的“出息”,而开始鄙视不肯出去的冯家老四。这和所谓的“笑贫不笑娼”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正如现在这个年代,人们为了在城市中获得自身的位置,脸面早已经被摘下来,悄悄的放在口袋里了。只有等他们到了一定位置,才开始重新把脸拿出来再带上。
汉香是个好姑娘,也是个傻姑娘。小说最后的描述,真的让人觉得汉香似乎已经开始走上了理想主义道路,她所创造出来的“月亮镇”,竖立起来的姑娘媳妇的穿衣标准、行为准则,老人们胸前所带的一条条手绢,都是一种理想国的缩影。人们说她精神有问题,应该也不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冯家昌的背信弃义有他的无奈也有他的委屈,当然鄙视他是必须的,因为他耽误了一个姑娘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还有那段岁月中所付出的难以计算和估价的感情。正如在小说中,基本没有对冯家昌婚后生活的细腻描写 ,更多的是在描述他在官场上的争斗,为了兄弟所铺的路,所做的事,似乎他更多时候是“大哥”,而不是“丈夫”。冯家昌也没有办法在城里的那个“家”里得到真正的放松,他还需要在那位气质高雅、背景强大的妻子面前保持一个“高级参谋”所需要的素质,而不是上梁走出来的那个“钢蛋”。这样看,冯家昌其实也很可怜。
老二老三和老五都是冯家大哥一手栽培出来的,他们自身的努力不可忽视,但是他们其实已经背弃了家中的“嫂”,而认同了“哥”的思维逻辑,甚至,老二为自己以前的理想是做一名司机而感到不可思议。司机未必就不幸福,只是司机不会有做局长时候的那种成就感吧~
老四到最后成了最可怜的人,事业因为违背了“哥”的思路而断送,爱情因为不被“嫂”所接受而枯萎。但,真真正正爱着汉香,真正理解了汉香的人,应该是最后疯疯癫癫的冯家老四。
有点遗憾的是,小说对汉香学习种花技术以及建成“花镇”的描述,都让人有种神奇的感觉,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突然受重伤然后遇到高人传授一甲子内功似的。而最后汉香被那些小流氓侮辱杀害,也有点戏剧性效果,感觉不够真实可信。
《城的灯》读后感(五):哪有什么阶级固化 只是看不清事物 不够努力 找不到投靠对象 还怨天尤人
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换句话说就是从骨子里面号召人民大力发展经济 想要大发展 一切都会向钱看齐 最活跃的地方肯定是大城市 机会最多也在大城市 这是机会最多的地方 当然抓住机会的同时也付出着不同程度的代价 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忙忙碌碌的 顺着经济秩序的运转 只要自己能赚到钱 能让自己的价值有所实现 买个车子 房子了能让自己在周围人的眼里有地位 放眼看去大街上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很少有人有时间能去认识自己 老大家昌就是经济建设中最基层 最能吃苦的代表 尤其在部队 更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只有升级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息 在基层的时候已经把自己尊严 人格 脸面能扔的全扔了 再加上自己是家中长子 负重前行 不想像刚开始他的老乡那样 一把年纪才是个四个杠 所以权衡利弊 有机会就攀龙附凤了 当然内心肯定是煎熬的 想想自己身上的担子和使命 所以选择了妥协当前的利益 拧着头皮向上走 确实有些众叛亲离 家人都在农村 谁知道他受的什么苦 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只有他自己知道 刘汉香确实有点可怜 就是有点太固执太倔强 小时候家里条件好 任性的喜欢着家昌 给他不少好处 人都不在身边了也不知道去看看 太善良了不知道也不关心外面的世界 美好的青春就靠那三个字 等着我 一直支撑着 美好的时光也奉献给了冯家 即是保姆又是后妈 后来知道如真相的她一蹶不振 倍受打击 精神寄托被摧毁后又得到一颗救命稻草 百转千回一无所有的时候恰巧是离自己的内心最近的时候 她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种树 还有前辈不停的讲故事 生命被漂白后的又一次升华 所有的爱都给了树木 花儿 泥土 回去之后表面上只想养好 生活中像是观世音菩萨一样无私的帮助身边人 用赤诚之心 心中的爱帮助村里的人脱贫致富 几经辗转大获成功后又被小野兽杀害了 功德无量的她被众人祭拜 老四的一厢情愿也注定是个悲剧 一个灵魂是经过淬炼过的风轻云淡 一个是悲悲惨惨的蹉跎岁月 相差甚远 那几个在外面的占据了有利资源 根正苗红的发展的都不错 冯家用一代人的力量完成了城市化进城 付出最多是老大 也背了良心债 一辈子都还不清 现在看来确实有成绩 有远见 给冯家光宗耀祖了
看似都是些陈年老事 可是直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在这样的套路里穿梭 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都是祖辈有一个甚至好几个冯家昌那样艰苦奋斗 卧薪尝胆 实实在在做事情 又不甘放弃每一次向上的机会的普通人而已 不说了 看海去……